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李冠林
来源:《财讯》2017年第31期
个人保险代理人在保险人的授权范围内代办保险业务,是连接保险人和投保人的重要桥梁。

而随着我国保险行业不断发展,这种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逐渐呈现出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对于保险行业健康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险行业个人保险代理人
委托—代理制度完善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发展现状
在1992年美国友邦引入个人保险代理人制度之后,个人寿险代理人制度成为我国寿险市场最重要的营销模式之一,我国保险市场逐渐走向百家争鸣的状态。

保险市场竞争比较大,因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人们更加关注生命财产的保障性。

随着人们对保险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保险公司数量也有了明显增长,截至2016年末,我国保险市场中的公司已达200家,不仅有国内独资的保险企业,还有国外投资及中外合资的保险企业,保险企业的市场开始转向为群雄逐鹿、竞争激烈的格局。

据资料显示,截止2016年末,我国保险业职工人数105.73万人,较年初增加3.28万人,个人保险营销员737万人,较年初增加93.62万人。

因为保险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带动了个人保险代理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加入到这一行业中。

同时,出现了很多影响保险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恶性竞争局面相当严重,很。

为了提高未来个人寿险代理人的整体素质,201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监管办法》(简称《办法》)规定个人保险代理人应具备大专(含)以上学历。

但是由于目前《办法》对于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以及责权规定不够明确,再加上行业竞争压力比较大,因此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度较弱,这对于个人保险代理人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015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对《保险法》进行修正完善。

此次《保险法》修正案共有13条,重点集中在取消保险销售从业人员、保险代理、保险经纪等从业人员的资格核准等行政审批事项上。

保险代理人从业资格证证书的取消,标志着职业资格证书不再是制约个人保险代理行业的门槛,这对于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个人保险代理行业,优化个人保险代理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存在的问题
(1)保险代理人流失率较高
国内不少保险研究者对该行业从业人员流动率进行了全面分析,以郝演苏学者为代表的认为,虽然我国从事保险工作的人员约有0.3亿人,在册人数高达近330万,但是每年的人员流失率高达70%,这是我国人员流动率最高的职业,个人代理流失率较高成为现行保险公司亟需解决的事情。

由于没有底薪保障,不少从业人员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行业。

最后留下来的人员基本是那种渴望高收入或满足现状的员工。

(2)个人保险代理人大多收入偏低且税赋重
代理人的收入非常不均衡,呈现出金字塔的格局,通常来说主任级别以上的管理者收入会非常高,而一般代理人的收入则比较低。

大部分代理人的收入是比较低且税赋重,尽管我国对个人保险代理人收入的税收进行了数次调整,降低了他们应缴纳的税额,但代理人的纳税比例依旧远远高于个税。

例如当月收入5000元,工薪阶层所缴纳的个税只有45元左右,而代理人却需要缴纳440元的税费,因为计量依据不一样,代理人的收入全部算作是劳动报酬而非个人收入,这对低级代理人来说,负担较重,导致了他们生活压力较大,不少代理人觉得心里不平衡而转向其他行业。

(3)行业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人才
根据行业从业人员相关数据调查,我国在2012年的保险销售人员约370万,其中,30%为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约60%为高中学历,剩下的基本都是小学或是没有学历,行业综合素质较低。

对于各行业来说,他们是非常渴望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素质人才在选择行业时有着较大主动权,而大部分基本上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从事保险行业,这也是保险行业什么人都招所带来的弊端,行业格调不高,直接导致高素质人才不愿意从事该行业。

(4)部分从业者缺乏诚信
无论是哪个行业,诚信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在保险行业中尤为如此,诚信作为保险个人代理的职业道德基准,这是服务客户的基本前提。

然而,因为法律上没有对保险个人代理的市场地位、准入予以明确化和规范化,使得某些代理人缺乏良好的诚信意识,导致社会对保险行业不信任程度上升。

具体表现在:一是有些个人代理为了自身收益的提高,对保险人没有真实说明保险标的实际状况,与其职责义务相驳;二是代理人与投保人相互勾结,来欺骗保险人,从而获得保险受益;三是由于某些个人代理业务范围广,有用较多的客户群体,以此作为谈判向保险人收取更高的手续费。

解决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严格的个人保险代理人准入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数量较多,但从业人员的素质却参差不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保险行业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准入机制把控不严格,相关的规范和要求未能形成统一指标。

这要求行业本身制定符合市场和社会实际情况的规范制度,明确学历、从业资格、经验等硬性要素,使各保险公司有统一的准入制度可循,在保证个人保险代理人符合规范的最低要求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人才选拔和聘用。

二是保险公司本身过分注重代理人的销售技巧和销售能力,忽视了保险的相关专业知识。

保险公司在招聘、选拔、考核等各个阶段的工作中,个人保险代理人的评价指标多集中在业绩水平,财务管理、金融等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较少。

因此保险公司要建立完善的招聘体系,吸纳符合要求的个人保险代理人。

(2)完善个人保险代理人培训晋升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个人保险代理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上岗后,要不定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

一是提供全面专业的保险知识培训,提高代理人的业务水平,使其向专业理财管理人员靠拢。

二是提供前沿的专业资料和信息,保证保险代理人的长期发展。

保险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但个人代理人的信息渠道较窄,更新信息的周期较长,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培训时要注重行业信息的分享和传递,帮助代理人掌握市场动态,完善营销技巧。

对个人保险代理人的培训是保险公司工作的重要内容,保险行业协会可以委托高校或其他机构进行统一培训,同时鼓励营销人员参与国内外的培训或资格考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此外,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晋升机制也应得到发展。

对代理人的考核应从其客户数量和质量、从业时间、投诉率等多项内容进行,综合衡量业务水平、专业能力和从业道德,根据各项指标加权得到最终的分数,以分数作为评级或晋升的参考依据。

(3)改革个人保险代理人的佣金、税收制度
一方面,改革现有的佣金分配制度。

对个人代理人的佣金实行阶段分配制度,即降低首期和前期佣金比例,提高后期比例,使代理人从主观上愿意长期从事保险营销工作。

同时,在佣金发放过程中,综合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设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和奖惩制度,促使代理人提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护公司声誉和企业形象。

另一方面,提高个人代理的固定工资。

个人代理在拓展业务时需要与客户进行直接的沟通和联系,在维护客户关系的过程中,通信费用、礼品费用甚至探病费用等等都增加了个人代理人的业务成本,导致其收入偏低。

由于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属于代理关系,保险公司根据服务业税目征收代理人5%的营业税,再根据代理合同扣除10%~15%的营销费用,最后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扣除20%的个人所得税,层层税款减扣下来,代理人本身的收入更低。

因此应提高代理人的固定工资,适当下调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提高其收入水平,降低人员流动率。

(4)完善个人保险代理人监管体系
《保险法》规定,中国保监会负责我国保险业的监管工作,其中也包括了个人保险代理人的监管,通过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确保保险代理人在市场活动中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代理人信息的透明化,对代理人的执业过程、从业经历等跟踪记录,特别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披露,将从业过程中的各项违规行为记录到个人的征信系统中,建立全面的个人数据库。

在投保人与代理人沟通的过程中,投保人可以随时查看到代理人的执业记录,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与代理人合作,保障自身利益。

作者简介:李冠林(1989.7),四川遂宁人,现供职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蓬溪县支行。

[1] 傅芸蓓.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法律问题及完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 陈晓燕.中国寿险企业个人保险代理人的激励机制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58-61.
[3] 吕晓燕.我国保险代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1,15:10.
[4] 张嘉洋.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24:2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