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刚入职时的状态对待工作
怎样才能让新入职人员尽快融入组织?在这个命题下,企业不遗余力地为新入职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给予人文关怀,并且最大限度地营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上新入职人员自身的能力和良好的工作表现,他们很快的成为了企业的业务能手,甚至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
然而久而久之,员工会出现工作不如以前卖劲,缺乏工作的激情和动力,对工作得过且过。
面对此类问题的存在,通过二十多年行政工作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基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企业因素除外),以期人人的职业生涯都洒满阳光。
一、员工入职前后两种职业状态对比
1、刚入职时的职业状态。
员工往往在刚刚入职的前三个月,在衣
着方面穿的得体大方,与同事沟通谨小慎微,态度积极热情,
谦让如宾,表现出非常的友好和团结,往往都是提前到岗,最
后一个下班,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都是按时甚至提前保质
保量的努力完成。
其所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状态和行为无不是人
性积极特性的体现。
究其原因,就是在用自己良好的表现赢得
同事和上司的认可,如期转正,名正言顺的成为企业大家庭中
的一员,得到一份薪酬满意的工作。
这些无可厚非,人性使然。
2、员工转正后的工作状态。
员工在转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自
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出衣着方面不很讲究,甚至不修边幅,与人
沟通喉咙大嗓子,态度漠然,往往没有到点就准备好了下班离
开,对于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也比较疲沓,工作质量随之有所
下降,总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更有甚者一些老员工在企业
里时间长摆老资格,凡事都斤斤计较,总觉着自己比谁都能力
强,总觉着企业似乎什么都对不起自己,常常发一些小脾气,
牢骚满腹,对于自己的本质工作更是得过且过。
其所表现出来
的不良职业状态无不带有人性消极情趣的流露,其行为状态在
客观上与刚入职时的状态则截然不同。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
己是企业的一员了,人际关系和环境都熟悉了,开始和别人比
较得失了,刚求职时的那种对工作的渴望与迫切时过境迁了,
对现状不满足了,自己已经忘乎所以满不在乎了,并且认为企
业似乎离不开自己了,归根结底是个人私欲在膨胀。
对于员工
的这些状态和行为表现,也绝非偶然,亦是人性使然。
二、两种职业状态出路迥然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出路。
对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职业状态所产生的结果其出路也完全不同。
一是员工坚持在以刚刚入职时良好的职业状态的驱使下,会更加积极向上,不断追求进步,工作能力和业绩会日益凸显,更加被同事和领导认可和赏识,成为企业可塑之才,这是一种值得积极保持和发扬光大的状态。
二是员工如果对其转正后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职业状态听之任之,不加收敛,就会使其更加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工作缺乏激情和动力,工作业绩逐渐下降,距离企业的用人标准
越走越远,以至于走向职业生涯的末路,这是一种值得反思和危险的职业状态。
三、保持刚入职时良好职业状态的对策
基于人性的角度对两种职业状态进行剖析,两者虽然都是人性使然,但是,前者是人性积极的体现,后者则是人性消极的
流露。
所以,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都要克服个人私欲的膨
胀,防止个人消极情趣的滋生暗长,摆正自己的位置,知足者
常乐,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愉快的工作,快乐的生活。
1、时刻拿出刚入职时积极向上的职业状态,在工作的不同阶段
积极调整心态,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抑制自身的缺点和毛病,
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刻保持一种强大的动力和高昂的激情。
2、注重衣着整洁得体,交流沟通热情大方,遵守劳动纪律,与
人为善,和同事始终友好协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司及领导
分配的工作任务。
3、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开阔视野,积极创新,追求进步,
永谋发展。
4、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树立“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兴衰
与己息息相关的观念
5、永远牢记“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
离开公司你什
么都不是,公司离开你照样运转!”
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员工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平台,也将给予员工相应的回报!以刚入职时良好的职业状态对待工作,人人的职业生涯之路都将会更加宽广,人人的生命都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48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
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
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
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
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
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
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
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
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
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