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追寻红色足迹,追寻不能丢失的梦想
管理学院李豪
2011年,我们满怀希望!我们充满信心!
为响应建党90周年和西藏自治区解放60周年,我管理学院青年党员志愿者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发扬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以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弘扬爱国爱党核心价值观,永远跟党走。

他们,牵动着我们的心,日日夜夜;他们,寄托着我们的梦想,山迢水长,是那些一批批曾经饱受艰辛的老红军、老党员。

我们党小组初步定于开学前夕志愿参加“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活动和参观刘少奇故居(中共满洲省委旧址)并学习他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从最初的资料搜集、组织队员、活动安排,到小组分配、策划撰写,一群激情洋溢、怀揣理想的青年,思虑与忙碌了多少个昼夜。

然而,我们乐于如此付出,我们乐于为此辛劳,每每想到那个在梦中不知缅怀多少次的模糊形象,疲惫的身心便重新燃起斗志。

“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活动的志愿者,这是我们第一项活动,为了早早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大家都很积极准备各种前期工作,生怕给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怀着饱满的心情,早早的守候在场地门口,等待着活动负责同志分配工作,通过短暂的休息和分工,我们都整装待发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

首先介绍一下,“第四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活动的沈阳分场地在锡伯族家庙旧址,位于北市场的太平寺,我们很高兴的了解到锡伯族的一些文化、生活习俗和故事,这也是我们工作需要的岗前培训吧。

沈阳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

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

始建于清康熙46年(1707年),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才逐步形成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

1984年沈阳市人民政府出资对太平寺进行了修缮,并于1985年2月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雄伟壮观。

原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

建筑风格为喇嘛庙形式。

主要建筑有山门、前、中、后三大殿,东西配殿等,殿内塑有三世佛,宗喀巴佛,五护法神,四大天王等神像,该庙年久失修,于新中国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被拆除,就地建了厂房。

现仅存中殿三间,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檀仿彩画,柱为朱红地仗。

该寺原有石碑两甬,一为汉文,一为满文。

其满文碑于1959年发现,当时已断裂,经修复后送沈阳故宫博物馆保存。

该碑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徒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现已复制,
在殿前树立。

此外,还保存下来“锡伯族家庙”木匾一方,长270厘米,宽97厘米,厚40厘米,现存沈阳故宫。

锡伯族家庙内分为前殿、中殿、后殿等6个部分,目前,西侧院落完成布置进行展出,总体分为6个展厅,包括西迁壮歌、历史源流、风俗习惯、民间文艺、居住场景、传统婚俗等六个部分。

民族历史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

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说,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

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

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

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1956年包尔汉、冯家升发表论文认为鲜卑郭洛是一种瑞兽,相当于蒙语中的动物“驱”,即特殊的五爪虎。

后来又有人说鲜卑郭洛是一种飞马。

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

西迁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节,锡伯语叫杜因拜扎昆节。

在 1 6 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1 8 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 0 1 8 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 2 7 5 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

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

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就是他们当年的驻地,那里的锡伯人是他们的子孙,所以当前也有部分民族学者认为应该叫“西征节”更为准确。

两百多年过去了,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

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西迁节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传统节日。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简单介绍一下锡伯族的文化,知之甚少的我们远远不能讲明白里面的精华,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沉淀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精神和生活积累,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虽然烈日炎炎,但很多与会者都是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所以入场秩序和节奏一定要把握好。

工作中人不闲着,重要的嘴也不能闲着,最常说的就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们,不要拥挤都能让大家参观,请您们排队依次入场”、“阿姨入场请收好遮阳伞,小心挂碰到他人”、“请大家注意脚下的台阶”,还有就是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搀扶,虽然这些简单的工作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为了能够有序的掌握好与会者的参观秩序,以及能够给大家一个好心情和安全的环境,何尝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事呢!
一天的工作十分繁琐和劳累,但是在大家疲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活动中,在第六展厅偶遇一位老先生,当和我们交流展壁上的锡伯族文化时,告知我们锡伯族文字和满文字十分相像,有个很有趣却不失风雅的打油诗,“中间一个棍,两边都是刺;上下以拧劲,就是满文字。

”当下我们做了细心的比较,结果确是如此,可见这些简短的打油诗中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

在结束一天的志愿者工作后,我们活动主题依旧没有结束而是走向高潮,参观刘少奇同志的故居。

刘少奇同志(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故居与锡伯族家庙比邻而坐,在我们工作的于老师热情带领下,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刘少奇故居。

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的列位省委书记,其中最为出名和贡献最大就是刘少奇同志,里面陈列着一些十分普通的家具,刘少奇同志雕像穿着十分朴素的衣服,默默的工作,这段影像也是当年革命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朴实、坚持而对革命充满激情,我认为这种激情、这种精神是这次我们活动感受最深也是最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和党员干部需要培养并伴其一生的东西。

最后在参观结束之前,看着后壁上鲜红的党旗和入党字字珠玑,我们随行党员一致要求在这个有着梦想的地方再重温一次入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我们的力量微弱,我们的时间有限,但我们坚信,我们的行动能够改变世界,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我们坚信这一点一滴的小爱将汇成爱之大河,爱旬邑,爱他人,爱世界。

这次活动里,大家怀揣着曾经那个梦想、怀念着那段历史,我们懂得仍须坚持、不能丢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