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中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应对的思考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对土地需求的激增,由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探讨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提出应对之策,不仅能有效避免、化解及解决拆迁性群体事件,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和谐社会;拆迁性群体事件;以人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城乡公共及商用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激增,而由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的数量也不断地增加。
“据社科院一项研究表明,群众因拆迁、征地等利益受损或腐败而上访的,占整个群众上访案件的47.8%,由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含未上报的)占整个群体性事件的21%。
”[1]与拆迁引发的个体事件相比,拆迁性群体事件涉及的民众人数更广泛,内部的利益纠葛更加复杂,群体释放的能量巨大。
该类群体事件一旦发生,将对政府与民众财产、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中共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而当前我国社会中频发的拆迁性群体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因此,对拆迁性群体事件本身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除了有利于事件本身的规避及解决外,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一、拆迁性群体事件的概念界定及发展趋势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拆迁性群体事件的研究较少,而且在论述时往往直接转入对引发原因和措施的分析,对这一现象的概念鲜有明确的界定。
本文认为,所谓的拆迁性群体事件即是拆迁过程中由于民众对于政府、公司或企业拆迁方式不满、补偿不合理等原因引发的,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
虽然与其他类型的群体事件发生原因不同,但作为群体事件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的发生过程中又具备群体事件的一般特点,比如自发性、失范性、复杂性、可变性、情绪性等等[3]。
从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拆迁性群体事件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有学者指出,“就拆迁问题而言,2010年的拆迁主要是开始拆村,由拆村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增加。
在所有群体性事件中,农民问题占30%~40%,而在农民问题中土地问题又是主要问题,其中,涉及征地和拆迁的占60%~69%”[4]。
另外,我国土地拆迁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群体事件的长期存在使得对拆迁性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的探讨成为必须。
二、拆迁性群体事件的诱发原因分析近年来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拆迁性群体事件,如贵阳“11·27”群体事件[5]、昆明螺蛳湾商业片区拆迁事件[6]的原因可以发现,拆迁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群众法制意识观念淡薄。
由于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和偏远地区条件的限制,当前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群众没有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甚至不了解与拆迁相关的法律规定以及合法的利益申诉渠道。
这种现状极易导致群众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通过非法的集会、游行和示威甚至打、砸、抢、烧等违法行为宣泄自己的愤怒,引发群体事件。
2.在政府方面,个别政府执政理念错位、措施失当。
当前个别政府在错位的执政理念指导下采用不当的行政措施是引发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又一原因。
如在2004年的湖南省嘉禾县珠泉商贸城拆迁过程中政府竟然打出“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的行政标语[7],显然违背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也正是在这种错位的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个别政府在处理拆迁问题时采用过于强硬的行政手段,甚至有将非法的暴力拆迁置换成合法的强制拆迁的现象。
3.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不健全。
对于拆迁性的相关法律,在2001年以前,我国的拆迁活动的实施主要依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然而,2004年出台的《宪法》修正案和2007年生效的《物权法》却与《条例》在有关规定上产生了矛盾。
这给政府依法执政工作带来困难。
4.传统的权利救济机制不完善。
作为传统的民众权利救济渠道,信访和司法在保障民众合法权利以及维护民众实际利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面对拆迁性群体事件时,其程序审查的滞后性与事件的突发性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得其在应对民众利益诉求和群体事件时显得乏力。
虽然引发具体的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本文认为以上原因在大多数群体事件中普遍存在。
要真正有效地消除上述诱发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原因,需要国家和政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三、和谐社会视阈下应对拆迁性群体事件的措施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内外环境决定了国内必然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而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出现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我党和政府必须正视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同时,根据《决定》的要求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避免并有效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一)国家应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改进相关的利益保障机制,拓宽民众利益的救济渠道。
1.加强国家立法,使相关的法律规范系统化。
《决定》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应“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8]。
当前我国涉及拆迁的法律法规亟须调整和完善。
如先前的《条例》,由于实施时间较早,必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而且在效力上不及其他两部法律,因此,立法部门应加强立法,废除与上述法律相抵触以及过时的规定,从而真正实现法律和法规的统一,同时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
2.完善民众利益保障机制,拓宽民众利益申诉渠道。
为更好地维护拆迁民众的利益,化解政府与民众矛盾,更好地稳定民众情绪,要继续完善传统的民众利益救济手段。
如简化信访程序,增强其解决问题的效力;在司法方面加快司法独立的制度建设步伐;完善立法和决策听证制度等。
此外,拓宽民众的申诉渠道如通过网络以及实地调查倾听民众的心声,做到切实掌握民众的利益诉求,使得群体事件更好地得到解决。
(二)在政府方面,在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的同时,还应该转变自身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手段,真正落实以法治国。
1.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
积极有效地应对拆迁性群体事件需要政府有针对性地对于基层特别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的民众加强宣传和普法教育。
通过对相关法律文件的宣传和法制培训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引导民众通过合法的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从根本上杜绝民众通过不合法的集会、游行、示威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
2.确立正确的执政理念,改善执政手段。
党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2]。
这一决定要求政府在处理具体的拆迁性群体事件时,应做到以下几点:在执政理念上,纠正传统的政绩观,切实将民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民众的权益;在执政手段方面,要实现行政手段的多样化,避免采用“拖压捂盖”和强制手段,通过与民众的交流沟通、说服等手段实现政府拆迁的目标,从而避免矛盾的出现以及群体事件的发生。
3.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当前的拆迁性群体事件中多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不法之徒的煽动下实施打砸抢烧的违法暴力行为,给公共财产和民众的私人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不论这些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原因是什么,政府都应该查明施暴者并依法坚决惩处。
(三)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群众应提高自身法律素质,远离和避免社会群体事件。
1.应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大群众应积极参加由政府或相关普法机构的培训,掌握与自身财产和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
在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途径进行利益申诉和法律救济。
2.提高自身辨别能力,抵制煽动和谣言。
为数众多拆迁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
为避免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群众应提高自身的辨别真相能力,在事情的真相未完全明了之前应对社会中的谣言和蛊惑提高警惕并自觉抵制社会不法之徒的煽动。
3.通过正当途径和社会机构进行维权,积极寻找利益申诉的渠道。
除通过司法和信访等传统利益申诉渠道外,民众还应该寻找其他的利益申诉渠道,如在权利范围内积极地参与政策的制定,通过政府热线与政府的领导进行沟通,阐述自己的利益诉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中合法的民间团体和合法组织等合法渠道进行利益申诉。
除此之外,继续优化和完善群体事件的预警和前期处理,真正落实政府承诺,也是有效应对拆迁性群体事件,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2]显然,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拆迁性群体事件无疑是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之一,是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消极因素。
全面分析并厘清拆迁性群体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应对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遏制这一现象的继续发生,更有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1]苏北.触目惊心的拆迁腐败[j]先锋队,2010,(10).[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8)./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3]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4]于建嵘.从维稳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期的拆迁矛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5]李劲峰.贵阳警方处置一起暴力拆迁引发的违法堵路群体性事件[db/ol].新华网,(2009-11-30)./legal/2009-11/30/content_12566576.htm.[6]王维博.昆明之困:拆迁引发大规模群体事件[db/ol].腾讯网,(2009-12-20).http://a/20091202/002012_1.htm.[7]龙弘涛.嘉禾拆迁标语: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就影响他一辈子[db/ol].新华网,(2004-05-28)./ newsce-nter/200405/28/content_1495514.htm.(责任编辑/李慧)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王建(1985-),男,山东青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