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案
完美版
《语言的演变》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
理解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教学难点:古今汉语在语汇、语音方面的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读音多,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情况复杂,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语言从古至今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破解了这些问题。
二、解题
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法论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
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2、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依然是议论文的范畴,对议论文而言,论证思路是很重要的。
请大家结合课文题目、三个小标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题目是《语言的演变》,作者先用一个大家很熟悉也相对浅显的素材证实了语言和世界上万事万物一样,是不断变化的。
这是一个前提,即我们先得确定“语言是演变的”,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探讨“语言是如何演变的”,作者正是依照这个思路来谋篇布局的。
四、讲析第一部分:
1、讲析第一层(第一自然段)
①体现本自然段中心观点的是哪句话?这个观点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明确:“世界上万事万物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
作者从一切事物都在变动的大前提中推出语言既然是一种事物就也得运动、变化、发展的结论。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论,并且具体解释了什么是“演变”。
②第二——四句和第一句的关系怎样?
明确:第二句是从语言的纵向演变(历史的发展)对中心观点的说明。
第三句是从语言的横向演变(地区的变化)对中心观点的说明。
这两句是为了证明中心观点,是一些有说服力的材料
③第三句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讲课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中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明确:这是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并用。
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选中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作注,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④文章中说“语言的变化”日子长了就显现出来,方言是“久而久之”形成的,这些揭示了语言演变的怎样的规律?
明确:说明语言演变是种渐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变化的,它有相对的稳定性。
2、讲析第二层(第二——七自然段)
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说明一下本段引用的七个句子各属于什么语法现象?
明确: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句代词主语前置)
②“君美甚”(补语不用结构助词“得”)
③“忌不自信”(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⑤不若君之美(结构助词“之”的嵌用)。
除上面几句外,与现代汉语语序相同的有
⑥“吾与徐公孰美”。
①③是古代特有的句式,②④⑤是古今差别较大的句式。
五、课时小结:
作者考虑到读者接受水平,把专门性的术语减少到最低程度,但又说得很明白,很恰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素养。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教学难点:结构特点与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语音的变化似乎是不易察觉的,但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在三种情况下可以发现语音的变化,是哪三种情况?
明确:①古诗不押韵了。
②古诗“平仄不调”。
③形声字的读音跟它的声旁并不相同。
2、语音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明确:声母、韵母、声调。
3、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分别体现了语音哪一部分的变化?
明确: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已经不押韵了,说明从古至今韵母有了变化;有些“平仄不调”说明从古至今声调有了变化;有些形声字的读音和声旁不相同说明从古至今声母有了变化。
二、总结全文
1、结构特点——语断意连,环环扣紧。
明确:本文虽然用数字把各部分隔开,但彼此仍然血脉贯穿,联系紧密。
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初学本文时就提到的总分式顺序;一是环扣词语的使用。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里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里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方面。
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
重复出现的词语,前后相应,像环一样把这一部分和另一部分扣起来。
再看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开头是“语法方面”,第二自然段开头两字是“语音”和第二部分开头相扣、并且揭示了本部分的内容。
2、语言特点——通俗、准确、风趣。
①通俗比较好理解,全文平易朴实,尽量少用专门术语,多用浅显的实例来说理。
注意适当的重复,引导读者由初知到较深入的理解。
②准确。
共同看《思考和练习三》加深对这点的体会。
教师点拨:如小题“1”中“大约”是约算,是根据出土文物去零数后的折算,“大概”是推测,是从汉尺推想到战国时的齐尺与公尺的比例。
③风趣。
朱嘉听孔子讲话,大有侯宝林相声《关公战秦琼》的味道,让人们从荒唐中窥见真理。
三、课时小结:
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不是没有目的的。
语音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的,只要证明这三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证明了语音是变化的。
而吕叔湘先生提示我们的三种情况恰好证明了声母、韵母、声调的变化,有的放矢,在看似不经意间说明了问题。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浚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
——《战国策•秦策三》
A 文中除人名、地名外,古今意义一致的字有。
B.意义未变,现在不能单用的有。
C.意义未变,但使用上受到很大限制的有。
D.文中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的有。
E.橐载的意思是,这种格式在古汉语语法中叫做。
F.“蒲服”的意思是“匍匐”,因为两者同为,音近而相通。
参考答案
A.出、行、伏B.载、昼、饵、乞、食、兴C.而、于、为
D.卒、至于、霸E.用口袋装F.叠韵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语言是经常在变的,语音,语义,语汇,语法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短时间内看不出,时间长了就明显了。
因此在对某一种语言进行研究时,必须明确是在研究它的现状还是研究它的历史①。
第一个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主要指当代)和历时研究的区别的语言学家是瑞士的F•de索绪尔,他这个主张对后来的语言研究影响很大。
可是有一点是索绪尔当时没怎么强调而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加以发挥的,那就是历时的研究是以若干个共时的断面研究为基础的②。
这个认识对于汉语研究待别重要,因为直到不久以前,还有很多人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③。
——吕叔湘《语言和语言研究》
①语言研究有两个方向,为什么作者要强调研究者必须明确研究方向?
②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关系怎样?
③怎样理解吕叔湘所批评的“把‘古代汉语’当做一个单纯的东西来论述”的倾向?
参考答案
①语言的历时研究着眼于纵向比较,而语言的横向研究着眼于横向的搜集、综合和分析、比较。
前者着眼研究语言古今差异,后者着眼弄清某种语言的特点。
②共时的语言研究为历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③所谓“单纯的东西”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古汉语,既看不到它的源流,外来影响,又看不到它的发展变化。
语文教师:张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