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

-外国建筑史调研报告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华闭关锁国的国门,西方文化也在炮舰的护卫下涌入中国。

沈阳这座古老的城市也逐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

营口开埠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增开牛庄为通商口岸,牛庄成为东北近代史中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这里渐入东北腹地。

除了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

中东铁路1 1896年中俄合作成立的中东铁路公司使外国人可在铁路沿线一定区域内拥有行政驻军司法采矿贸易减免税等特权,它也成为源源不断输送西方文化进入东北的大动脉。

2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夺得了中东铁路大量权益并圈占大量土地用于日本人居住和设置各种相应机构,称之为附属地,沈阳一段称奉天满铁附属地。

这一城区的建筑特点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建筑样式几乎同步发展.商埠地的形成1906年划定奉天省城商埠地地界,大批西式建筑在这一地区形成,主要建筑类型是银行,娱乐设施,商行,小住宅等。

自主近代化1912-1931年是沈阳城市自主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与兴盛期,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形成发展与急剧膨胀,西方金融的大量涌入,使商埠地出现大量“西方古典式”建筑。

九一八事变1931-1948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沈阳主权,这时期以日本人设计的建筑为最重要的部分。

铁西工业区形成,是近代工业建筑的集中地,造型平常,立面式样简单,建造活动逐渐停滞,二沈阳近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现象总是滞后于政治进程,并表现为渐进而非突变。

外来势力在进入沈阳的过程中,受到本土奉系势力的强势阻击,二者互不服软又互有妥协,形成一种对抗与制约。

在这种背景下生成的建筑形态,既体现西洋风又渗透着东北风,洋式建筑大都不够正统,甚至不伦不类,但它具有再创造的性质,这使得近代沈阳建筑有三种类型:1 传统建筑(略)2纯粹的西式建筑(以英法传教士为媒介引进的个别对西洋教堂的模仿式建筑)3 中西参杂的建筑(以“洋门脸”和“中华巴洛克”两种最具代表性)这几种建筑模式体现了沈阳建筑的近代化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持续发展过渡到对西洋建筑的简单模仿,再到西洋建筑与本土文化深度结合并逐步成熟的几个阶段和过程。

洋门脸: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上仍沿用传统方式,仅将建筑入口等重要部位做成西洋古典式中华巴洛克:日本人对沈阳近代具有西洋建筑形象的折衷主义建筑类型所赋予的专有称谓三调研概况四 具体案例1小南天主教堂1.1概况沈阳小南天主教堂,沈阳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沈阳市沈河区小南街南乐郊路40号。

教堂原建于1878年(清光绪四年),是法国传教士方若望所建。

现存建筑沿袭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会所在地。

1.2历史始建于1878年,1900年沈阳义和团运动爆发,焚烧了当时在沈阳修建的所有外国建筑,天主教教堂被焚毁。

1908年法国主教用清政府赔款在原址重建,1912年竣工。

1.3现状小南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小南天主教堂的主教堂的形制是拉丁十字式的。

小南天主教堂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结构,骨架券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四角,因而可以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

小南天主教堂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

特点:(一)内部空间:1.尖券: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

2.平面:基督教早期的巴西利卡(但这种典型的西式建筑平面进入沈阳后也做了适应性改变,如建筑的主入口为适应寒冷的地域气候而设计为双层门)(二)外部处理:1.立面:对塔夹着中央的山墙,垂直地划分为三部分,水平方向利用栏杆雕像等也划分为三部分,中央是圆形玫瑰窗,底层是三个门洞。

2.透视门3.强化竖向线条,墙和塔均是越向上分化越细,越多装饰,并且上端设有小尖塔,所有的建筑细节上端都是尖的。

追求向上的升腾之感。

富有雕刻,基本没有了古典建筑的因素。

4.玫瑰窗:也称玫瑰花窗,为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指中世纪教堂正门上方的大圆窗,内呈放射状,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因为玫瑰花形而得名。

5.束柱:在主教堂里面有许多修长的束柱。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1.4 与本土文化的结合采用了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特点,不过在某些方面大相径庭。

教堂双塔的设置就与典型的法国哥特式教堂不同,设置在了南面,整个的横厅并不是东西向而是南北向。

在传统的建筑技术上也有所变革。

1)砖墙的建筑材料与砌筑方式小南天主教堂虽然采用沈阳传统的青砖砌筑(这是由于沈阳当时只有烧制青砖的砖亩,据记载,特殊形式的青砖有梁亨利神父亲自指导工匠专门烧制而成,在青砖的砌筑方式上,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的“三顺一丁”的砌筑方式,这在沈阳是首次的尝试)小南天主教堂没有采用当时在教堂建筑中盛行的哥特式墙体系统2)传统工艺四分拱利用传统工艺创造出内部大厅的天花四分拱。

在西方的哥特建筑中,常常采用的一种抵消横向推力的一种结构形式即是扶壁,但由于其沉重的体量不仅厚重遮光,而且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所以飞扶壁应运而生,通过凌空两侧的飞券,在中厅十字拱的四角的起脚处抵住侧推力,从而解决水平分力的问题。

而小南天主教堂并没有釆用飞扶壁结构体系,却采用了“两层皮”的做法(屋顶分为两个部分,上面是三角形木屋架,架与中厅两侧墙的壁柱上,而下面的四分拱则是木条吊顶完成,即通过木条抹灰顶棚做成四分拱外形,起券于壁柱上的垫石,拱助也是由木条拼制而成,外面涂抹灰浆,并用青灰画成青砖的质感和砖缝)这样不仅解决了屋面的结构问题,也取得了想要的四分拱的艺术效果。

2张氏帅府2.1概况张氏帅府建筑群始建于1914年,完成于1933年,由中院、东院、西院加上院外的建筑群这四部分组成。

其中包括中国东北传统四合院,西洋楼以及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少帅府等风格不同的建筑。

它的变化反映了沈阳建筑发展的全过程,是沈阳近代建筑史的缩影。

2.2早期中路的四合院建筑是最早开始建造的,接着是1916年增建的小青楼。

这一时期张作霖刚进入奉天,同时也是沈阳近代建筑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建筑延续了中式建筑的传统风格,中路四合院则是典型的代表是同一时期沈阳城内最有时代特征的建筑。

它是一座传统的仿王府式建筑,运用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和装饰手法,并延续了前朝后寝的建筑功能。

小青楼同许多早期建筑相同,在中式传统建筑中增加一些西方的元素:带有女儿墙的平顶屋面,屋顶的线脚,拱券形门洞窗洞口,宝瓶式栏杆。

主体还是沈阳地方传统建筑的凹字形平面,五开间口袋房,硬山顶,抬梁式构架,举折屋顶,石雕雀替与青砖外墙。

2.3中期大青楼和帅府办事处分别建于1922年和1925年。

这一时期是沈阳近代建筑由早期以中式传统建筑穿插西方元素到中期大量模仿西方建筑的过渡阶段,也是中西文化不太成熟的融合时期。

大青楼共三层,是仿罗马式(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

建筑整体富丽堂皇,外部有精美的立体浮雕。

建筑主要立面采用对称式构图,有明显水平向划分。

三段式构图配合竖向的柱式分割,一层是柱廊加壁柱,二三层都是壁柱。

柱式是简化的爱奥尼和多立克柱式,有拱券式门洞圆形窗和屋顶三角形的山花这些西方建筑元素,而材料上使用的是中式的青砖结合混凝土。

帅府办事处在材料上相较于大青楼有了一些进步,增加了石材的使用减少了混凝土,它与青砖结合更为和谐。

入口处八根柱子形成了柱廊式空间突出入口,二层往上是平面化的壁柱,柱子也分柱头柱身柱基三部分,使用的雕刻样式却是一种中式的图案。

建筑四角有四个塔楼,中间设钟楼,都是西式的设计样式,也有一些中式的元素融合在其中。

结构上,墙体和柱子混合承重,开敞的空间是简单的框架体系,房间还是砖墙承重。

细部上,屋顶的栏板采用了中式的砌筑方式,宝瓶栏杆,层叠线脚,露台等都是西洋风格。

2.4晚期沈阳近代建筑的晚期以西路少帅府为主要代表,它建于1929年是一组集办公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也称西院红楼群,由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

整体建筑风格是都铎哥特式,少帅府在艺术的融合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经典的西洋格调中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元素,达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这种西式的形式与中式的意境体现了沈阳近代建筑晚期的较高水准是近代晚期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

少帅府采用砖木混合结构,砖墙砖砌柱和三角形屋架,形成了坡屋顶的形式;居住建筑的阁楼利用老虎窗采光弥补了传统屋顶结构形式的不足也更具有生活气息。

立面构图强调竖向并使用竖向的窗洞,强化竖向视觉效果,建筑挺拔庄重有体量感。

建筑材料都选用了红砖,而不是大小青楼的青砖;细节上,墙角窗框等位置都用清水砂浆修饰。

办公部分建筑仍是对称式纵横三段式的构图方式,中间部分,三角形山花高于主体建筑,入口向外突出而居住部分更为灵活,并不是完全对称的它的开窗尺寸较小,立面元素更加活跃,办公与居住整体上风格统一,这些特点使少帅府成为英式都铎哥特风格与中式结合的优秀作品。

3中街建筑群4奉天满铁附属地建筑群4.1中山广场建筑群日本统治时期,设计师仿效欧洲巴洛克城市规划的手法设计了放射式广场。

主要由7栋近代建筑围合而成,广场建筑群代表着20年代沈阳外国建筑的设计思潮主流,即以样式建筑为美的设计原则。

概况:1.现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始建于1927年至1929年,由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建设和经营管理。

总体建筑共七层,是当时附属地一带最高建筑,也是沈阳地区最早,中国最早的大型豪华、高档次宾馆之一。

2.现沈阳市总工会办公楼(原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位于中山广场东侧。

1926年由日本人设计,该大楼建成后会社遂迁至于此。

3.现华夏银行中山路支行(原日本朝鲜银行):位于中山广场东北角的两栋钢混办公楼是伪满洲兴业银行旧址,建于1920年,建筑面积为2881平方米。

4.现招商银行中山支行(原三井物产会社):位于中山广场北端南京北街196号。

总建筑面积6142平方米。

5.现沈阳市公安局(原大和警务署):位于中山广场西北端,建于1906年,占地面积为30000平方米,共建七栋楼房。

6.现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市分行中山支行(原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位于中山广场西侧。

1905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沈阳城内中街设立奉天出张所,1921年该支店从城内迁入日本租界。

1925年10月又迁至中央广场西侧。

主要建筑:现辽宁宾馆(原大和旅馆)辽宁宾馆位于中山广场西南侧。

为七层的砖混结构建筑,由建筑主体及对称的双塔组成。

辽宁宾馆在总体结构上更多地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并融合了许多巴洛克式的装饰处理手法:门前的钢构雨棚是大和旅馆的标志性装饰,山花两边的曲线和中间还有三道拱券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开窗面积自下而上以此变小采用透视术表现建筑体量;山花中间穿插券柱式透视门,追求新奇的装饰都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设计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