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地质学基础课程作业3(共4 次作业)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第7章—第9章第7章一. 名词解释1.岩层:2.地层:3.地层层序律:4.整合接触:5.角度不整合接触:二. 填空及选择题1.晚古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2.在晚石炭世沉积的地层称为,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
3.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和。
4.中生代从老到新可划分为、和三个纪。
5.显生宙由老到新可分为代、代和代。
6.寒武纪是()。
A.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B.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C.元古代的第一个纪 D.中生代的第一个纪7.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三. 简答题1.简述如何鉴别层序正常或倒转。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3.简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4.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第8章一. 名词解释1.地壳运动:2.沉积相:3.板块:4.地震:5.地震震级:二. 选择题与填空题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
A.霍尔 B.魏格纳 C.郝屯 D.莱伊尔2.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
A.扩张边界 B.俯冲(汇聚)带C.转换断层 D.消减带3.震级大小主要取决于()。
A.地震释放的能量 B.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C.震源深度 D.震中距4.通常把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
A.震源 B.震级C.震中 D.烈度5.按照地震的成因不同,将地震分为、、和诱发地震等。
6.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中的脆性岩石发生时产生的,地震能量是以的方式传播的。
度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强度常用表示。
三.简答题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9章一.名词解释1.产状:2.倾向:3.倾伏向:4.侧伏向:5.褶皱:6.轴面:7.纵弯褶皱作用:8.横弯褶皱作用:9.节理:10.张节理:11.剪节理:12断层:13.滑距:14.断距:15.地堑:16.地垒:17.叠瓦式断层:18.阶梯状断层:二.选择与填空题1. 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育一古风化壳,且下面一套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面一套地层无变形,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应是()。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2. 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3.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上的地层断距是指对应层的()。
A.垂直距离 B.错开的距离C.铅直距离 D.在同一高度上错开的距离4.在垂直地层走向剖面上,断层两盘相对应的同一层面,沿断层面相对移动的距离称为()。
A.地层断距 B.斜断距 C.地层落差 D.铅直断距5.两条大致平行、倾向相向的正断层组合称为()。
A.阶梯状断层;B.地堑;C.地垒;D.叠瓦状断层6.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的产状应该是()。
A.与上覆地层平行,与下伏地层平行B.与上覆地层不平行,与下伏地层不平行C.与上覆地层平行,与下伏地层不平行D.与上覆地层不平行,与下伏地层平行7.地层的接触关系一般有、和三种。
8.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
9.节理按节理面走向与所在褶皱枢纽之间的关系不同可分为、、。
10.褶皱要素一般包括、翼部、、、轴面和轴线等。
11.按照褶皱轴面与两翼岩层产状的不同关系,褶皱形态可分为、、、与平卧褶皱四种常见类型。
12.断层按两盘相对位移方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1.岩层的产状要素主要包括哪些?2.简述“V”字形法则内容。
3.简述确定不整合接触的主要标志及其形成时代。
4.什么是轴面,并简述褶皱要素。
5.如何区分线理的倾伏向和侧伏向。
6.简述向斜和背斜的本质区别。
7.褶皱的基本要素包括什么?8.简述褶皱的组合类型。
9.简述如何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10.简述剪节理的特点。
11.简述正断层的组合类型,并图示。
12.什么是逆断层,并简述逆断层的主要组合形式。
13.什么是叠瓦状断层,其特点是什么?14.在野外工作中,判断断层是否存在的主要标志有哪些?15.如何确定断层形成的时代?参考答案第7章一.名词解释1.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2.地层:是具有一定层位的一组岩层(是具有一定的时代含义的岩层或岩层组合)。
3.地层层序律:沉积物的沉积是自下而上逐层叠置起来的,从下而上,岩层的形成年代是依次变新的。
4.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层面平行,地层内化石演化连续,地层时代连续,岩性的变化可显示沉积环境逐渐变化的特征。
5.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风化壳残余,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
二.填空及选择题1.晚古生代从早到晚有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D、C、P 。
2.在晚石炭世沉积的地层称为上石炭统,在早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早古生界。
3.与地质年代中的代、纪、世相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界、系和统。
4.中生代从老到新可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
5.显生宙由老到新可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6.寒武纪是(A.早古生代的第一个纪)。
7.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A.元古代)。
三.简答题1.简述如何鉴别层序正常或倒转。
答:沉积岩在未受到构造运动影响下,沉积岩层的上层面称为顶面,下层面称为底面。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生物等的影响,沉积岩的层面或层内均会保存各种示顶构造。
1)层面标志存在于岩层层面上的标志,主要有波痕、雨痕、雹痕、泥裂等。
2)层内标志存在于岩层层内的标志,最主要是层理标志。
层理—流动的介质使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沿基本垂直层面方向上所形成的层状构造。
其中利用斜层理判断顶底最为便利。
3)生物标志沉积岩中常含有生物化石,化石的保存形态也具有示顶功能。
2. 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时;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间隔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其顶底界面都是以等时面为界。
例如,元古宙的时限为距今2500~570Ma,在此期间形成的全部地质产物统称为元古宇。
3.简述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平行不整合是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4.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答:角度不整合是区域性剥蚀面上的地层与剥蚀面平行,而下伏地层则与剥蚀面及上覆地层,呈角度斜交;两套地层的岩性、岩相及化石组合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在剥蚀面或不整合面上局部保留古风化壳残余,在上覆地层底部常有底砾岩。
第8章一.名词解释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泛指因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岩石圈,主要是地壳)的机械运动。
如大洋板块的漂移和俯冲、大陆壳的破裂及相对错移、区域性的隆升和沉降、地质体的变形与变位等。
地壳运动也称构造运动或岩石圈运动。
2.沉积相:沉积相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一定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例如滨海碎屑岩相、河流冲积相等。
3.板块:连续的地震活动带把岩石圈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称为板块。
4.地震: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地壳的快速颤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地质现象。
5.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标示震源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释放能量越大,地震的震级越大。
二.选择题与填空题1.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者是(B.魏格纳)。
2.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大洋中脊是岩石圈板块的(A.扩张边界)。
3.震级大小主要取决于(A.地震释放的能量)。
4.通常把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称为(D.烈度)。
5.按照地震的成因不同,将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等。
6.大多数地震是由地壳中的脆性岩石发生断裂时产生的,地震能量是以地震波的方式传播的。
度量地震释放能量的强度常用地震震级表示。
三.简答题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包括: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可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上覆刚性岩石圈和下垫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其驱动力来自地幔对流物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边缘则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带;板块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位移可达几千公里。
运动中各板块间或分散裂开或碰撞焊合或平移相错,由此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第9章一.名词解释1.产状:任何成因的天然地质体(包括沉积岩层、层状火山岩、侵入岩及变质岩等)在三维空间的产出状态(或空间方位)称作产状。
产状是指层状岩石在地壳中的空间方位和产出状态。
2.倾向: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线称作真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称作真倾向线,真倾向线所指的方向就是岩层的(真)倾向。
3.倾伏向:某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方位。
4.侧伏向: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向线间所夹之锐角即为此线在那个平面上的侧伏角,侧伏向是构成上述锐角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5.褶皱:褶皱是成层岩石中的层面或各种面理(层理、劈理、叶理、断层面等),因塑性变形而发生的弯曲变形现象。
6.轴面:包含褶皱中心和褶皱枢纽的面称为轴面,轴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7.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挤压力而发生的变形作用,纵弯褶皱作用多形成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
8.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垂直于层面的外力而发生的变形作用。
地壳差异升降运动、岩浆的顶托作用、岩盐的底辟作用及同沉积褶皱作用所形成的褶皱都属于横弯褶皱作用。
9.节理:没有明显位移的脆性断裂。
10.张节理:是由张应力产生的脆性破裂面。
张节理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节理面粗糙不平,擦痕较少或不发育;多呈开口状。
11.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脆性破裂面。
剪节理产状比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节理面较平滑,可见轻微的擦痕和摩擦镜面。
12.断层:发生了明显位移的断裂。
13.滑距:断层两盘的实际位移。
14.断距:岩层在两盘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15.地堑: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下降盘。
16.地垒:是指由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相背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组正断层之间为共同上升盘。
17.叠瓦式断层:是指由一系列产状相近的低角度逆断层构成,各断块依次向上逆冲。
18.阶梯状断层:是指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构成,各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断落下掉而构成剖面上的阶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