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趣味识字教学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
基础。那如何在新课程中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
一、把握识字要求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阅读的基础,是写作的基础,这种
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这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很多老师认
为新教材识字量太大,对幼小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太重,小孩子的
记忆能力承受不了。其实,一年级的学生的记忆力最好,随着年龄的
增加,记忆力反而越来越减退。人教版教材的识字产生了一种新的识
字教学理念:开发多通道的识字途径,提倡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它
的意义不在于识字形式的创新,重要的是降低了识字的要求,变多维
度的识字教学要求为单维度的会认,为大量识字和大量阅读做好准
备,
(一)多认少写
人教版低年级语文实验教材倡导的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
的识字教学新理念,第一册在学习拼音的同时每课需认识3—9个生
字,进入识字课和阅读课后就更突出了,每课需识记9—14个。全册
识记400个其中100个会写。这400个字,不仅要求在本课中能认读,
还要求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识。
(二)认写分离
所谓认写分开指的是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要求不同,要区别对
待,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见其形读其音,即只要求认识——在课文中
认识,挪个地方也认识,千万不能逐个进行字形分析,更不要让学生
写甚至默写。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会写,还要懂得意思,学习在口
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教
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写得规范,写得熟练。并通过
指导学生写句子,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
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二 、结合识字语境
现实中很多老师喜欢按照汉字的构字规律分类来让学生识字,或
是一组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或是一组字形相近的形近字或音近字。这
看似科学的方法,其最大的缺陷是剥离了汉字间表意关系,孤立了汉
字,以人为的环境代替了活生生的语境,因此识字也就成了师生心目
中最枯燥厌烦的事了。
(一)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分别
识别形、音、义三个因素本身,还要建立音、形、义之间的统一联系,
做到“口诵其字,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评价识字能力
也必须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
(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单纯地识某个字,非但不好记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义印象
就更难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学情况就不同了。如:
以“商场”一词为例,农村孩子对“商场”一词的概念不是很清楚,
通过“商场里东西真多。”“在商场买东西真方便。”这样一个语言环
境,他们就基本了解“商场”的意思。通过一定的反复后,对这两个
字的掌握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在考察时如带上这个语言环境“我在
商场里买了许多文具。”要学生认读“商场”一词,学生会比较容易
认出。
三、增添识字情趣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
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的需要。语文生来就
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想而存在的,每一个汉字都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
想像,一个个汉字连缀起来就是一片放飞的天空。语文,首先吸引儿
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回味无穷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操作性很强
的语言技能。识字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
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追求更高效的识字,认识更有生命活力的生
字。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
素,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
生在观察、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有效地激发
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其思维得到生动
活泼的发展,从而使识字教学事半功倍。
(一)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识字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汉字的逐步增
加,摸索出汉字的一定的结构规律,并依自己的年龄特点在老师的引
领下,形成一定的识字习惯。教师要善于发掘并疏通这种习惯,并不
失时机地把它列入识字教学评价机制。
(二)用积极评价方式激励识字兴趣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日常
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用
积极的评价,而不是消极的评价,激励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好的识字
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
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在逐
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重复的写,机
械的记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触的实践,有声有色
的渲染,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
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
进而让主动识字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和自觉行动的。这种可贵的识字
兴趣和良好的识字习惯,足以支撑他们在识字的征途中不断进取,劈
荆斩棘,获得极大的成功和愉悦,终身受益。评价学生的识字,就要
评价他们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教师所要做
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
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
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
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
(三)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
被动地位。新课程倡导教学评价的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
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等等,使评
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