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汇编
5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汇编
行为主体 行为反应 结果
强化
2019/5/15
31
强化
——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 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强化形式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
负强化——逃避训练。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杀鸡 儆猴”(动物有逃避性学习能力)
惩罚——对消极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
消失——对某种行为不予回应,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
强化方法
连续强化——每次发生的行为都得到强化。 间歇强化——
2019/5/15
32
固定
月工资
年度奖金
间隔
间
可变
如培训 提升
歇
强
固定
计件工资
化
比率
可变
奖金
注意事项: ① 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如表扬、批评、惩罚。 ② 注意分析奖酬的效果——不宜太频繁,方式要多样化。 ③ 多用不定期奖励——定期奖励是预料之中的,会降低强化效果。 ④ 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⑤ 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需求不同。
激励是怎样产生的? 员工为什么会努力工作? 怎样 才会使员工努力工作?
•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964)
——考察人们的行为动力与其所获得的最终奖酬之间的 因果关系。
要点:认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激励力)的大 小,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事件结果的吸引力(效价)和获 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的大小(期望)。
不满意
保健因素
没有不满意
2019/5/15
21
管理中哪些因素是保健因素?哪些因素是激励因素?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
安全感 地位
(1844个工作事件)
与下属的关系 个人生活
与同事的关系
薪酬
工作条件 与上级的关系
公司的政策 和管理
监督
发生频率的百分比
50 40 30 20 10 0
2019/5/15
有激励作用的因素 (1753个工作事件)
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并 存。不一定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进入高层次的需要。
ERG理论认为存在高级需要向低级需要的倒退现象。
ERG理论认为需要得到满足后,其强度不一定减弱。
2019/5/15
19
• (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 • 《工作与人性》(1966)
• 1、理论要点 • 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
2019/5/15
26
2019/5/15
27
研究表明:人们对“付出”的评价不仅看付出的多少,也要看重要
性。
n
I= Wi Ii
i 1
I是各投入因素的量,W是相应的重要性加权数。
2019/5/15
28
对比较结果的反应:
①感到吃亏
改变自己的投入(数量或质量); 设法减少参照对象的收益或增加其投入; 改变参照对象——心理自调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发牢骚、泄怨气,采取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
②感到占了便宜
受到激励——增加付出; 认识歪曲——重新估计自己的贡献; 把自己多得归为运气好。
③感到公平时:没有不满;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2019/5/15
29
进一步的分析:
①对公平的感觉一般是不对称的。即对“吃亏”比 “占便宜”更敏感。
②当事人对公平的体验经常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主要 是对“付出”的了解不对称。
当时的情绪状态、……
②过去的经验与学习——个人修养。
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由工作环境引起,后者通 常由工作本身引起。他分别把这两种因素称为保健 因素与激励因素。
2019/5/15
20
2、特点
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不满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满意 满意
传统观点
赫茨伯格的观点
激励因素
不满意 没有满意
去了。
船长又告诉法国人,你别怕,你跳水的姿势一定非常漂亮。
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法国人也跳下去了。
最后,船长又找到一个美国人,美国人不干。船长说: “放心!你的
船票中我们已经给你投了100万美元的保险。”于是 美国人也跳下去了。
2019/5/15
1
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佣一个人到指定 的岗位工作,你甚至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算的技术操 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主动性,你买不到全身 心的投入,而你又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
2019/5/15
16
高成就需要的人渴望把事情做得更完美。特征: *愿意为自己设立目标,总是寻求挑战,力求有所建树; *回避选择极度困难的目标; *他们喜欢能即时提供反馈信息的工作。
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喜欢竞争性和地位取向 的工作环境。
高社交需要的人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工作环境, 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理”。
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
一个主管如果不知道怎样激励人,他就不能胜任这个 工作。
2019/5/15
7
• 影响个体工作绩效的因素
•
P= ƒ( A • C • M )
•
P——工作绩效,
•
A——工作能力,
•
C——工作条件。•Leabharlann M——激励水平或工作积极性,
• 第一节 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 一、群体动力
• 美国心理学家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33年提出,把人的 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即:
• B=f(P×E)
• 其中:B——个人行为的方向与强度 P——个人特征 E——群体环境
函数关系:引入“场的概念”——内部力场和环境力场相互 作用的结果
(一)马斯洛的 需要层次理论
1、理论模型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2019/5/15
12
2、分析与评价 (1)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人在每一时期,都是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 (3)满足主导需求是有效激励的关键。 (4)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的 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存在多种需要, 及动机间的冲突。
激励公式: 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2019/5/15
24
这个公式实际上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 关系,这些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三个条件。
第一,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第二,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第三,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A
个人努力
B
C
个人绩效
组织奖赏
个人需求
A 努力-绩效的联系
B 绩效-奖赏的联系
需要
动机
产生心 理紧张
2019/5/15
寻求解 除紧张
行动
满足需要 消除紧张
目标
达成 未达成
新的需要
挫折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更紧张
10
第三节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
2019/5/15
内容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
行为强化理论 综合激励模型
11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研究人的内在需要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即:
什么样的需要会引起激励? 什么会使员工努力工作? 需要层次理论 ERG理论 成就需要理论 双因素理论
在管理中的应用:
①正确引导,改变认知——引导员工正确对待自己和 他人;
②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科学考评,合理奖励。
2019/5/15
30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为积极。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美国1956) 基本观点: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 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 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 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 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2019/5/15
8
• 二、人的行为过程的一般模式
1.激励模式之一 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起点
人的行为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 的的活动。
2019/5/15
9
1.激励模式之二
激励过程虽与目标达成与否紧密相关,但目标达成 之后的绩效评价与奖惩对于激励对象的满足程度影响也 很大。为此引出激励过程第二模式。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弗克斯
2019/5/15
2
第五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第论五章
群体动力
Ⅰ、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Ⅱ、激励概述
与 激励理论
Ⅲ、内第容五型章激励群理体论动力与激励理论 Ⅳ、过程型激励理论
Ⅴ、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Ⅵ、综合型激励理论
Ⅶ、激励的一般原则
2019/5/15
3
第五章 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成长与发展 信任
责任
工作自身 认可
成就
10 20 30 40 50
22
3、双因素理论的意义 工作安排——让员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工作设计——要考虑内容丰富化、趣味性和挑战性; 薪酬设计——让“奖金”成为激励因素。
管理的目标:消除不满因素,创造激励因素。
2019/5/15
23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研究人们对其行为的选择性,即:
2019/5/15
33
(二)挫折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1、什么是挫折? 个人有目的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达不到目的时的情 绪状态。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但挫折感是主观的。 遭受挫折是常有的事,挫折理论注重的不是挫折而是 挫折感。
2、挫折的后果
2019/5/15
利—它可以给人以教益,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它能使人奋发努力,在逆境中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