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教案制作:??课时:两个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板块。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以女子的口吻叙述了“自己”与“氓”从相恋到结婚,再到婚变决裂的整个过程。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情感丰厚,采用“比兴”手法以物喻人,隐晦地表现女主人公隐藏的丰富情感;叙事清晰,采用“赋”的手法将自身与“氓”的婚姻发展描述得有条不紊;音节和美,“蚩蚩”、“汤汤”等重言的使用,丰富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生分析学习这篇课文,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诗经》中赋、比、兴的手法是如何运用于表达主人公情感上的。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在认知上,对《诗经》中诗歌作品的形式特点以及常见手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男女青年的甜蜜以及婚姻生活的艰难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概括法、情感体验法、探究法等自主性学习方法。
三、目标阐明(一)知识与能力1.能说出《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的具体内容;2.能解释《氓》中赋、比、兴手法的用法和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查阅工具书的方法;2.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体会课文中女主人公对自身不幸婚姻的哀伤和决绝态度;2.能激发对课文中女主人公不幸命运的理解和同情。
(四)教学重点能解释《氓》中赋、比、兴手法的用法和效果。
(五)教学难点能解释《氓》中赋、比、兴手法的用法和效果。
(六)教学方法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多种符合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略(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活跃课堂气氛,酝酿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疏通大意老师领读,同学齐声朗读《氓》。
朗读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分组,将《氓》六段分给六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组员合作逐字逐句翻译一段,并通过组长进行统一展示。
教师按照段落的先后顺序,检查六个小组的翻译成果,并给出相应的点评。
点评结束后,教师以PPT形式展示翻译自己的翻译,对学生翻译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本过程预计耗时20分钟。
(由于《氓》年代久远,语言较为晦涩,学生参照注释也很难逐字逐句翻译,所以教师应给与完整的补充。
)参考如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翻译:小伙走来笑嘻嘻,拿着布币来换丝。
不是为了来买丝,借机找我谈婚事。
谈完送你过淇水,一直送你到顿丘。
不是我要延婚期,是你没找好媒人。
请你不要生我气,定下秋天为婚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翻译:登上残破的墙垣,心中念你望复关。
遥望不见复关影,低头伤心泪满面。
望见复关心中喜,喜笑颜开话不断。
你又占卜又问卦,卦象吉利没恶言。
把你大车赶过来,我带嫁妆随你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翻译:桑树叶儿未落时,枝叶繁茂色泽润。
小斑鸠啊小斑鸠,不要贪嘴吃桑椹。
好姑娘啊好姑娘,不要痴情迷男人。
男人沉迷于爱情,想离开时可脱身。
女子沉迷于爱情,想要脱身不可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翻译:待到桑叶飘落时,颜色枯黄落满地。
从我嫁进你家门,多年吃苦又受累。
淇水浩荡滔滔流,打湿我的车帷幔。
我作妻子没过错,你作丈夫心眼多。
男人心理不可测,三心二意没品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翻译:当你妻子许多年,终日忙碌活全干。
起早贪黑操家务,没有哪天有空闲。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
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翻译: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
淇水虽宽有河岸,漯河再阔也有边。
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
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
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疏通诗歌含义,讲解重点文言知识。
)(三)再读课文说说感受翻译结束后,让学生先齐读,再请个别学生单独朗读。
教师在学生朗诵结束后,给与点评,并作示范性朗读。
朗读结束后,让学生先用一句话总结《氓》的主要内容,再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要求概括内容简洁、准确、全面,总结感受真诚、细腻、个性化。
随机抽查3到5位同学,教师随后展示自己的概括内容和总结感受。
本过程预计耗时10分钟。
教师展示:概括内容:这首诗以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姻破裂的全过程。
总结感受:读了这首诗,我非常痛恨里面的“氓”。
女主人公年轻的时候不嫌弃他贫穷,深深地爱恋着他;嫁给他后,还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而“氓”竟然在生活安定后“至于暴矣”,殴打女主人公,真是反复无常、可厌可恶。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主概括课文大意,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四)三读课文把握结构对上个课时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后,让学生以默读的方式,快速阅读文本,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一共有六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每一段又写了什么内容?这六小段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简要概括。
2.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哪几位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3.整首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是否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三道问题以PPT的形式一一呈现,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写出答案,再小组交流修改答案,最终形成共同的小组答案。
教师先抽取学生回答,让学生展示讨论前和讨论后的思考成果并给出评价;再抽取小组长,展示组内思考成果。
展示结束后,教师给出自己的参考。
本过程预计耗时15分钟。
参考答案:1. 这首诗大体依据女子的回忆,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
第一段:男子求婚,女子许婚;第二段:男女幽会,终而嫁娶;第三段:以桑比人,暗示婚变;第四段:年华老去,男子变心;第五段:三岁食贫,日夜操劳;第六段:指责男子,彻底决裂。
这六小段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段是叙述女子恋爱时期的甜美生活;第三、四、五是叙述女子婚姻阶段的不幸遭遇;第六段女子觉醒,决定和男子断绝来往。
2. 这首诗主要塑造两位人物形象,一位是女主人公,另一位是女主人公的丈夫“氓”。
女子:(婚前)勇敢追求自由恋爱(“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忠诚勤劳任劳任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破裂)外柔内刚坚定果决(“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男子:(婚前)忠厚老实(氓之蚩蚩)、脾气暴躁(将子无怒)、甜言蜜语(信誓旦旦)(婚后)无耻变心(二三其德)、凶狠野蛮(至于暴矣)。
3. 女主人公的感情是有变化的,按照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恋爱阶段,女子的感情是热情、幸福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第二阶段:婚姻阶段,女子的感情是沉重、哀伤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第三阶段:决裂阶段,女子的感情是清醒、刚绝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的感情变化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婚姻生活的劳苦(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另一方面是男子对待女子态度的变化。
男子的变心,是造成女子情感变化的主要原因。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梳理课文结构,总结人物形象特点。
)(五)四读课文分析鉴赏任务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请你结合课文,找出实例进行说明。
2. 诗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在诗中还有其他的例子么?3. 文中“蚩蚩”、“涟涟”、“汤汤”、“旦旦”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效果?三个问题以PPT的形式逐一展现,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记录答案。
思考结束后教师进行随机抽查并点评。
全班讨论后后,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本过程预计耗时15分钟。
参考答案:1.赋的运用:叙事方面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抒情有“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比兴的连用: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对比。
“不见”和“见”前后对比,表现出女子对男子恋爱的痴迷。
简单的一个对比,将热恋时期,“智商为零”的女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诗文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对比,比如男子“信誓旦旦”到“二三其德”的变化,就是一个对比;男子的嬗变和女子的忠贞,也是一个对比。
3.重言。
重言(重言相当于既是双声,也是叠韵)和双声、叠韵在《诗经》中的出现,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律美,是《诗经》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了解赋、比、兴手法课文中的具体应用,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
)(六)五读课文讨论总结教师总结课文主旨,提出一个开放性话题:是什么造成了女主人公的不幸婚姻?学生讨论后,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随后总结启示,教师同样总结全文:“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结束教学。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总结课文内容,活跃气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氓且赋行比且兴珍惜重言对比爱情婚姻泣涕涟涟至于暴矣以我贿迁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