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和“标识”随着市场的繁荣,跟商品相关的“标志”一词不时出现,时而也见到“标识”这两个词出现在书面上,人们不大理会其间有无差别。
可是出现在广播里就不大一样了,听到biaozhi,自然会跟“标志”联系起来,听到biaoshi,有的人会奇怪地问bioshi是什么东西?细心的人会想到这就是书面上的“标识”。
不过,“识”字在这里不念shi,而应当念zhi。
简单说来,书面上虽有标志、标识之别,语言里却只有biaozhi一个词。
“识”念shi,如:认识/常识/识别/识时务等等,比较常用,大家都熟悉。
“识”有时候也念zhi,这时候大多有些文言色彩。
“识(zhi)”一个意思是标记、做记号。
“款识”,指在钟鼎之类器物上所刻的文字。
“识”专指凸出的部分。
这其实也是标记一类的意思。
“识(zhi)”比较常见的是当记住讲。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是其典型用例。
这类情况下可以写成“志”,也可以说成“记”。
比方《礼记》的“博闻强识”,《史记》作“博闻强志”,《汉书》作“博闻强记”。
“默识”也就是“默记”。
同样,,写完文章,有些什么要补充,又不便加在正文里,可以用“附识”或“附记”标明。
为人家题字、写序,末了落一个“XX识”,这种场合不大见用“志”或“记”。
今天看见“标识”,不要错念成biaoshi(这种念法时有所闻)。
写的时候最好直接写“标志”,不写“标识”。
从规范词形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应当树立“标志”,淘汰“标识”,因为语言里只有biaozhi。
“不止”还是“不只”a1 受到奖励的buzhi老张,还有老王。
b1 buzhi老张受到了奖励,老王也受到了奖励。
a2 我们设计了buzhi一种方案,还有三四种方案。
b2 我们buzhi设计了方案,还参加了施工。
a3 班里buzhi (我)一个人会画画儿,(还有三四个人也会画画儿)。
b3 班里buzhi我会画画儿,还有三四个人也会画画儿。
“不只”,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与“不但”“不仅”的用法部分相同。
主要用法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与“而且、并且、且、也、还、又”等配合,连接两个分句,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两个分句主语相同时,“不只”多放在主语后;主语不同时,“不只”多放在主语前,如:(1)河水不只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
(2)我们尊敬鲁迅先生,不只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2.“不只”与“而且”搭配,还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或介词短语(均限于谓语前),表示的语意同前,如:(1)不只所有的工人,而且几乎所有的家属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
(2)不只在中文系,而且在全校都开展了演讲比赛。
“不止”,动词,主要用法有二:1. 当“不停”解,仅用于双音节动词性词语之后,而且后面不能再带其他成分。
如:咳嗽不止|大笑不止|叫苦不止|血流不止。
2. 表示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可用在数量词语前,也可用在名词性词语前,还可用在主谓短语之前,还可出现在“动词+不止+数量词语的格式中”(动词多带/了/过):(1)他大概不止六十岁了。
(2)这个运动员身高决不止一米九,很可能接近两米了。
(3)类似情况不止一次发生。
所有的“不只”都能换用“不但”,“不止”不行。
“不只”去掉后句子尚能成立,且基本意思不会改变。
“不止”决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或者句子不能成立,或者改变了原意。
“不止”可以受其他词语的修饰限制,“不只”不能受任何词语修饰限制。
根据这些差别,可以明确判断,本文开头所列举的例句中的buzhi,a组只能用“不止”,b组适合用“不只”。
“笔画”还是“笔划”《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只有“笔画”,没有“笔划”。
《汉语大词典》则以“笔画”为首选词形,在释义中注明“亦作笔划”。
“笔画”应该是规范写法。
必须和必需首先,二者的词性不同。
“必需”是动词,而“必须”是副词。
其次,二者表示的意思不同。
“必需”表示的是“一定得有,不能缺少”的意思,说明某种事物特别需要。
而“必须”则是表示“一定要”的意思,说明一定得这样做。
看错例:1.要说其是史实的话,必需拿出史料为据,揣测之词是难以服人的。
《光明日报》1993.12.42.农村学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降低一点也是允许的,但应在教学大纲所能包容的伸缩范围之内,必须的重点内容在原则上不能降低。
《光明日报》1993.12.2“倍”和“备”“倍”和“备”都可以作状语;都可以有“感、受、思、尝”等表体验的词语后随,相与连文,如“倍感”“备受”,其表状身心之所受所感,又都能别是一番情怀;等等。
凡此诸多类似,使得倍、备二字辨义惟微,,稍一疏忽,误用随之。
下面便是“倍”“备”误用的两例:(1)举重练习使小姐们备感痛苦。
(《环球时报》1998 年10 月18日)(2)一转眼,那倍受呵护的女孩已经长大。
(《齐鲁晚报》1999年8 月4 日)“倍”所表状的,是在一特定境况下生发出非同一般的感受来,其语义在于突出“异乎寻常”;“备”所表状的,是事涉多方、境见历时,其语义在于突出“完具无遗”。
请先看确切用例:(3)贵人光临———即烦陪坐,倍益光宠。
(《聊斋·狐嫁女》)(4)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诗)(5)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使西方哲学家备受困惑。
(林语堂《中国的人文主义》)像“鼓舞”“推崇”“欢迎”“责难”一类,或褒或贬,往往受自各界来自多方,,且多为历久见在,所以总宜用“备受”———要说“备受鼓舞”“备受推崇”“备受欢迎”“备受责难”等等。
(6)太夫人守节抚孤,备尝辛苦。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倍、备之辨在于:凡所感受,乃缘于外界多方或且历久者,用“备”,且每言“备受”;凡所心感,但出于特境而发自主体自身者,用“倍”,且每言“倍感”。
下列(8)(9)二例,请以复案此辨:(7)数年之后,郑明明的美容学校广受国内人士的注意和赞誉。
(《参考消息》2000年4月)(8)在手时往往不加爱护,失去了却又深感惋惜。
(《新民晚报》1991年11月29日)例(8)的“广”、例(9)的“深”,要是换上“备/倍”,自当分别选取“备”“倍”。
期间与其间“期间”一般是笼统地指某段时间,只有在前面加上“在此、这或某某(如春节、出国之类)”等词语,构成“在此期间、这期间或春节期间、出国期间”等短语,才能使含义具体化,而仅仅一个“期间”,不能单用于句子开头。
“其间”有两个含义,一指空间,即两种或几种事物之间的空隙;一指时间,义为“这期间或这段时间”,其中“其”为代词语素,这、这段的意思。
“间”为时间。
容易与“期间”相混的是第二义项即“时间”的含义。
“期间”与“其间”含义及用法都有差别。
“其间”中有“其”字,因此与“期间”相反,前面不能再加“这、在此或/某某”等字样,只能单用于句子的开头。
如果在“其间”前面增加“这、在此”等词语,就会造成重复或多余"。
如错例:期间也曾预谋过几次下手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得逞。
(《联合日报》1998年7月17日)包含与包涵在书面语中,常有该用“包含”的地方错用了“包涵”如(1)从学科的内容看,语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它包涵着以语言文字知识为主的各人文学科的知识。
(《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49页)(2)我们要谈的不是对这三首诗的欣赏或优劣短长,而是这一创作实绩本身所包涵的传统诗歌创作中若干耐人咀嚼的情形。
(《语文月刊》1999年第5期第9页)(3)换言之,形象!优美的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所包涵的丰富多彩的意蕴远非简单的画面所能反映的"(《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期第3页)实际上,“包涵”与“包含”是两个不同的词《现代汉语词典》说得很明白:“包涵”读作baohan(后一字轻声),是客套话,请人原谅的意思。
“包含”则读作baohan(后一字阳平)。
是“里面含有”的意思。
“合家欢乐”也有写作“阖家欢乐”或“盍家欢乐”的,那么究竟该用哪个才比较合适呢?“合”“阖”“盍”本是同源词,“合”,会意字,甲骨文像器盖相合"引申指闭合,后再引申为聚合、会合,又引申为全部、整个。
《旧唐书陆德明传》:“合朝赏欢。
”“阖”,形声字,从门盍声。
本指门扇、门板。
门用以闭户,故引申为关闭、闭合,又引申为总共、全,即门户内之全体。
“合”与“阖”分别构成近义词,“合”“阖”都有全、总共的意思。
从字的使用频率来看,“合”也远远高于“阖”,“合”的生命力都要远远强于“阖”。
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现代汉语中,“合”比“阖”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因此,“he家欢乐”用“合”最合适。
“纪事”与“纪实”在报纸新闻报道的题目里常常可以看到有时使用“纪事”,有时使用“纪实”,有时在同一版面可同时看到两词并用的现象。
如:(1)《“大江”细浪――江苏启东市大江中学纪事》(中国教育报1995年4月22日)(2)《富一方土育一方人――江苏江阴市教育改革纪实》(同上)通过对这两个词的大量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可知它们确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所同者是二者都是对一定现象的客观的反映,不夸张、不缩小,忠于事实。
所不同者,首先是“纪事”的内涵较为宽泛,因而外延或使用面较大,既可用于一般的事件或内容,也可用于较大的事件或较为重要的内容,其中以前一种情况为多"如:(3)《峡谷纪事》(人民日报1998年8月11日)相对而言,“纪实”则不然。
其外延或使用面较小,即往往用于较大的事件或较为重要的内容。
如:(4)《韧性的战斗――湖南人民抗洪纪实》(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5)《邓小平关心出版工作纪实》(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6日)其次是在强调事件的过程方面,“纪事”往往多于“纪实”。
如果说“纪事”重在记叙,那么“纪实”则重在说明。
再次,从词语的色彩看,“纪实”较“纪事”更庄重、严肃。
3.“擅长”和“善于”都是动词,都表示“在某方面有专长”,但二者所强调的意义范畴不同。
“擅长”强调在某方面才能突出,有专长,即所谓的“独善其事,独娴其能”“擅长”一般用于技术、技巧和文艺!体育等方面,如:老王擅长写五言诗。
他擅长跳高。
又如:(1)他不但精通数学、物理,而且还擅长制造钟表"(《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2)过了十八年,我开始与陈从周教授相识,才知道他还擅长绘画。
(叶圣陶《拙政诸园寄深春》)“善于”强调会做某种事且做得很好,应用范围较广,不仅用于某一技能还可用于行动工作上。
如:(3)缅人善于操舟"(清代魏源《圣武纪》)(4)他有学问,又善于辞令,很得人欢心。
(巴金《利娜》)(5)鲁迅先生就异常善于运用风格独特的譬喻。
(秦牧《譬喻论》)(6)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擅长”和“善于”后面都可以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但是,“擅长”后面还可以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善于”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