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 完整版本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就你自身 的成长而言有什么感触?
3、有问题您会去选择做心理咨询吗?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追问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寻找 自我、寻找真我。
只要你自己看重自己,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 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尼采:“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 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 ]
课程实践
问题与思考
1. 你心理健康吗?学习了这节课,你希望在哪些 方面有所改进?
A、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B、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H、心理行为符合 年龄特征
G、智力正常,智 商在80分上
F、人格完整和谐
C、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D、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E、能协调与控制 情绪,心境良好
15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1、 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
外: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 内:心理机能健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
注意倾听、理解感受 尽可能不要让当事人独处
与其朋友和家人联系 收藏好潜在危险物品
表示关心、予以安慰 脱离潜在危险的处境
了解病人的感觉
与医生或心理工作者联系
传递希望乐观的信息 若医生建议,准备住院
b 自杀,是一种不必要的死亡。自杀并非仅 仅与那些具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有关。相 反,正常人也有可能会自杀。在本案例中, 该女生积极上进、性格随和,并且对自杀 这一现象有过真知灼见。但这一切却没有 阻止她走向不归之路。心理危机来临,并 非人人都善于应对;若是应对不当,那么 悲剧就难以避免。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冲突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3.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4.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3.家庭成长因素 4.个体心理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社会环境影响:政治、经济、社会风气 ◆大众传播影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学校教育影响:教师、学风、校园文化 ◆家庭父母影响:家长、养育、亲子关系 ◆同伴群体影响:朋友、异性、交往方式 ◆个人条件限制:生理、心理、自我期望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的七大标准:
1、快食:吃饭不挑食、不 偏食,津津有味 2、快眠:较快入睡,睡眠 质量好,精神饱满 3、快便:快速通畅地排泄 ,感觉轻松自如
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 动作流畅
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适应环境,为 人处事好
有报告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 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学问题,90 年代上升到了25%,近年来已经达 到30%左右。
心理问题的程度
(1)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 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 (2)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 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失调。 (3) 精神病。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 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 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2、 心理健康有不同层次
积极的:高层次、有追求、有价值目标 消极的:适应和平衡,内心没冲突
3、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
非静态(没有压力和冲突), 是动态(在平衡和不平衡、冲突中 追求发展)
4、 心理健康归根结 底是一种人生态度
非超控制(神经症)、非失控制(反社 会性)、开放,乐于吸取新经验,积极 眼光看问题,放弃做完人和超人的目标。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 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健康状况 亚健康状态 疾病状态
亚健康特点: “自感不适,检查无病”
学业压力 经济压力 人际压力 情感压力 前途压力
STRESS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需求的旺盛性 2.个体的独立性 3.观念的多元性 4.心态的矛盾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开课心理课程 2.宣传普及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 4.增强教师意识 5.定三级保健网
(二)防治: 1、改善或改变环境 2、心理测试、诊断 3、心理咨询 4、心理治疗
预防危机应采取的紧急措施
认如真果对有人待有、情予感以危关机时注,需不要要采用保以證下替步当骤事: 人守密
国家咨询师/婚姻咨询师
第一章 导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b 1.人的心理是由心理过程 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
b 2.心理过程包括知、情、 意。
b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 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
1、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2、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3、正确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 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 良好而完满的状态(1948,WH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个体心理因素
1.认同的危机 2.情绪冲突 3.性的困惑 4.个性缺陷 5.人生观动荡模糊 6.心理发展中的内在矛盾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四、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问题 2.学习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 4.情绪情感问题 5.求职择业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及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7、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 朋友多
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马勒博士:
必须让人们认识到,健康并不代表 一切,但失去了健康,便失去了一切。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
心理疾病比起生理疾病为数更多, 为害更烈。
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 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 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 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 标志是:
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 健康的标准是: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