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小学数学教师进城考试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小学数学教师进城考试试题与答案解析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小学数学教师进城考试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60 分) 一、填空题(20 分,每题 2 分) 1.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 。

2.“问题解决”的教学要增强学生 与 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乘法口诀有 和 两种,小学教材一般用后者,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4.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教学,以往《大纲》强调利用解方程,现在《课标》提出利用 解方程。 5.在“上、下、前、后、左、右”中, 和 是以地球表面为参照物。 6.小学阶段所学的统计图主要有 统计图、 统计图、 统计图。如果要表示连续量的变化,一般用 统计图。

7.在抛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的实验中,统计出正面向上的次数占实验总次数的 50.36%,这里的 50.36%叫做“正面向上”这个事件发生的 ,在大量的重复实验中发现它在 0.5 左右摆动,这个 0.5 叫做“正面向上”这个事件发生的 。

8.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中国古代叫做 。 9.《墨经》中提到“一中,同长也”,小学教材中符合这一特征的图形有 (写两种)。 10.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3cm、4cm、5cm。一刀把这个长方体切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切面是一个长方形。切面最大是 c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中)(10 分,每题 2 分) 1.小数乘法教学中最关键的是( )。 A 相同数位对齐 B 小数乘法的意义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C 计算每个分步积 D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2.教学“圆的面积”时,渗透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是( )。 A 分类 B 集合 C 极限 D 函数 3.“在边长为 2 的正方形中随机撒一大把豆子,计算豆子落在正方形的内切圆中的概率。”这个实验属于( )。

A 古典概型 B 统计概型 C 几何概型 D 无法确定 4.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概念时,渗透的是( )。 A 交集思想 B 并集思想 C 差集思想 D 补集思想 5.甲、乙、丙、丁四人进行了象棋比赛,并决出了一、二、三、四名。已知:(1)甲比乙的名次靠前;(2)丙、丁都爱踢足球;(3)第一、三名在这次比赛时才认识;(4)第二名不会骑自行车,也不爱踢足球;(5)乙、丁每天一起骑自行车上班。甲的名次是( )。

A 第一名 B 第二名 C 第三名 D 第四名 三、解答题(30 分,每题 5 分) 1.在一条长 800m 的环形公路的两边安路灯,每隔 25m 安一盏。一共要安多少盏?

2.简便计算 12.6×9.3+53×0.93+0.21×93 1998+199.8+19.98+1.998 3.今有兔先走一百步,犬追之二百五十步,不及三十步而止。问犬不止, 复行几何步及之。

(1)将以上文字翻译成小学生能读懂的数学问题。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兔子先出发 100 步,然后狗出发去追它,狗跑了 250 步后,距离兔子还有 30 步却停了下来。问如果狗不停地跑,再跑多少步就能追到兔子?

(2)解答。 用一根绳子测量井台到水面的深度。把绳子对折一次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15 米;把绳子对折两次后垂直到水面,绳子超过井台 4 米。绳子长多少米?井台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米?

在一个长 8dm,宽 6dm,高 10dm 的长方体内挖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画示意图)

有两条绳子。一条长 21m,一条长 13m,把两条绳子都剪下同样长的一段以后,发现短绳子剩下的长度是长绳子剩下长度的

。问剪下的一段有多长? 第二部分:教学运用能力(40 分) 一、分析题(10 分,每题 5 分) 简要分析下列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教学中应采取的预防或补救措施。 12 能被 0.4 整除。 成因:没有理解整除的概念,对于数的整除是指如果一个整数 a,除以一个自然数 b,得到一个整数商 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 a 能被 b 整除或 b 能整除 a。概念要求除数应为自然数,0.4 是小数。而且混淆了整除与除尽两个概念。故错误。

预防措施:在讲整除概念时,应让学生清楚被除数、除数和商所要求数字满足的条件。即被除数应为整数,除数应为自然数,商应为整数。并且讲清整除与除尽的不同。

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成因:正比例的概念,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原因:圆的面积÷半径=圆周率 X 半径(S÷R=∏×R,圆面积公式变形), 因为半径不一定(如果半径一定,就成了一个固定的等式,涉及的几个量也就不是几个变化的量),所以“圆周率 X 半径”不一定,也就是说“圆的面积÷半径” 不一定,而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条件是“比值一定”,显然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所以不成正比例。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二、设计题(30 分,1 题 10 分,2 题 20 分) 1.请你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设计一个具有现实性、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作为这节课的引入。

2.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写出例题部分的教学片断。 (注:本例题选自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单元第 3 小节)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60 分) 一、填空题(20 分,每题 2 分) 1.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 2.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3.大九九 小九九 4.四则混合运算各部分的关系, 等式的基本性质 5.上, 下 6.条形, 折线, 扇形, 折线 7.频率, 概率 8.勾股定理 9.圆, 球 10. 25。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 1. D 2. C 3. C 4. A 5. B 三、解答题(30 分,每题 5 分) 1. 64 盏 2. 186, 2119.778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3. 107 步(翻译 2 分,解答 3 分) 4. 44m, 7m 5. 32π(100.48)dm³(图 2 分,解答 3 分) 6.m 第二部分(40 分) 一、分析题(10 分,每题 5 分,其中分析原因 3 分,提出措施 2 分) 1.要点:整除的概念,数的范围 2.要点:正比例的概念,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二、设计题(30 分,1 题 10 分,2 题 20 分) 1.9~10 分:数学问题有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语言生动。 7~8 分:数学问题有现实性、趣味性;语言清楚。 5~6 分:数学问题表述较完整。 5 分以下:数学问题表述不清 2.18~20 分:设计有新意,情景创设好,学习过程充分,注重方法提炼, 语言表述清晰。

15~17 分:情景创设较好,学习过程充分,语言表达清楚。 12~14 分:教学层次清楚,体现教学过程。 12 分以下:教学过程不清。 教育综合知识试卷与答案 一、单选题(40题,每小题1分) 1、“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句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所体现的战略目标是( B )。

A.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B.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C.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D.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是( D )。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A.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B.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C.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D.促进农村科教结合 3、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修订规定的是( C )。

A.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 B.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C.义务教育鼓励教科书循环利用 D.义务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发展教师教育。 4、《基础教育可改革纲要》(实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时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和( C )。

A.环境教育 B.艺术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网络教育 5、在教育部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不属于通识性知识基本要求的是( D )。

A.具有相应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 B.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C.具有形影的艺术欣赏表现知识 D.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6、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 B )。 A.小学与综合课程为主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初中阶段以分科和综合相结合课程为主 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7、“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或者就应该是继续的,教育必须以这样的做法来适应个人和社会的连续要求”,这段话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B )。

A.全面教育思想 B.终身教育思想 C.特殊教育思想 D.精英教育思想 专业资料 精心整理 8、按照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为相似的、易混淆的单词分别做出正确反映的学习属于( D )。

A.信号学习 B.系列学习 C.言语联结学习 D.辨别学习 9、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B )。 A.感知教材,形成形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运用知识,形成技巧 D.知识的巩固和保持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是指( A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技能、能力 C.观念、方法、态度 D.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11、人们通常将“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称为”( B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1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主要是( A )。 A.自主、合作、探究 B.参与、合作、活动 C、讲授、联系、探究 D.反思、生成、探究 13、下列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资源 B.课程资源越多越好 C.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 D.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 14、课的类型一般分为两大类,即( D )。 A.讲授课和复习课 B.讲授课与练习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