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远红外热成像辅助诊断疾病辅助诊断疾病动态评价病程变化及疗效
远红外热成像辅助诊断疾病辅助诊断疾病动态评价病程变化及疗效
必须结合临床的症状、体征 有利于早期发现疾病 可动态反映病程变化状况
远红外热像检查的优点
●安全——非接触地采集人体发出的远红外辐射热 对人体无辐射、无创伤
●敏感——功能变化,利于早期发现病变 ●便捷——数分钟可行全身检查 ●经济——利于重复检查
远红外热像检查的应用范围
●热像意义 远红外热像显示体表辐射热度的变化 反映出头面部、躯干、四肢及浅表脏器血运功能
右侧偏瘫
左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性脑血管病静脉滴注扩血管药物 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的变化
●在第1日输液结束时,头面部缺血侧温度较前明显升 高,左右两侧额、内眦、眶上、枕、耳后及面颊区的 温差较输液前明显减小 ●在第2日输液前,两侧的温差大于第1日输液后
小于第1日输液前 ●在第14天输液结束时,两侧温差明显小于治疗前 ●提示该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该患者的脑供血状态
★ 正常人的远红外热像
● 颜色反映温度 低温————————高温 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红色
● 生理高温区 血管表浅区、散热差部位
● 左右对称性 头面部、躯干、四肢
● 结合症状、体征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
●方法 采集全身正面、背面的热像 头颈部正面、背面和侧面的热像
分别测量左、右侧额、内眦、眶上、颞、眼、 面颊、枕及耳后区等测温区的辐射热度
右大脑中动脉梗塞 滴注金纳多前 滴注1次金纳多后即刻
左基底节亚急性腔梗
滴注金纳多前
滴注1次金纳多后即刻
输液治疗前
右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第1天输液结束时 第14天输液后
(凯时、佛迪、金纳多)
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来自红外热像变化 治 疗 前
治 疗 14 天
静滴:凯时后 佛迪后
金纳多后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后远红外热像的变化
髋关节损伤
左侧
右侧
膝关节损伤
左膝关节痛 充血性改变
右膝关节痛
★ 四肢血管病变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疾病 脉管炎、糖尿病足、静脉曲张、膝关节病变、痛 风等 ●热像 左右侧肢体辐射热度明显不对称
的变化——缺血、充血 提示机体的代谢、循环及神经等功能状态变化
●诊断优势 软组织损伤检查 颈肩背腰、四肢 供血状态评价 脑、四肢、心脏 炎症判断 部位、范围、程度 肿瘤预警 部位、性质 疼痛的客观评价
应用优势领域
●远红外热成像作为无创、敏感、便捷的检查技术 可为临床多学科提供辅助诊断、动态观察的指标 体检、体疗康复科、神经科、疼痛科、内分泌科、 乳腺科、甲状腺科、心血管科、血管外科等 ●特别适用 疾病早期预警
计算左、右侧相应区的温度差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
●特征 头面部左、右侧的辐射热呈明显的不对称 尤以额、内眦、眶上及面颊区的温差为著 温差变化范围为0.12℃-2.26℃ 显示出脑缺血侧温度明显低于对侧 与临床采用脑血管造影或MRI的诊断一致
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
右侧脑梗塞伴左侧肢体偏瘫
腰腿部软组织损伤 ●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腰背部软组织损伤、髋关节 损伤、膝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等 ●热像特征 腰部菱形区呈现不规则形的辐射热区
患侧下肢较健侧下肢辐射热降低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综 合 征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 腰部不规则形热区
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 下肢不同部位呈低温状 缺血性改变
腰椎病康复治疗前、后
应用远红外热成像 辅助诊断疾病
动态评价病程变化及疗效
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
薛毅珑
远红外热像检查技术原理
●人体不断向周围散发出远红外热辐射 ●体表辐射热变化与机体的代谢、循环及神经等功 能状态相关 ●远红外热像检查是利用红外遥感技术 采集体表的远红外辐射热信号 以伪彩色图像显示温度分布场
●与结构影像检查(CT、MRI、B超)不同 远红外热像反映机体代谢、循环等变化的功能影像
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
右侧急性“鼠标肩”
左侧慢性肩周炎
右侧急性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
颈椎病
颈肩综合症
颈肩软组织损伤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后热像的变化 经康复体疗科器械、手法、银 质针等治疗后,病人主诉症状减轻 热像示患侧与健侧温差较治疗前明显减小,甚至对称
颈 椎 病 康 复 治 疗 前 、 后
慢性期患侧温度明显低于健侧
急性左侧面瘫 慢性左侧面瘫
针刺治疗后头面部远红外热像 显示患侧与健侧的温差明显减小
范某 急性左侧周围性面瘫
发病7天
针灸治疗17天
辛某 急性左侧面瘫(舌)
发病3天
针灸治疗8天
张某 慢性左侧周围性面瘫
发病1年
针灸治疗21天
★ 颈肩背腰腿痛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颈肩背部 ●疾病 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内狭窄、颈椎 退行性病、肩周炎等软组织损伤 ●热像特征 颈部和/或肩、背部呈现左右不对称的不规 则形状的辐射热区 急性——患侧呈高辐射热 慢性——患侧呈低辐射热 多数病人患侧上肢、部分病人患侧下肢辐射热较健侧低
病程跟踪观察 疗效动态评估 治疗用药指导
远红外热像的检查方法
● 了解受检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及临床诊断 ● 检查室环境温度为20-25℃,无明显气流 ● 受检者检查前2小时禁食、禁热饮(需检查胃部者) ● 受检者进入检查仓,脱去衣物,暴露检查部位 ● 采用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采集受检者全身、局部 正位、后位及特殊体位的远红外热像
●用专用分析软件测量目标区的辐射热温度 (相对温度值)
比较左侧与右侧对称区的温度差 可与前次的远红外热像比较相应部位温差的变化 ●打印出彩色的体表温度分布图 以不同色彩反映温度阶梯
远红外热像的变化特征
● 正常人的远红外热像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远红外热像特征 ● 面瘫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 颈肩腰腿痛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 四肢血管病变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 炎症、肿瘤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 其他疾病的远红外热像变化 ● 体检中用远红外热像发现异常变化
●介入治疗后,头面部缺血侧温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左右侧额、内眦、眶上、枕、耳后及面颊区的温差较 治疗前明显减小 ●介入治疗后1天时,少数病人出现两侧温差加大、 随后温差减小的现象,可能与介入治疗引起一过性血 管痉挛有关
★ 周围性面瘫的远红外热像特征
●方法 测量面颊、内眦、眶上、额及舌区温度 ●特征 急性期患侧温度明显高于健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