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摘要] 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课程教学正在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着。
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课程教学的实施对应用文写作教师从师德、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关键词] 高职应用文项目教学教学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政教,人类不可一日无教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发展科学、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重任。
这就决定了教学改革教师先行的道理。
《应用文写作》的项目教学的实施同样应教师先行,这就为应用文写作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作为高职应用写作教师,在学校主要应该充当高职生学习的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和教育科研人员这样四种角色。
由此看来,作为一名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该具备教师素质结构,主要是由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方面构成。
其中,思想道德也就是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
是教师素质的“重中之重”,对其他素质起着统帅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对教师自身的发展起支配作用,而且关系到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主体,教师的职业是从事教育教学和教育研究工作,教师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包括: 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内在表现,缺乏科学文化知识素质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基础,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其本条件,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个性人格,正确的自我评价,良好的人际关系,坚忍不拨的意志,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教师没有良好的心理隶质不仅难以履行教育教学职能,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审美素质,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是追求高品位、完善救师人格、展示教师形象的重要内容。
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内涵的对立统一体,只有达到辩证统一,才能实现教师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1.优化师德是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的保证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
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
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献身教育,教书育人。
其中,献身教育是教师道德的精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责任和义务。
2.加强业务素养是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实施的灵魂和广泛的兴趣爱好。
这就要求应用文写作教师要做到: (1)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
学习化社会是个空前要求教育的时代。
教育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师重视终身学习,破除传统的封闭性,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
今天教师的智能已经远不能是仅仅来源于书本,那种只埋头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使自己的教学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
在当今的教师中,不少人努力加强与自己教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起来,为学生充分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自由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只有确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地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3)提高科研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应用写作教师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探索在项目课程背景下的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规律。
写作教师还要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主动研究高职学生、应用文写作教材和写作教法,研究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概括出不同应用文文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成为应用写作教学的现代技术支撑,“信息爆炸”引发写作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因此,信息素养是应用文写作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技能,迫切提高信息素养成为时代对应用写作教师素质的要求。
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实施的润滑剂应用写作教师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写作的教学效果,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助的过程。
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对学生的爱心,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以及自身的学识、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
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写作教学情境和课党氛围。
在这样的情境和氛围中,写作教学的效果显然会事半功倍。
4.高雅的审美素养是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实施的助跑器为能适应时代的进步,追求人生品位,塑造完美形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不断提高审美素质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
应用写作教师审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写作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美带给学生,寓教育教学于美的享受中,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丰富的知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激励他们的求知欲,丰富和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以上就是高职应用文写作项目课程教学对写作课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用时也是作为网络时代的写作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角色[j].职教论坛,2007.[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篇二:教师教学技能及应用文写作四、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一)课堂教学基本技能1.导入技能。
导入技能的含义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所以,又称为定向导入。
应用于上课之始、开设新课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导入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理想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
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如下的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明确学习目的,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导入的方法课堂导入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不同的方式,但要注意导入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方法手段力求多变化、多样化,让学生常有新鲜感;导入必须为课堂的主题部分服务,不是喧宾夺主。
具体的导入方法:(1)直接导入直接导入,也叫开门见山式,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想重视并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
(2)温故导入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
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
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不应占用太多时间,并且教师切勿喧宾夺主,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3)活动导入小学生爱表演,很少害羞,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
一上课就让学生动一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掌握新知识,这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愉快的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的游戏,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悬念导入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
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
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5)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可由老师演示一系列实验。
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人手,向本章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通过大量的声、光、电、味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提出若干思考题,在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的启发下,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索问题。
这样在某些章节学习开始时,巧布疑阵、设置悬念,就会使学习明确目的、增强动机,起到“激其情、引其疑”的作用。
(6)歌曲导入在课堂开头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或童谣,颇受学生喜爱。
它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又能使学生在歌词中发现该课教学重点所在,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7)故事导入青少年都爱听故事。
在各学科的发现史和发明史中,充满了动人的故事。
中外史实中,妙趣横生的典故更多。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