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
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社会化 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图式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与概括
4.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5.顺应. 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外部变化。
6.平衡 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
7.本我 包括人的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特点:原始,本能,人格特点中最难接近,强有
力的。
8.自我 自我是意识结构成分,从本我中发展出来,支配行动,思考过去,计划未来,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
中介。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9.超我 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包括良心与自我理想。也属于人格的控制系统。
10.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1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与在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异。
12.胎儿 从受孕到子宫前期娩出的小儿。
13.胚胎 妊娠8周前娩出的胎体。
14.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依恋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5.性别认同 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16.性别化
17.学习253 广义的学习是指在生活中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
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18.游戏 是一种象征性的最适合幼儿特点的、促进幼儿心理发展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
19.自我概念 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包括认识、情感与品行成分。
20.自我意识 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每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意识,表现为认识自我和对待自
我的统一。
21自我评价 具体指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一种包含社会准则的知识和主观
经验的复杂的心理与行为,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
22.
自我同一性 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与连续性的能力。
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将来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23.反抗心理 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特征。
24.精神障碍
25.焦虑
26.抑郁 常用来描述一种普遍的悲伤,痛苦或失望的情绪状态。
27.压抑 当需求、愿望等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28.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
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29.性别角色认同 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直觉和信念。
29.性别角色偏爱 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30.性别化
31.学习动机 由学习需要而引起的对学习的向往,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32.学习策略 是在学习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中思考
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33.学习兴趣 是促使儿童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
34.爱情 男女间一方对另一方所产生的爱慕恋念的感情。
35.亲密 在爱情中能引起温暖体验的成分。
36.激情 亦称情欲成分,指在爱情关系中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型唤醒以及其他形式的唤醒源。
37.智力发展模式 智力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轨迹。
38.智慧 成年期智力发展的重要内容,成年人应对压力,处理问题,发现自我的重要资源。
39专长 作为受个体后天知识经验影响的人类智能成分。胜任某一领域的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40.
家庭生命周期434 通常指的是男女双方结为夫妻组成家庭开始,至夫妻双方死亡导致家庭解体而告终
的家庭发展过程。
42.适应 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43.替代强化 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或是被赞扬的行为,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反之,会削弱和抑
制发生这种行为的趋向。
44.自我强化 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仇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45.分离焦虑 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
46. 年龄特征 人的身心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
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47 习惯化:当婴儿注意一个对象时他的身体动作和生理指标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将头转向刺激源,心理放
慢当同一刺激持续呈现时婴儿的心率就会逐渐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或将头转开这个习惯叫做习惯化
48.去习惯化:当再次呈现新的刺激的时候,婴儿又会出现心率放慢的反应这个过程称为去习惯化
49.前运算阶段:不具备逻辑思维,产生了象征性功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
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
50.自我中心: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在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
心表现为他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
51.内化:儿童通过对工具的掌握将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称为内化。
52.亲社会行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
安慰和捐赠等。
二、填空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
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_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超我 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
_后习俗水平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 婴儿期 ,第二个加速期为 青春期 。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攻击性行为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保持过程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直观动作性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具体形象性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具
体形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摆弄物体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游戏
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学习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劳动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复演说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质__的变化。
1按照游戏的目的可以将游戏分为 创造性游戏 、 和 。
2、 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3、哈特普将儿童的侵犯行为分为 和 。
4、 将青年期形容为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的时期。
5、成年初期的后阶段是表现 思维的重要时期。
6、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份: 亲密 、
激情 和 决定或承诺 。
言语理论发生机制分5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