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刊首寄语【篇一:中心校校长刊首寄语】承载希望超越梦想《希望之星》校刊创刊词主编:xxx 人活着,是因为有希望在支撑着。
教育要振兴,也要有教育的希望来支撑!——题记?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出自宋代苏舜钦《田家词》一诗。
犁雨原本是农家对春雨入土的深浅度的估量单位。
据《凤台县志〃食货志》记载:?雨以入土深浅为量,不及寸谓之‘一锄雨’,寸以上谓之‘一犁雨’,雨过此谓之‘双犁雨’。
?这首诗写了一场好雨之后,农民引吭高歌期待着丰收季节的到来,正所谓?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如果春天可以遇到一场透雨,那么农家可以应时下犁耕种,秋天就可以得到好的收成。
由此联想到很多人把教育事业也看做是一种耕耘与播种。
有句赞言说得好:?教师是希望与幸福的耕耘者和播种人!?,教师不仅是一个耕耘者,更是一个开拓者,因为教育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辛勤的耕耘,更需要有开发未知领域的开拓精神。
创立本刊,试图努力营造一种热爱读书崇尚经典的氛围;打造一种和谐奋进、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搭建全乡师生展示个性魅力、才华、能力的视窗和平台;建立一个家长与学校交流的渠道;增强我乡各校校内外交流,准确把握教育的最新动向,创设课堂教学改革的氛围,提高全乡教育教学质量。
用这样的形式给生源短缺、师资力量匮【篇二:校长给校园文学社寄语】刊首寄语高一年级“梦华文学社”创办的刊物《花草集》第一期要出版了,几位主办同学约我写几句话,由于诸多原因,我一再推脱,但还是被他们的诚心所打动,于是应允下来。
细细一想,要写的东西很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考虑再三,索性提笔,写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我的感受,二是几点希望,就算是本刊物的开篇寄语吧!2005年冬季,高一新生李乐康,朱鹏玮等几位同学兴致勃勃地来找我,提出创办“梦华文学社”的想法,征求我的意见。
考虑到我校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任何一种校园文化或组织,都代表着一个单位的形象和文化底蕴,不可轻率从事,加之创办刊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于是就有推诿之意。
直到今年5月的一天,偶然在教导处见到“梦华文学社”创办刊物的初稿,细阅之,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心血浸透于字里行间,我深受感动,也坚定了鼓励、支持刊物创办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李乐康、朱鹏玮等几位同学朴朴实实,稚气未脱,但他们身上却流露着农家孩子的一种坚强、质朴和执著的精神。
在当今流行的文化大潮影响下,他们没有迷失方向,更没有丧失自我,与那些打扮时髦,身着奇装异服的人相比,他们有着自己美好的梦想,目光中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与自信,痴迷于文学之中,一味地执著追求。
在这些同学身上,让我看到了新时代中学生应具有的精神风貌,看到了对祖国优秀文化继承与发扬的一种责任和信念,也看到了我们朱店中学莘莘学子的未来和希望。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发展和形成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
“梦华文学社”如同迎着春风破土而出的一棵幼苗,清新稚嫩,带着泥土气息。
尽管刊物上的一些文章显得还是很幼稚,很浅陋,但相信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会结出硕果。
在此,我提几点希望:一是希望刊物在思想主题方面深刻挖掘,要讴歌新时代精神,唱响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社会正气,展现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
二是要坚持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要有真情实感。
“文学即人学”,要充分发挥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用,揭示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展现生活美和人性美。
三是发表自己的作品,切忌抄袭,要把刊物办成一块展示文学才华的天地,让同学们在这里尽情抒写自己的人生,畅想未来,放飞梦想,一旦抄袭照搬别人东西,那将失去意义。
四是一定要坚持办下去,我校以前也曾有过一些类似的文学社团,最终都未能坚持下去,希望“梦华文学社”从一开始就规范管理,稳步发展,把真正具有文学天赋和爱好的同学吸纳进来,灵活多样地举办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愿梦华文学社越办越好。
【篇三:刊首寄语大全】刊首寄语刊首寄语大全校刊刊首寄语——起航的梦孕育——春孕育了夏的朝气蓬勃,夏孕育了秋的硕果累累,秋孕育了冬的洁白无暇,冬孕育了春的生命无价......这里山清水秀,这里勤劳朴实,这里正在孕育了无数闪亮的梦。
看——这是六一儿童节,那些优秀少先队员正在为新的少先队员戴上红领巾,新队员正在队旗下宣誓。
这是烈士墓前,那庄严的队礼、那沉痛的面容正在诉说:烈士们,放心吧!我们会铭记历史,展望明天的。
听——这是五年级的同学在叙说自己的理想:假如我是一片云,我要飘到沙漠里去给那里的人们降下甘露;假如我是一名医生,我要给那些穷苦的人们解除疾病的折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我要将祖国母亲的山河画得更美丽壮观;我要还长江黄河一片清澈,我要随杨立伟叔叔翱翔在太空......一颗颗幼苗正在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在竟相绽放,一个个朝阳正在缓缓上升,一首首乐曲正在逐渐谱成,一个个梦正在这里孕育。
积淀——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是的,梦的实现之路是艰苦的,是需要不断的磨练,不断的积淀的。
瞧:这就是我们辅导小学的师生们正在积淀未来的梦。
晨曦中,一个个背着书包迈着坚定的步伐快乐的来了;国旗下,一张张庄严而肃穆的面庞上写着祖国,我要努力;操场上,一个个小精灵们正在玩着游戏,进行着体育比赛;课堂上,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正在知识的海洋里探寻......讲堂上,一个个高大的身影正在辛勤的浇灌知识;办公室里,一位位老师正在帮助那些暂时掉队的蜜蜂酝酿;班队会上,一颗颗慈爱的心正在引领那些迷失方向的蝴蝶归位......让我们为梦想而努力吧,让我们用行动来积淀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相信无私的呵护、辛勤的耕耘一定会使花瓣飘香的。
起航——千树万树梨花开露珠,在夜里凝聚了;小河,在大海汇集了;梦,在这里起航了。
红领巾广播站正在向我们传递着学校的最新气象、同学们的心灵之声,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学校艺术节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精彩纷呈,展示了淳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显示着纯洁友好的心灵,传递着健康向上的气魄。
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小健儿们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他们有着顽强的团体合作精神,他们有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谦让精神,他们有着永不言败的高尚竞争精神......校刊中,一篇篇佳作让你留连忘返,一丝丝童真让你追忆童年,一片片花瓣散发着浓郁的清香......这里孕育了晶莹的梦,这里积淀了无垠的旷野,这里扬起梦想之帆。
梦,从这里起航!公司企业内刊刊首寄语缔造物联网新时代下的企业新文化——寄语《唐锐人》创刊他来了,他来了,他终于出来了。
带着许久的期盼,我们这支5岁年龄大的年轻创业团队唐锐人终于拥有了我们自己的企业内刊《唐锐人》。
5年前我们几个人拥挤在不足10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面,努力的探索着公司的生存之路。
5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承载着物联网行业领先企业的角色在能源计量信息化管理、物联网微功率无线通信行业快速启航,准备在未来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成长为行业的标杆企业。
目前,我们唐锐拥有了快200人的员工队伍,公司办公面积也扩大到了4000平米以上,公司的资产上千万。
8月我们的辽宁民生智能仪表也将投产,届时公司人员将达到400人到500人的员工队伍,公司的产值将达到5亿以上,资产也将过亿,办公厂房面积将达到28000平米。
短暂的5年,积累了我们唐锐人无数的辛酸和泪水,正因为有了我们每一位同事的辛苦付出,才有了我们唐锐人的今天。
所有这些看似光鲜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和高兴,但是我们存在的问题和太多的不足我们自己最清楚!在当今快速的时代变化之下,落后就要淘汰!目前,企业的快速扩张使我们面临的困难异常艰巨,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渴望发展的员工努力做到更好。
只有企业发展了我们每个人才有发展的机会。
随着我们团队的不断扩大,我们的信息沟通、思想统一、政策传播都成为我们的障碍。
此时《唐锐人》诞生了,他未来将承载着传达内部企业文化、构建沟通平台、宣传公司重要方针、传达领导意图、传播产品、企业培训等重要功能。
多少年来总有一种力量促使我们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找成功的喜悦;总有一种感动徜徉在心头、总有一种情感需要寄托;这种力量与感动来源于我们唐锐人的每一次全身心的投入与夹杂着辛勤汗水的努力,来源于我们一次次对成功渴望,对人才的尊重,对未来的畅想。
我们希望《唐锐人》以其朴实的文化品位和紧贴企业脉搏的风采,赢得我们每一位唐锐人的喜爱。
日报刊首寄语岁月如梭,光阴荏苒。
邢台日报从创刊到今天,已经走过了整整55个春秋。
一代又一代的邢报人不会忘记,当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新创刊的《邢台日报》题写报头。
55年来,作为市委机关报,邢台日报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当好喉舌,贴近群众,创新发展的办报理念,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着力体现民生情怀,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歌,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消息、主流新闻、生活资讯和实用信息,已发展成为邢台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发行量稳居纸质媒体首位。
55年流金岁月,55年责任在肩。
55年,邢襄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邢台日报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她深深植根邢台这片热土,忠实记录邢台日新月异的发展,热情讴歌邢台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并切实加强新闻策划,力推精品佳作,一大批新闻作品荣获河北新闻奖、城市党报新闻奖和地市报新闻奖,为推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提升邢台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度服务党政决策,深度参与百姓生活,体现权威、责任、服务,已成为邢台日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鲜明特色。
55年筚路蓝缕,55年改革创新。
伴随着邢台前进的脚步,邢台日报告别了铅与火,拥有了光与电,队伍越来越强,事业越做越大。
但我们深知,这是一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
编辑部开办了新闻大讲堂,开展了新闻对标行动,并坚持内部评报、读者评报等制度,不断提高办报水平。
总编室、编辑出版中心、新闻采访中心、专副刊中心、经济新闻部、社会新闻部、党报热线部、理论评论部、新闻摄影部各司其职,协调联动,齐心合力推进新闻改革,党报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全面提升。
专业敬业,创新创优,已经成为邢报人的不懈追求和良好精神风貌。
55年辛勤耕耘,55年风雨兼程。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记者不是在紧张地采访,就是匆匆走在采访的路上;夜深人静,编辑部的灯光依然明亮,编辑们在紧张的编稿、排版、校对,甚至通宵达旦。
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新闻事件的进展,是邢报人坚守的职责。
多少次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编辑记者们奋战在新闻一线,不畏艰难,不惧风霜,抢抓新闻,攻坚克难,以汗水、泪水记录下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
光荣与梦想同在,责任与期待并肩。
站在邢台日报创刊55年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回眸,我们需要总结,我们更需要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