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笔记整理 一、 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 (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 自由主义 凯恩斯主义 4.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 (三)三大流派的总论 一、研究问题的不同思维 1、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如何定位: (1)现实主义认为政治决定经济 (2)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决定政治 (3)自由主义认为经济改造政治 2、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1)现实主义认为为了国家安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2)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国家将会消亡 (3)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无权干涉经济 3、国际经济关系能否改造国际政治 4、国际经济关系能否改善国际安全环境 5、国家权力应该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1)现实主义认为需要消除贸易保护 (2)马克思主义认为消除阶级分化 (3)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应该退出市场,市场主导作用 6、国际化前景和人类未来文明形态 (1)现实主义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循环的形态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3)自由主义没有明确定位,但持积极乐观态度。 二、流派简介 ································现实主义流派······························· 研究视角:宏观上从国际世界权力、格局来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微观上研究具体政治行为引起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从国内政治体制来研究国际经济。 理论来源:古典重商主义 1725重商主义时代 高度重视商业,商人,发展商业资本主义,技术革新后,成为工业资本主义。 代表人物 1、汉密尔顿 “国家经济学”,批判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权力必须干预经济。例如对经济实体进行管理,“贸易保护”,国家对进出口产品进行严格的管理,实行关税保护。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只能通过政府之间的通商条约来进行。 2、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从国家安全角度论述 3、吉尔平 《国际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学》相对稳定论 基本观点:1、国家是最高权威实体,在国际关系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其他任何国际体的任何国际行为都必须服从国家。国际经济关系的前提是国际政治关系。 2、国家在参与国际经济关系决策的时候是按照权力优势法则来决策的,因为只有最有权力优势的一方才能得到安全保障,为保持权力优势地位,国家会始终从相对收益出发。

······························自由主义流派·································· 研究视角:从国际经济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入手,宏观上国际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国际政治的变化,微观上研究国际经济是如何改造国际国内政治关系的,因为自由交换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公平与平等。 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 1、亚当·斯密 《国富论》 2、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劳动分工的细化需要相互交换,贸易往来;政府尽量少干预经济,限制活动范围;国际贸易是国家间相互依赖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源泉。 3、约瑟 《自由主义》 权力与相互依存理论 基本观点:1、国家是政治主体,经济主体的地位只能是个人或其他经济实体,经济主体才是考察国际经济的起点,经济因素的跨国流动也会削减国家权威。国际经济关系的前提是国际经济行为。 2、在参与国际经济关系时,按照比较优势法则进行。追求共同发展,实现双赢,认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并由此改进了国际政治的生态环境。 ····························马克思主义流派·································· 研究视角: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来源: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政治经济学《帝国主义论》; 安东尼奥·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文化霸权。 代表: 1、沃勒斯基《现代世界体系》世界体系论 2、考克斯《生产、权力与世界秩序》批判理论,霸权结构轮 3、哈贝马斯 后民族国家时代理论 基本观点: (1)世界是一个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资本主义体系 (2)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财富分配不均,社会分裂和战争的根源,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 (3)自由交换不可能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只能造成两极分化,因此不能改造国际政治经济形态,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就是革命。

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1、理论前提错误,不可能存在持久和平的世界商业邻邦。 2、国际经济的出发点是国家而非世界。存在国家本位主义对世界共同主义的矛盾。 3、由于国家间经济水平差异,必然存在贸易保护,自由主义行不通。 4、自由主义只看到经济的交换价值,忽视国家政治利益。只见短期利益。

二、霸权稳定论 一、理论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滞涨现象,苏联强大,欧洲、日本经济复兴,在美苏争霸和世界的优势地位相对下降。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自由派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也是霸权稳定论的始创者。他在《萧条中的世界, 1929-1939 》 (1971) 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首创,但后来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的。罗伯特·基欧汉所提出的"后霸权主义"是对霸权稳定论的修正,但在理论上却与吉尔平的霸权稳定论有很大差别。 他认为世界经济必须有一个"稳定者 "(Stabilizer) ,它的责任在于为剩余的产品提供一个市场;保证资本流向可能的借方;在金融危机银行关闭的紧要关头,作为重新启动金融的最终借贷者而发挥作用。 二、理论产生原因:国家发展需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出现滞涨现象,苏联强大,欧洲、日本经济复兴,在美苏争霸和世界的优势地位相对下降。 三、理论的现实意义: 1、描述霸权体系的内外状况 2、解释并探寻霸权体系的运行规律 3、指导美国的霸权政策 主要观点: 1、何谓“霸权”:霸权是指一个国家有足够的军事、经济力量影响甚至支配其他国家的行为,并操控国际体系的运行。 2、稳定器。霸权是国际体系中的稳定器,用霸权来制定国际规则,制裁不接受国际规则的国家,奖励,扶助接受规则的国家。因为霸权国可以通过为小国家提供经济上的各种援助,如倾销保护、长期贷款、经济危机贴现、控制国际汇率、对供应不足的商品进行国际分配等等,让接受规则的国家解决好安全问题、经济问题。 霸权对国际体系的稳定作用是因为霸权国家运用权力制定国际规则并使之得到遵守,其核心要点是体系内国家在服从规则中受益,由此使之安于现状,违反规则则会受到霸权国的强力制裁。 3、霸权周期。约一百年,霸权的动荡和衰弱过程分为绝对的和相对的。绝对意味着内部管理的失败,国力下降;相对的意味着其他国家的发展进步,使得霸权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再明显。当霸权强盛,国际秩序就稳定,否则,即动乱。后起之秀将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霸权国家。中间的过渡时期往往是多个国家共同管理世界的局面。

四、理论的政治法律分析 政治权威----制定----法律、规则----形成秩序 五、观点解读 1、霸权是对国际体系的统治 规则论。统治权以国家私有权力为基础,权力来自于实力。推行以霸权为中心的强权政治。 2、霸权体系的利益问题. 霸权国建立和维护国际体系的目的就是从中得益,是受着利益的驱使而对国际经济秩序进行管理。共同收益是霸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3、霸权周期产生的原因 霸权国自身的成本和收益失衡。其他国家受益后的崛起。 六、评价 优点:客观真实,植根人性,阐述人类发展的最基本问题,指出国家行动的逻辑 缺点: 1、过分从权力角度解释,忽视了国际制度的运行惯性。 2、忽视国内因素对体系的影响。 3、忽视对体系变迁的论断,因为不能共享权力,后起国家通过战争实现霸权交替。

三、相互依存理论 一、产生背景:20世纪六十年代,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国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空前。 由库伯提出的经济关系的相互依存理论发展到基欧汉的以及约瑟夫·耐吉的复合相互依存理论。属于自由主义流派。 1、经济相互依存理论。库伯指出,一国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敏感反应模式,研究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