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
3学生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发现学习: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他强调的是一种方法。
接受学习: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它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奥苏伯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动机或学习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具体来说包括:一、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其本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8、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它通常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9、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首先,它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它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志;最后,它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10、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内容包括:环境适应、学习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于性、求职就业(或者答: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这样的目标:1。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2。
促进自信,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3。
学习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4。
学习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庭有正确的观念态度;5。
在学习上奠定稳固的基础;6。
为将来的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心理健康:(题库里原来没有,我加的)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品德(228):品德:即道德品质,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学生的学习(92):人类学习(广义学习)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狭义学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由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作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教师角色(24):教师角色即指其是一种社会角色,又指其是这种角色的承担者,指受过专门教育而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士。
学习需要(109):是指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诱引(109):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110):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对自己力图达到的学习目标的自我评价与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经验、客观条件、目标难度等方面加以权衡、考虑之后的综合预想水平。
心理过程(2):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个性心理(个性,2):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心理状态(3):在心理活动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教学效能感(30):效能感指自己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教学反思(33):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36):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心理发展(71):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变化,意味着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
联结(96):即就是结合,、关系、倾向,指的是某种情境只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认知地图(98):是动物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时间。
陈述性知识(150):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名称、事件、事实、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150):是一种以操作步骤为基础的知识,是一种倾向于动态变化的知识,人们对其组织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定势(208):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创造力(212):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或东西;创造力指一种创造的能力。
人际交往(275):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动态讲,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即人际关系。
二、简答题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答:心理过程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指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出现的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心理现象都是密切联系、交互影响的,具有高度的整合性。
2.简述心理学任务。
①描述,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②解释,对个体行为作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
③预测,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④控制,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⑤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许多心理学家从事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教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他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的是个体的人,具有个性的特征。
所以,广义的教师角色是指从普遍的、泛化的角度来说明教师是什么,狭义说则是从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来解释教师是什么。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可以将它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
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3)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员等社会活动家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
从以上对教角色及行为的分类描述中可以看出教师的多种作用和功能。
但是总的说来,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答: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学习史。
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学习的作用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获取知识,即通过一定形式合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使人从“自然人”转变成为“社会人”,成为有知识的人。
2)发展智能,学习活动的过程使思维得到发展,而且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也相应得到发展。
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答: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以下功能: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
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
最后,强化功能,是指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两种情况:正强化、负强化。
具体体现在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后继的学习进行调整。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答: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②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问题解决的影响的因素:1) 情绪与动机。
积极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2) 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景与个人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使人们按照某种较为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影响问题解决时的倾向性4)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
5) 原型启发,原形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点,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答:创造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智商。
高智商很有创造力,反之。
②领域知识。
创造力一般都要有一定的领域知识作为背景。
③策略性知识。
(2)人格因素①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
②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③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