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弦乐器ppt
二胡的历史
马头琴
• 马头琴(mǎ tó u qí 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其有梯 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 乐器。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 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 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马头琴(mǎtó uqí n),是中国蒙古 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 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 音量较弱。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 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 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拉弦乐器
二胡
二胡是一种弓弦乐器。有两根弦,现代二胡以纯五度定弦, 在胡琴之中属于中高音域乐器。各地方根据需要和条件,独 立发展出不同形制的弓弦乐器,如高胡、京胡、板胡、二弦、 喇叭弦等。为满足民乐交响化的需要,根据二胡的制式,另 发明中胡等。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 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二胡,过 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 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 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 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 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 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 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 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 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 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 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 弦乐器的通称。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催人泪下的《江河 水》、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宏伟壮丽的 《长城随想》、奔腾激昂的《赛马》、《战马奔腾》 等曲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 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 华等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 胡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 乐声部重要乐器。
大筒
•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汉族拉弦乐器,形似二胡, 因琴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 所以也称花鼓大筒。它还用于长沙的沙丝弦、祁阳小调的 伴奏。此乐器的琴杆、琴筒都是竹制的,琴筒蒙蛇皮,二 根弦,用竹弓拉奏,弓上系马尾。经改革后的大筒,现已 开始用于独奏。
大筒是流行在湖南大部分地区的拉弦乐器,因在花鼓 戏中
的主奏地位,通常又被称为花鼓大筒。湖南花鼓戏大 约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大筒作为其伴奏乐器在 民间早已出现,因此,它的形成应该更早。大筒的历 史可能不及板胡、京胡那样久远,但作为戏曲的伴奏 乐器,其间也经历了漫长的规属过程。 大筒历史悠久。宋代前称古角。据《三才图会》载: “古角以木为之,今以铜,即古角之变体也。其木细, 其末巨,本常纳于腹中,用即出之,为军中之乐。” 这段大筒形制的记载,与流行于凤庆民间的大筒形制 完全一致。大筒是古代军队中的号角,也是古代贵族 王侯和土官仪仗队中的乐器。长期以来,大筒这种乐 器随着鼓吹乐在凤庆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