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则徐故居的景观分析

林则徐故居的景观分析

林则徐公祠的景观分析
班级国贸2013级1班
学号 071302206
作者程振宇
摘要:林则徐故居创建于1905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园内运用多种布景手法,使得各景观协调统一,园内自然、规整皆有,是个混合式庭院。

关键词:林则徐,庭院景观
五月十日清晨,和同学早早出发前往我们这次作业的目的地——林则徐故居。

林则徐,则,君子是则是效;徐:巡抚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是一个清官)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

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

1798年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

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

嘉庆十六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

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

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

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但受过良好的教育。

嘉庆十六年赐进士。

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

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也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故居系林则徐手置,坐北朝南,其父母均百年于此。

在乌山的北麓下,澳门路的尽头,我们几个在乌山的北麓下,澳门路的尽头,我们很快就找历经百年时光的的故居。

正面是红墙蓝瓦,在它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门,墙壁中间从左到右写着“林则徐纪念馆”六个字。

因为是周末的缘故,故居前人来人往,在四周现代高楼的印衬下,故居显得那样特立独行。

进入大门,看到的是一个小型
的门,它符合中国传统的遮掩的风
格,我们只能看到和门一样大小的
内部样子。

这或许是与古人的那种
思想相契合,但给我的第一感觉却是一种思想上的保守。

之后我们信步而入,穿过正门,很快就被迎面而来的一座两层楼高的亭子吸引住了。

这是“御碑亭”,三块几米高的石碑竖立在亭的中间,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字体。


面刻着的是皇上褒奖林公的亲笔御书。

虽然我们
看了石碑半天,并未完全读懂上面写的是什么,
但是亭子两边的柱子上,悬挂着他那幅名扬天下
“苟利国家身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对联,
这让我和我的同学肃然起敬。

继而跨过右边的小石门,进入树德堂。

到这
里我不得不说,这个园子给我一种内敛,含蓄,遮掩的感觉。

用一些小石门把园子分隔成许多小圆,而人们只有走进去,才能看到后面的全貌。

当然这也符合南方园林的一些特征。

进得故居的正堂,厅里正中台上龛内一尊真人大小的林公塑像赫然入眼。

只见他正襟危坐,一
捋胡须,目光炯炯,神情凝重。

龛的顶上
悬挂着一块写着“功资柱石”的牌匾,应
是后人对他为人一生最为高度的概括写
照。

虽然现在正厅只有一尊塑像,但在很
久以前这里却是会客的地方。

该正厅修建
呈轴对称,以中间牌匾为中轴线两边对称。

两侧各两根石柱,把空间、位置做了很好
的分隔。

使之在会客时的桌椅摆放更合理。

而后面的窗户设计,使得阳光这样(如图)射入,加强了大厅的庄严性,同时我认为也弥补了大厅面积较小的缺陷。

这个大厅给我带来的感觉与之前形成一种对比。

人们从门口走来,是一种含蓄的意境,突然转入大厅一种庄严大气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对比让人不自觉得认
真严肃起来。

再从左边小门进入便进入了内宅。

内宅的
设计十分精巧,借景、遮掩、动态感等都有。

首先在人们进入内院之后,不是开门见山。


是(如图)先有一个遮掩挡住里面的景观。


样人们就能循序渐进的参观景观,而不是立刻
就一览无余。

同时,这里的遮掩我认为和之前
的遮掩是相呼应的,使整个庭院相统一相协调,
也增加了庭院的含蓄美。

我个人也会更喜欢这种设计,而不是像北方的很多庭院更侧重大气。

整个这片区域是用像这样的走廊围起来的,走廊是折线形构成,使得这部分的庭院更规整。

沿着走廊漫步我们终于看到了被前面遮挡住的景观。

里面是运用了堆山叠石元素。

一个小型的假山,一个不大的水池再加上两旁的植物使得整个景观十分和谐融洽。

旁边的桌登也丰富
了整个景观的内容。

同时这个假山我认为也运用了
借景的方法。

山石后的又一个遮掩恰好做了假山的
背景。

而后面的遮挡与它左边的遮挡相得益彰,增加了画面的完整性。

我十分喜欢这里的布景,小巧精致同时内容丰富;植物,墙壁的巧妙使用也加强了整个景观的动态效果。

再往深处走,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进入到一个大的院子中。

小桥,流水,回廊,
小亭,树木,这些事物构成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

水池横穿小院,水池的四周修建了大量的驳岸,怪石嶙峋更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一条之字形的小路不仅把水进行了分割,也巧妙地把主楼与小亭连接起来。

这个院子中的树木采用几株组合种植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庇荫空间也增加了景观的动态效果。

此外,这些树木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同时这里的走廊也采用折线形方式构成,这解决了驳岸、水池、树木等可能带来的乱的感受,使得小院规整起来。

自然,规整皆有,是典型的混合式庭院。

石子路的小径、之字形的走道以及组合种植树木所增添出的庇荫空间让我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

在这里面我有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弯曲的小路、精致的亭子、错
落的绿树、碧绿的池水、参差的驳岸以及规整的走廊这些景物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一种统一和谐的氛围,让我难忘。

继续前行便能看到一个别有韵味的“水榭歌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运用了对称以及遮
掩的手法。

正面看去整个景观以歌台为中轴线对称。

同时走向歌台的两边的小路也被用植物进行了掩饰。

坐在这里人们只会看到台子上的精彩表演,而看不到
台子下两边的准备人员,这样能让观众更好的欣赏舞
台上的表演。

再往前走便是纪念馆之后便出了故居。

林文忠公祠之行也随之结束。

纵观公祠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便是那一大一小的院子。

不论是在借景、布景还是物质元素的运用方面上都十分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