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面向实践 )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必须把对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 实践活动之上。只有这样,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可靠性基础。 (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体来说,实践活动创造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改变外部环境和人的生存方式。 第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 1、实践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物质 性、自觉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实践的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包含社会政治实践) (3) 科学文化实践 第二,人的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实践活动作为社会活动具有双重意义: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 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 第三思想观念的问题,表面上看是理论的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二)实践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反映人民的愿望。 第一,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 第二,实践的状况规定理论的任务。 第三,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条件。 (三) 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离开问题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 坚 持以问题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从客观实际出发, 就必须从问题出发。 所以,马克思说: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 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 是它表现自己精神 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因此,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 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 理论研究并非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社会生活是理论研究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的源泉。只有深入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既要重视总结别人的经验、 过去的经验, 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 现实 的经验,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拒绝研究别人的经 验、过去的经验,只承认自己的经验,是十足的狭隘经验主义;拒绝研究 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十足的 教条主义,二者都是主观主义。 二)原则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2
能从现实出发。 (防止主观随意性) 从实际出发,不同于“价值中立” ,不是丧失立场。 三)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 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 调查研究, 不能满足于简单而随意的实例, 而是要掌握真实而丰富的第一 手资料。 要了解情况、 掌握资料,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 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不是 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 在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调查研究仍然是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研究 社会的方法和认识社会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 不仅为我们 观察和认识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与手段, 也表明了认识社会方法的多样 化。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回归实践)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实践是理论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 理论不仅源于实践, 而且理论研究 的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理论是为了解决实践的问题而产生, 因此, 理论必 须回归于实践。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只有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理论才能 实现其价值。理论必须接受实践检验。 理论是否正确, 在理论的范围内不 能解决。思维和存在能否统一, 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 得到检验。 所谓不确定性, 是说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 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 它不可 能完全证实或证伪一切认识, 而且这种证实或证伪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 是相对的, 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要把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 就毫不动摇地加 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 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 凡尚未被 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 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 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实践是发展的, 理论也是发展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 任何真理不可能停留 在一个水平上, 它是一个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 即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 这个过程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不是一劳永逸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根本不存 在完成了的认识。 社会实践的发展, 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 从而 3
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另一方面, 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 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 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这种状 况决定了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能是绝对的统一。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科学与迷信是对立的,坚持科学必须破除迷信。毛泽东说: “我们除了科 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 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 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做迷 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 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 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否则就会丧失根本、 迷失方向; 同时又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自觉把自己的思想认识从那些 不合时宜的观念、 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 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新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就是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 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 社会科学研究要尊重本本, 但不能搞本本主义; 要尊重别人的经验, 但不 能照搬别人的经验; 要尊重自己的经验, 但不能固执己见。 对一切都要加 以分析,看它是不是真有道理、有几分道理,择其是者而从之,其不是者 不从之。就是说,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最可宝贵的品 质。
而不 4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篇 系统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也称为系统分析方法,它来源于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横跨各个学科的新的科学部门,它从系统 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整个客观世界, 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系统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思维由主要以“实物为中心” 逐渐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 ,这是科学思维的一个划时代突破。
、什么是系统? 系统的一般定义: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 相互依赖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 功能的有机整体。 组成系统有三个基本条件: 1.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 2.要素之间存在有机 联系。 3.系统具有特定功能。
二、系统的分类 按起源分为: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按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按抽象程度分为:概念系统、实体系统等 其他:生态系统、机械系统、社会系统、宇宙系统等
三、系统的特性
结构功能相关性: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如:同素异形体,由于结 构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 但由于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 所以化 学性质相似。
四、《系统论》的学科性质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一类新型的科学群。
它包括一般系统论、 信 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以及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传播技术、 控制管理技术等等许多学科在内,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大类综合性 科学。这些学科本来都是独立形成的科学理论, 但它们之间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 在发展中趋向综合,形成了统一的学科。 系统论就是对系统科学进行的哲学概括, 是系统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之间的桥梁,也称为系统科学哲学。
整体性:系统的功能不是各要素功能的简单迭加、 成要素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相关性:系统中任一要素与其他要素是互相关联、 某一要素如果发生了变化, 则对应其他相关联的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 整,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佳状态。 目的性(或功能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一定范围内,其发展变 化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 态的特性。 层次性:系统作为一个诸要素的总体来看, 而这一系统又是上一级系统的子系统 —
拼凑,而是呈现出各组 互相制约的。 他们之间
坚持表现出趋向预先确定的状 它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子系统; 要素。 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