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

走进学生心灵关爱学生成长
关键词:学生;欣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14-01
当今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的现象:许多家长都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和开发,利用假期让他们接受各种各样的补习和培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但这种良好的愿望,却往往收不到好的效果,有些甚至适得其反,出现了家庭悲剧。

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中央教科所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所长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主观强制性地把孩子纳入自己希望的轨道和纳入社会模式化的那
种希望轨道,违背了人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生命潜能发展的多样性以及现代人的成长的多样性。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可惜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总是按照一个期望、一个模式要求孩子,孩子是不一样的,就象树叶,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片树叶都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风采。

家长和老师应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这种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是和谐的教育、协调的教育、尊重人的教育。

1.重视每一个学生和谐的、均衡的、协调的发展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对他投去赞赏的目光,其实这只是某一种表达方式。

其他的人可能说话能力一般,但动手能力或肢体语言很强,而这些人可能就被认为不是聪明的孩子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孩子所有的方面都发展,而是说,孩子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发展都可能表现自己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应该获得自己的自尊,充分的自信,充分的自爱。

孩子有了这些,就完全可以自我发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

社会需要吸纳不同类型的人才,我们就必须迎合这样的需求,造就不同的人才。

都做工程师,谁来当泥水工,都来绘图;谁来架设;都是文学家,谁搞艺术;都是政治家,谁搞经济?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根据孩子的特征,引导其发展。

我们既要认识到培养的重要性,又要客观的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不要人人指望上名牌大学,当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我们要读懂孩子的性格、爱好,引导适合其方向的发展。

典型的金华杀母案中,那位母亲对儿子的要求就是要考上清华、北大,最低也是浙江大学,一旦成绩排名落后,就要批评,天长日久,儿子厌烦了这种唠叨,最后竟杀了自己的母亲。

2.尊重每一个学生、理解每一个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适用,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

因此,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例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不急于草率地用”×”全盘否定,而是让这位学生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呢?”“你的理由和想法?”,这种疑问并不代表否定的态度,它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惧怕权威,害怕失败。

我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理由,只要是合情合理的,都要肯定和鼓励,有创新精神的更要保护和引导。

如果出现错误,我能更清楚问题所在,做到有的放矢地引导纠正。

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甚至是常有的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训斥,或者挖苦、讽刺学生,往往适得其反,而且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势必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达不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3.欣赏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
对孩子的欣赏,要体现一个公正性。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老师,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用公正的态度来欣赏每一个孩子,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

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一句表扬就好比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息和生长的力量。

如果说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投向个别几个好的孩子身上,那么,作为”陪衬品”的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受到重创,从而也导致了他们对老师和班级的情感淡化。

就拿
我们平时的上课来说吧,当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我们会看到许多小手会争先恐后的举起来,如果几个问题下来,总是同一个或几个孩子在回答问题的话,我们便会听到这样的声音:”哎,怎么又是他”“老师怎么不叫我?”“我也要说”……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造成这样的感觉:反正又不会老师叫我,我举手了也没有用!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打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因此,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小朋友很多,大家要轮着讲;另一方面老师自己也要心中有数,做到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的机会。

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被赏识的乐趣,在教育中我适时的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的想象力很丰富!”“你这节课的表现真好!”等,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那么的优秀,让学生如沐春风,充满憧憬和理想。

我想此时在他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努力的种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恪守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教无类”论。

欣赏、关爱学生--欣赏、关爱每一个学生,欣赏、关爱学生的一切--这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让我们以人为本,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欣赏,多一份关爱,善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天空下快乐而轻松地飞翔。

参考文献
[1]朱晓曼《情感教育论》等。

作者简介:
陈爱琴(1978-),女,汉族,江苏大丰市人,学士学位,职位教师,职称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