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课程目标
总目标
●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给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标准》中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
所谓“经历”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要经历就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内涵,认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如果学会了知识却不会运用就等于不会知识。
也就是说,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引导他们学会知识,更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
所以,教师一定要运用好教材中“实践活动”的学习素材,比如说课本中的“填一填”、“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数学广角”等内容;其次就是生活应用题与思维训练题,通过这
些内容的实践与各种题型的综合训练,他们就能逐渐运用各种已学知识,采取各种策略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均衡发展。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把握与理解。
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利用教材与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渗透各种思想教育,比如教材中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数学文化史料,“七巧板”的由来,我国古代计时工具“刻漏”、沙漏的计时原理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环保与节能、团结与协作、社会调查、科学与地理常识等内容;这些涉及古今、课堂内外的内容,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催化剂,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价值,领略数学本身的魅力所在,激发他们在数学领域中求知的欲望。
3、对学生的生活趣味与教材趣味进行整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反映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
课本中要求学生用七巧板拼各种小动物、“森林餐厅”、“分蛋糕”、“抽签演节目”、“唐僧师徒拍风景照”等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整合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真正收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信心来自于不断的成功,来自于教师充分的肯定。
这就是说,学生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
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对学生评价的评价体系和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改进的评价机制。
一般来说,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评价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而不是单纯的看学习结果;3、评价要符合儿童的价值观;4、评价要适时、真实;5、评价应充满“爱心”,因个体差异而有别,委婉而明确有度。
可以这样说,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学习的激情,让他们在“成功中走向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