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2、A.“未冠”不是“弱冠”)3、D应为“公、侯、伯、子、男”4、D “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5、B 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6、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
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
7、A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B(“左迁”是降职)9、B(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D(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11、D 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卒”。
12、B(“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13、D“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4、C (“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15、B(“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16、C.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17、C“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8、A “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19、D “丁忧”指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20、D “拜”“除”不表示官职的升迁。
21、A项,“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2、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23、A 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24、D 没有《论语》,应该是《春秋》25、B 项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
御史大夫,官名。
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
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
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
东汉又改为司空。
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
“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
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
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
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26、D 项应为“五人为伍”27、C “明年“指“第二年”28、B 其中丞相总管行政29、B “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
30、C 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31、D 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32、B 选项“‘署’表示授予官职”说法错误。
“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3、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34、B(朔,农历每月初一)35、A( 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36、A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37、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
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38、D(“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备注:语文39、A(幼时取名,成年取字)40、B (将“权臣或辅政大臣”改为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41、A(不能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42、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43、选C“西汉”应为“东汉”44、B 先帝也就是古代人所说的前皇帝45、【A】“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
46、B: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47、D 公、候、伯、子、男48、B(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49、D(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50、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51、C “历代帝王都有年号”错误,是西汉武帝始创的)52、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53、C“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
54、B(既望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
)55、B (“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学界一般认为,周礼宗庙制度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56、A (应为“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另外“还没有成年”有误,男子20岁称弱冠,此时已经成年)57、A(“拜”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58、D 在地理上,以西为右,以东为左。
59、选A午为马,未为羊。
60、D 出由京官外放地方官。
夺、黜都是免去官职61、D(致斋,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62、C 足下对人的敬称,上辈和同辈都可以称足下。
63、A(隶书汉朝时通行)汉字的演化过程有八部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64、A “丁内艰”指遭遇母丧。
65、A(“迁”有“左迁”和“右迁”之分,其中“右迁”指“升官”;“黜”为“降官或者罢官”,与“谪”有区别。
)66、D 英宗也是庙号67、C骈文盛行于隋唐。
68、B(“劾死”指判决死罪。
)69、D项,还有用“太祖”等称开国皇帝的。
(祖父:①曾祖父的父亲称为高祖,而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即曾孙的儿子。
②也可用于皇帝的庙号。
)70、D“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
71、A《论语》不属于“五经”之一,《春秋》为“五经”之一。
72、A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73、选B“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拜官授职。
74、A(古人名与字的涵义是相关的,不是无关的。
)75、D :按规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满必须离开。
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语决定升迁或降职。
76、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种经书。
77、B 【解析】酬唱,只用诗词,没有散文。
78、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错误。
“丁母忧”是遭遇母亲丧事。
79、C,在中国古代,虎符是虎形调兵凭证。
虎符专事专用,主要由青铜制造,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不同。
80、B项“‘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错误,在唐代,“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是为保卫自身安全81、C 它的前一年是癸酉年。
82、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83、B.内遣,指宦官出使84、A “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有误。
“庶”与“嫡”相对,指非正妻所生的,妾所生的儿子。
85、B(“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86、B(一个皇帝一生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年号。
如文中的“绍定三年”“嘉熙二年”“淳祐二年”都是宋理宗赵昀的年号,宋理宗用过八个年号。
87、D.出,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88、D项,“掌管天下文武官吏的任免”这一表述有误,正确的应为“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89、A.“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错误。
应该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含蓄”。
90、A 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
所谓“天子之言曰制,书则载其言。
”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91、B.“成帝”是帝号,不是帝王年号。
92、B.在本文中,“国子”就是国子监,“国子助教”是官职名。
93、C 解析: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
94、A.字,是指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后95、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96、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甍,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甍。
97、选B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98、B项,“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这一说法有误,古人习惯以面朝南为尊,左为东,右为西,因此江左,在长江之东,而江右,则在长江之西。
故本题应选B。
99、C项“皇帝即位时必须要更换纪年的年号”有误,例如武则天刚即位时并没有更改年号。
100、C 赞普中国古代吐蕃的君长称号。
101、C.庠序,商代叫序,周代叫庠102、选D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103、D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
104、C(“武库”,是指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
汉代置武库署,有武库令丞,掌藏兵器。
本属执金吾,晋以后属卫尉,历代因之,到宋代才废。
明置武库司,属兵部,清末废。
也有称誉人的学识渊博,干练多能的意思。
105、D 此处“结发”意为“束发,扎结头发”。
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106、D (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107、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则是降职贬谪。
108、C 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109、选B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
110、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11、A 黜:黜chù降职或罢免:罢黜。
废黜。
贬黜。
黜退。
黜斥。
黜免。
黜逐。
黜陟。
陟:陟zhì登高:陟山。
晋升,进用:黜陟(指官吏的进退升降)112、C项,“典籍中习见的……“下车”……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有误;“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113、C项,“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统称,古代有‘东羌、南夷、西狄、北蛮’的说法”错,“夷”是对东方各民族的统称。
古代有“东夷、南蛮、西羌、北狄”的说法。
本题错误比较明显,古诗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见“羌”为西部少数民族。
114、A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115、D:封爵的大官之死可以称薨,普通官员之死不能称薨。
116、D .“出”,调出京城,不表示贬官。
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为出官。
117、B(大长公主:不一定是皇帝的姑母辈。
)118、B 【解析】“郎中原指宫廷医生”错误,郎中,官名。
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119、D 刍荛之见(chúráo zhījiàn)是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陋的谦虚说法120、选A此处的第一名叫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