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考点大全考点2 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能准确应用常见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公式, 明确各公式应用的条件, 特别是明确微粒之间的关系及气体摩尔体积的适应条件、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理解与应用.【精确解读】一、概念归纳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符号:n;单位:mol.2.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每1mol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观粒子.符号:mol.3.阿伏伽德罗常数:实验测定12g12C中所含C原子的个数.符号:N A;单位:mol-1.4.摩尔质量:1mol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单位:g/mol.5.气体摩尔体积:1mol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符号:V m;单位:L/mol.6.物质的量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符号:c;单位:mol/L.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精细剖析】1.具体对“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L”的理解:①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分子的直径大得多, 因而气体体积主要决定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在标准状况下, 不同气体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几乎是相等的, 所以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都约是22.4L/mol.②标准状况:指0℃、1.01×105Pa的状态.温度越高, 体积越大;压强越大, 体积越小.故在非标准状况下, 其值不一定就是“22.4L”.但若同时增大压强, 升高温度, 或是降低压强和温度, 1摩尔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有可能为22.4升.③1mol气体在非标准状况下, 其体积可能为22.4L, 也可能不为22.4L.如在室温(20℃,一个大气压)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是24L.④此概念应注意:①气态物质;②物质的量为1mol;③气体状态为0℃和1.01×105Pa(标准状况);④22.4L体积是近似值;⑤V m的单位为L/mol和m3/mol.⑤适用对象:纯净气体与混合气体均可;2.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 容器的体积固定, 相同温度下测得容器内压强不变, 则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若产物气体C的密度是原气体密度的4倍, 则气体的质量是反应前气体质量的4倍,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则A的质量为B的质量的3倍, 在生成物中A的质量分数为75%, 由于不能确定A和B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则不能确定A、B 的摩尔质量和原子个数之间的关系;常见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及物质的量与分子数目、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有用的推论:(1)同温同压时:①V1:V2=n1:n2=N1:N2②ρ1:ρ2=M1:M2③同质量时:V1:V2=M2:M1(2)同温同体积时:④P1:P2=n1:n2=N1:N2⑤同质量时:P1:P2=M2:M1(3)同温同压同体积时:⑥ρ1:ρ2=M1:M2=m1:m2.【典例剖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1mol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 该气体所处的状态不一定是标准状况B.非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必定不是22.4LC.氦气含有N A个原子, 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D.任何状况下, 1molCO2和18gH2O所含的分子数和原子数都相等22.4L/mol, 故B错误;C.氦气为单原子分子, 故含N A个氦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在标况下的体积为22.4L, 故C正确;D.18g水物质的量==1mol, 二氧化碳和水物质的量相同, 所含分子数相同, 都是三原子分子, 所含原子数相同, 故D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B【变式训练】下列各组中两种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温度相同, 体积相同的O2和N2B.质量相等, 密度不等的N2和COC.体积相等, 密度相等的CO和C2H4D.压强相同、体积相同的N2和O2【解析】B【实战演练】1.同温同压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 一个装有C2H4, 另一个装有C2H2和C2H6的混合气体, 两瓶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质量B.密度C.碳原子数D.原子总数【答案】C【解析】同温同压下, 两个储气瓶的容积又相等, 所以两瓶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就相等, 即两瓶内气体的分子数相同, C2H4、C2H2、C2H6每个分子中的C原子数都是2, 所以碳原子数相同, 根据m=nM, 两瓶中装有C2H2和C2H6的混合气体的瓶子M无法确定, 所以m无法判断, 据ρ=, V一定, m无法判断, 所以ρ无法判断, C2H2和C2H6的量不确定, 所以原子数也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C.2.偏二甲肼(C2H8N2)是一种高能燃料, 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偏二甲肼的摩尔质量为60gB.6.02×1023个偏二甲肼分子的质量约为60gC.1mol偏二甲肼的质量为60g/molD.6g偏二甲肼含有1.2N A个偏二甲肼分子【答案】B3.含有MgCl2、NaCl、Na2SO4三种物质的混合溶液, 已知其中含有Cl-为1.8mol, Na+为2mol, Mg2+为0.5mol, 则SO42-的物质的量为()A.0.6mol B.0.7mol C.1.2mol D.1.0mol【答案】A【解析】含有Cl-为1.8mol, Na+为2mol, Mg2+为0.5mol, 设硫酸根离子为xmol, 由电荷守恒可知, 2mol×1+0.5mol×2=1.8mol×1+x×2, 解得x=0.6mol, 故答案为A.【自我反思】考点3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 能准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 明确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与判断, 其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 及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题的一般注意点.【精确解读】1.阿伏伽德罗常数:(1)概念: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是指0.012kg 12C所含的原子数, 约为6.02×1023, 符号为N A.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2)单位:mol-1;2.阿伏加德罗常数可用多种实验方法测得, 到目前为止测得比较精确的数据是6.0221367×1023 mol-1.【精细剖析】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与判断, 其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①物质的状态是否为气体;②对于气体注意条件是否为标况;③注意同位素原子的差异;④注意可逆反应或易水解盐中离子数目的判断;⑤注意物质的结构:如Na2O2是由Na+和O22-构成, 而不是有Na+和O2-构成;SiO2、SiC都是原子晶体, 其结构中只有原子没有分子, SiO2是正四面体结构, 1molSiO2中含有的共价键为4N A, 1molP4含有的共价键为6N A等.【典例剖析】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 64gSO2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 AB.常温常压下, 22.4LO2含有的分子数目为N AC.1mol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2N AD.1mol•L-1K2SO4溶液中含有的钾离子数目为2N A学反应中失去2个电子生成Mg2+, 则1 mol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失去的电子数目为2N A, 故C正确;D.没有溶液的体积, 无法计算溶液中的离子数目, 故D错误;故选C.【答案】C【变式训练】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14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 AB.1molN2与4 mol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 AC.1molFe溶于过量硝酸, 电子转移数为2N AD.标准状况下, 2.24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 A【答案】A【实战演练】1.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常温下, 23gNO2含有N A个氧原子B.1L0.1mol•L-1氨水含有0.1N A个OH-C.常温常压下, 22.4LCCl4含有N A个CCl4分子D.1mol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 转移2N A个电子【答案】A【解析】A.常温下, 23 g NO2含物质的量为=0.5mol, 含有N A个氧原子, 故A正确;B.1 L 0.1 mol•L-1氨水, 含有一水合氨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氨水是弱碱, 不能完全电离, 所以含有小于0.1N A个OH-, 故B错误;C.常温下, 四氯化碳为液态, 22.4 L CCl4的物质的量不为 1 mol, 故C错误;D.Fe2+与足量的H2O2溶液反应:2Fe2++H2O2+2H+=2Fe3++2H2O, 1 molFe2+转移N A个电子, 故D错误;故答案为A.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为6.02×1023)()A.在标准状况下, 22.4L苯所含分子数目为6.02×1023B.2.4gMg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 失去电子数目为0.2×6.02×1023C.在常温常压下, 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所含原子数目为6.02×1023D.1mol/LK2SO4溶液所含K+数目为2×6.02×1023【解析】A.标况下苯不是气体, 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 故A错误;B.2.4gMg 的物质的量为:=0.1mol, 0.1molM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0.2mol电子, 失去电子数目为0.2×6.02×1023, 故B正确;C.32gO2和O3的混合气体中含有32gO, 含有O的物质的量为:=2mol, 所含原子数目为2×6.02×1023, 故C错误;D.没有告诉1mol/LK2SO4溶液的体积, 无法计算溶液中含有钾离子的数目, 故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B3.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某密闭容器中盛有0.2molSO2和0.1molO2, 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生成SO3分子数为0.2N AB.一定条件下, 2.3gNa与O2完全反应生成3.6g产物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 AC.25℃时, 0.1mol•L-1Na2S溶液中含有Na+的数目为0.2N AD.将1mL5.68mol•L-1的FeCl3饱和溶液制成胶体, 可得到0.00568N A个Fe(OH)3胶体【答案】B【自我反思】考点4 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计算,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方法, 特别注意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的易错点.【精确解读】1.物质的量浓度:(1)概念:溶质(用字母B表示)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用符号c B表示;(2)单位:常用单位为mol/L;(3)计算公式:c B=n B/V.注意:其中V指的是溶液的体积, 而不是溶剂的体积.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1)将溶质的质量分数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时, 首先要计算1L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 换算成相应物质的量, 有时还需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溶液的体积, 最后才换算成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2)将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换算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 首先要将溶质的物质的量换算成溶质的质量, 有时还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质量, 然后换算成溶质的质量分数;n=m/M=V•ρ•w•1000/Mc=n/Vc=(V•ρ•w/M)/V=V•ρ•w/MV【式中:ρ-溶液的密度, 单位为g/mL或g/cm3, w-溶质的质量分数, M-溶质的摩尔质量, 数值等于物质的式量】.【精细剖析】1.考查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易错点:(1)准确理解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运用公式转换时一定要注意单位的换算;(2)溶液的浓度与密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多数溶液浓度越大, 密度越大, 但氨水、酒精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2.物质的量溶液计算解题关键时灵活运用分式, 并紧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 始终注意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如根据溶液的质量和密度计算体积时一定要将mL转换为L, 另外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转换时可设定一个具体的的溶液体积或一定质量的溶液, 这样可使计算数据化, 避免字母化, 可降低计算难度.【典例剖析】下列溶液中的氯离子浓度与50mL 1mol•L-1的AlCl3溶液中氯离子浓度相等的是()A.50 mL 1 mol•L-1的NaClB.75 mL 2 mol•L-1的NH4ClC.100 mL 3 mol•L-1的KClD.150 mL 2 mol•L-1的CaCl2【答案】C【变式训练】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肯定为1mol/L的是()A.将40g NaOH固体溶解于1L水中B.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C.将1L10mol/L浓盐酸与10L水混合D.10g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mL溶液【解析】D【答案】A.40g 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 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 溶液的体积不是1L, 因此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 故A错误;B.22.4L氯化氢气体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等于1mol, 因此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 故B错误;C.混合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0L, 根据稀释定律可知混合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 故C错误;D.10g NaOH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溶液的体积为0.25L, 因此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是1mol/L, 故D正确;故答案为D.【实战演练】1.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 且知2a=b,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A.2w1=w2B.2w2=w1C.w2>2w1D.w1<w2<2w1【答案】C【解析】设质量分数w1的氨水密度为ρ1g/mL, 质量分数w2的氨水的为ρ2g/mL, 质量分数w1的氨水的物质量浓度为a=mol/L, 质量分数w2的氨水的物质量浓度为b=mol/L, 由于2a=b, 所以2×mol/L=mol/L, 故2ρ1w1=ρ2w2, 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所以ρ1>ρ2, 故w2>2w1, 故选C.2.下列溶液中,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的是()A.10g NaOH固体溶解在水中配成250mL溶液B.将80g SO3溶于水并配成1L的溶液C.将0.5mol/L的NaNO3溶液100mL加热蒸发掉50g水的溶液D.标况下, 将22.4L氯化氢气体溶于水配成1L溶液【答案】C3.已知单位体积的稀溶液中,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数越多, 该溶液的沸点就越高.则下列溶液中沸点最高的是()A.0.01 mol/L的酒精溶液B.0.02 mol/L的Na2SO4溶液C.0.02 mol/L的KNO3溶液D.0.03 mol/L的氨水【答案】B【自我反思】考点5 胶体的性质与应用【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准确理解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明确胶体与溶液的鉴别方法, 掌握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等. 【精确解读】一、胶体的性质与作用1.丁达尔效应: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会使光发生散射, 可以使一束直射的光在胶体中显示出光路;2.布朗运动: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 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 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扬斯规则表明:与胶体粒子有相同化学元素的离子优先被吸附.以AgI胶体为例, AgNO3与KI反应, 生成AgI 溶胶, 若KI过量, 则胶核AgI吸附过量的I-而带负电, 若AgNO3过量, 则AgI吸附过量的Ag+而带正电.而蛋白质胶体吸附水而不带电.③带电规律:I.一般来说, 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Ⅱ.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等胶体带负电;Ⅲ.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 一端有-NH2, 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Ⅳ.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 无电泳现象, 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④应用: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Ⅱ.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Ⅲ.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Ⅳ.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Ⅴ.石油工业中, 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Ⅵ.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 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4.胶体的聚沉: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 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Ⅱ.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 减弱电性斥力.Ⅲ.加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 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所带电荷越高, 聚沉能力越大.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二、胶体的制备:1.物理法:如研磨(制豆浆、研墨), 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2.水解法: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 FeCl3饱和溶液, 继续煮沸一会儿, 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3.复分解法:AgI胶体:向盛10mL 0.01mol•L-1 KI的试管中, 滴加8~10滴0.01mol•L-1 AgNO3, 边滴边振荡, 得浅黄色AgI胶体;离子反应方程式为Ag++I-=AgI(胶体)↓;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 1mol•L-1HCl, 加入1mL水玻璃, 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SiO32-+2H++2H2O=H4SiO4(胶体)↓;注意: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 以免生成沉淀;三、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1.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例如Fe(OH)3、Al(OH)3等.2.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胶体、土壤胶体;3.胶粒不带电的胶体有:淀粉胶体.特殊的, 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 而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 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 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精细剖析】1.胶体中的胶粒可能带电, 但胶体是电中性的;2.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的颗粒大小不等;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透过滤纸, 可利用渗析方法提纯胶体, 不能用过滤操作提纯胶体;3.丁达尔现象只能区分胶体和溶液, 不能区分胶体与浊液;4.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比较:胶体的聚沉是指胶体在适当的条件下, (破坏胶体稳定的因素)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下来, 它是不可逆的.盐析是指高分子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轻金属盐使高分子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它是高分子溶液或普通溶液的性质, 盐析是因为加入较多量的盐会破坏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周围的水膜, 减弱高分子与分散剂间的相互作用, 使高分子溶解度减小而析出.发生盐析的分散质都是易容的, 所以盐析是可逆的, 由此可见胶体的聚沉与蛋白质的盐析有着本质的区别;【典例剖析】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Fe(OH)3胶体带电可以导电B.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0.01-1nm之间D.制备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煮沸的NaOH溶液中【剖析】A.胶体不带电, 是呈电中性的分散系, 氢氧化铁胶体分散质微粒吸附带电离子, 故A错误;B.Fe(OH)3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故B正确;C.胶体粒子的大小通常在1~100nm之间, 故C错误;D.制备方法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煮沸沸水中加热到红褐色得到胶体, 故D错误;故答案为B.【答案】B【变式训练】下列事实或性质与胶体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B.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 可使开到处的血液迅速凝固, 减少失血C.同一钢笔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容易堵塞D.氢氧化铁固体溶于盐酸得澄清溶液【解析】D聚沉的原理, 故B错误;C.不同牌号的墨水属于不同胶体, 混合使用会发生聚沉, 故C错误;D.氢氧化铁可与盐酸反应, 与胶体性质无关, 故D正确;故答案为D.【实战演练】1.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矾与水反应成的Al(OH)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物, 可用于水的净化B.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分散系时, 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C.水泥厂、冶金厂用高压电作用于气溶胶以除去烟尘, 是利用了电泳原理D.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没有关系【答案】D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胶体的性质无关的是()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成豆腐B.一枝钢笔使用两种不同型号的蓝黑墨水, 易出现堵塞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会出现红褐色沉淀D.清晨, 阳光穿过树林枝叶间的间隙形成“光柱”【答案】C【解析】A.豆浆是胶体, 遇电解质发生聚沉, 故A错误;B.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发生聚沉, 故B错误;C.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与胶体无关, 故C正确;D.从枝叶间透过的道道光柱就是胶体具有的丁达尔效应, 涉及胶体性质, 故D错误;故答案为C.3.“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纳米)的材料, 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某分散剂中形成均一较稳定的体系, 所形成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①④⑥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答案】B【自我反思】.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6 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 明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的无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与有条件离子共存的类型, 离子反应的判断方法及注意点.【精确解读】1.离子反应: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有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反应;2.离子反应的实质: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生成难溶物质(沉淀);②生成易挥发物质(气体);③生成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4.无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①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②有沉淀生成.如Ba2+、Ca2+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 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③有弱电解质生成, 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CN-、C17H35COO-、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④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 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 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Al3++6H2O=4Al(OH)3↓等;(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①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②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 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C6H5O-不能大量共存;5.有隐含条件的离子共存(1)溶液无色透明时, 则溶液中一定没有有色离子, 如Cu2+、Fe3+、Fe2+、MnO4-;(2)强碱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OH-反应的离子, 如Fe3+、Fe2+、HCO3-、NH4+、Al3+;(3)强酸性溶液中肯定不存在与H+反应的离子, 如HCO3-、CO32-、S2-、CH3COO-、AlO2-;【精细剖析】1.离子反应的判断方法:离子反应指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是某些离子浓度发生改变, 常见离子反应多在水溶液中进行.根据反应原理, 离子反应可分为复分解、盐类水解、氧化还原、络合4个类型;也可根据参加反应的微粒, 分为离子间、离子与分子间、离子与原子间的反应等.极浓的电解质跟固态物质反应时, 应根据反应的本质来确定是否属于离子反应, 例如:浓硫酸跟铜反应时, 表现的是硫酸分子的氧化性, 故不属于离子反应;浓硫酸跟固体亚硫酸钠反应时, 实际上是氢离子跟亚硫酸根离子间的作用, 属于离子反应.此外, 离子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也能发生离子反应.2.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②有色离子MnO4-, Fe3+, Fe2+, Cu2+, Fe(SCN)3+;③MnO3-, 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3.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 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 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典例剖析】某溶液中有NH4+、Mg2+、Fe2+和Al3+四种阳离子, 若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微热并搅拌, 再加入过量盐酸, 溶液中大量减少的阳离子组合是()A.NH4+、Mg2+B.Mg2+、Fe2+C.NH4+、Fe2+D.Mg2+、Al3+【剖析】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并加热时, 反应生成的氨气逸出, 并同时生成Mg (OH)2、Fe(OH)2沉淀和NaAlO2, Fe(OH)2沉淀在空气中不稳定, 迅速氧化生成Fe(OH)3, 再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盐酸, 则Mg(OH)2、Fe(OH)3和NaAlO2与过量酸作用分别生成MgCl2、AlCl3、FeCl3, 则减少的阳离子主要有NH4+和Fe2+, 故答案为C.【答案】C【变式训练】常温下,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无色透明的溶液中:Fe3+、Mg2+、SCN -、Cl -B.c(H+)/c(OH-)=1×10-12的溶液中:K+、Na+、CO32-、NO3-C.c(Fe2+)=1mol•L-1的溶液中:K+、NH4+、MnO4-、SO42-D.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Na+、NH4+、SO42-、HCO3-【答案】B【实战演练】1.常温下, 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滴人酚酞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K+、Na+、Cu2+、SO42-B.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溶液中:K+、CO32-、NO3-、AlO2-C.水电离产生的.(H+)=10-13mol/L的溶液中:Na+、Cl-、NO3-、CH3 COO-D.pH=l 的溶液中:Na+、Fe2+、NO3-、Cl-【答案】B2.某无色溶液中存在大量的NH4+、H+、Clˉ, 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是() A.CO32ˉB.OHˉC.Cu2+D.Al3+【答案】D【解析】题中H+、NH4+与OH-反应, NH4+与OH-而不能大量共存, Cu2+有颜色, 则A、B、C错误, Al3+与NH4+、H+、Clˉ不发生任何反应, 可大量共存, 故答案为D.3.有M、N两溶液, 各含下列14种离子中的7种:Al3+、Cl-、Na+、K+、NO3-、OH-、S2-、MnO4-、Fe3+、AlO2-、CO32-、NH4+、SO42-、H+.已知两溶液所含离子各不相同, M溶液里的阳离子只有两种, 则N溶液里的阴离子应该是()A.OH-、S2-、CO32-B.MnO4-、SO42-、NO3-C.Cl-、NO3-、SO42-D.AlO2-、MnO4-、SO42-【答案】B【解析】由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可知, Al3+、Fe3+、NH4+、H+与OH-, 不能大量共存, 且M溶液里的阳离子只有两种, 所以Al3+、Fe3+、NH4+、H+在N溶液中, OH-在M溶液中, 由此知, M溶液呈碱性, N溶液呈酸性;N溶液呈酸性, 能和酸反应的离子AlO2-、CO32-、S2-不能在N溶液中, 只能在M溶液中, 高锰酸根离子有强氧化性, 不能和氯离子、硫离子共存, 所以氯离子和硫离子存在于M溶液中, M溶液里的阳离子只有两种, Na+、K+也在M溶液中, M、N两溶液各含下列14种离子中的7种, 所以NO3-、SO42-在N溶液中;由以上分析知, M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为:Cl-、Na+、K+、OH-、S2-、AlO2-、CO32-.N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为:Al3+、NO3-、MnO4-、Fe3+、NH4+、SO42-、H+, 故答案为B.【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