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项目实施策划管理制度 (1)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编制、审核、审批制度 (2)施工技术标准管理制度 (3)工程测量制度 (4)施工图核对制度 (6)施工技术交底制度 (7)开工报告申请制度 (8)作业指导书编制制度 (10)内业资料管理制度 (13)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审查制度 (15)变更设计管理制度 (21)工程进度管理制度 (22)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23)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制度 (24)第一节总则 (24)第二节机构和职责 (24)第三节工地试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25)第四节试验检测工作制度 (26)项目实施策划管理制度第一条项目实施策划编制前,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召开项目实施策划预备会,确定项目的管理模式和主要目标,并形成会议纪要,作为策划编制的基础。
第二条企业及项目部应及时、全面收集工程内部和外部的基础资料作为项目实施策划编制的依据。
第三条项目部应在项目前期编制完成实施策划,其编制时间、编制原则、编制内容、编制深度等应符合相关规定。
各项目标、指标必须达到策划预备会确定的目标要求。
第四条项目实施策划应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审批意见必须具体,宜采用会签形式。
第五条项目部应严格按照策划书的要求进行施工管理,严禁随意修改策划书制定的施工步骤和要求。
对于确属实际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进行修改的,项目部必须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申请,在经过原审批程序审批后,方可进行修改,修改申请作为策划书的附件存档备查。
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指:工程设计有重大修改;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标准实施、修订和废止;主要施工方法有重大调整;主要施工资源配置有重大调整;施工环境有重大改变。
第六条过程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项目策划实施的管理,防止策划和实际操作不符,并对策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编制、审核、审批制度第一条施工组织设计应由项目部负责人主持编制,可根据需要分阶段编制和审批。
第二条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以下简称“专项方案”)应由项目部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制。
第三条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应由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第四条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核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五条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应执行《专项施工方案及专家论证、审查制度》,由企业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并根据专家论证报告修改完善专项方案。
第六条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的企业内部审查签批表应同时在项目部留存,与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文件统一归档管理。
第七条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封面签字原则按以下规定签署,建设单位有明确规定且不违反国家及行业相应要求的,执行建设单位规定:(一)铁路工程项目:编制: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项目负责人。
(二)非铁路工程项目:编制:编制人员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审批:企业技术负责人第八条经修改或补充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应重新审批后实施。
施工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第一条企业负责收集国家有关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国家工程建设主管部门、行业及协会关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文件及标准信息;负责建立并定期发布现行有效工程建设标准目录清单。
第二条项目部负责收集项目所在地政府及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关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的文件及地方(区域)标准等信息,汇编成本项目的现行有效(地方)工程建设标准目录清单。
第三条项目部须在工程进场 1 个月内,按照企业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目录清单结合项目部承建工程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规范、规程、标准、图集、文件等,并建立台账,及时更新,动态管理,保证台账的有效性。
第四条项目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各项标准学习,留下相关学习记录,使相关人员及时掌握规范、规程、标准、图集。
第五条项目部负责建立并执行工程建设标准资料借阅制度,对作废资料进行明显标识,分类存放。
第六条项目部接到企业发布的工程建设标准目录清单修改通知单或者变更信息后,由项目总工程师根据施工现场生产情况,审定是否配置。
工程测量制度第一条项目部根据项目需要应配置足够的熟练掌握测量技术的测量人员。
第二条项目进场后,项目总工组织工程管理部和测量负责人等参与现场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参加的交接桩,接收点之记资料。
现场交桩完成后,形成交接桩工作纪要,留存现场交接桩照片。
如果发现控制点被破坏或成果有误,应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补桩并做好记录和现场确认。
第三条由项目部总工程师组织,测量负责人编制测量复测及控制桩加密方案,经审核后,上报监理单位审批,施工时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方案进行测量工作。
第四条测量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换手测量,避免产生测量错误。
第五条测量过程中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分析,发现测量错误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纠正;重大测量事故,应及时逐级上报上级单位主管部门。
第六条施工过程中做好桩橛保护工作。
第七条必须使用经过国家法定计量技术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测量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检验检定,并留存检定合格证书;测量仪器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建立使用台账。
第八条测量人员应做好每次测量记录、成果等资料的编制、整理和归档工作。
第九条严格执行施工测量放样报验,建立施工测量放样报验资料台账。
第十条项目部测量资料的报送和下发,应建立资料报送单或签领单,并执行相应的交接签字手续。
第十一条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等资料项目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进行妥善管理,不得随意将测量成果资料外泄。
第一条接收施工图后,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根据工作量大小、时间要求制定图纸审查计划和分工,涉及“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时,上级工程管理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参与图纸核对。
第二条各部门相关人员按计划和分工进行审图。
第三条初审要提出审核意见,审核人和复核人要签字齐全;会审要形成审核记录,参加人员签字确认。
第四条工程施工图审核应到现场进行定位核对,核对记录作为审核记录的一部分。
第五条审核意见或审核记录汇总后报项目总工,项目总工对符合要求的图纸确认后签发使用,图纸核对中发现的问题,项目总工通过设计交底会或及时与建设(设计、监理)单位书面沟通。
第六条对设计文件审核要进行完整的记录,对发现的问题要有处理意见及处理结果,并列表存档。
所有审核资料要签字齐全。
第七条审核过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标识清楚,有效图纸和作废图纸分开存放。
第一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阶段应逐级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一)工程开工前,项目部总工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参加的设计技术交底会议,并提出有关不明确问题和合理化建议;(二)项目部总工对项目部管理和技术人员、作业队(工班)长进行技术交底;(三)作业队(工班)长对作业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第二条各分部、分项工程及关键工序、专项方案、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前,总工应会同专业工程师向作业队进行交底,并对交底后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第三条施工技术交底记录应写明具体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内容,主要的技术问题等,使全体操作人员明确标准,熟悉图纸,掌握操作方法。
第四条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施工工艺、技术标准要求、施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要求以及岗位风险、违章作业的不良后果,并在交底记录上双方签字确认。
第五条关键(工序)部位交底应针对该(工序)部位作业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交底,明确工序操作流程和工艺要求,以确保达到质量要求。
第六条技术交底记录要进行编号,工程竣工后应将各级技术交底记录汇集整理装订成册。
开工报告申请制度第一条开工条件(一)施工组织设计已获总监理工程师签认,取得批复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表》;(二)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其他技术和管理人员已经到位,主要施工设备、施工人员已经进场,主要工程材料已经落实,取得批复的《主要进场人员报审表》、《进场施工机械、设备报验表》、《进场材料报验单》;(三)征地拆迁满足开工条件;(四)进场道路及水、电、通讯等满足开工要求;(五)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已到位;(六)工程复测或施工放样工作已完成;(七)相关试验已报批;(八)涉及营业线的项目,与铁路运营单位已签订营业线施工安全协议。
第二条开工程序(一)项目部填写开工/复工报告单或工程开工申请报告,报监理单位审核、签字后,报建设单位审批;(二)项目部经企业主管领导批准后,填写所辖管段开工/复工报告单或工程开工申请报告,报监理单位审核、签字后,报建设单位审批;(三)经建设单位审批同意后,根据批准的开工报告正式开工;(四)按规定及时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建设管理部门、安全质量监督部门报备。
第三条重要的临时工程开工申请必须由监理单位审核、建设单位批准后方可开工。
第四条停建后复工的工程,应在复工之前,办理复工报告审批手续。
作业指导书编制制度第一条施工作业指导书,是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具体要求,针对特殊过程、关键工序向施工人员交待作业程序、方法及注意事项,落实各项验收规范和标准,指导现场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满足节能环保要求等需要制订的作业及工艺标准。
第二条施工作业指导书应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将先进成熟的工艺工法、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与建设标准、质量目标、安全要求以及现场施工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编制,做到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可操作性强,明确质量要求、控制要点、检测方式及标准、劳动力组织及机械设备配置等事项。
第三条建设项目的分部、分项工程以及工艺复杂或技术难度大的工程,必须结合工程特点和实际情况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并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组织施工。
应编制而没有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不得开工。
第四条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一)国家和行业颁布的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二)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三)合同及相关协议;(四)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五)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
第五条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一)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适合情况时,应予说明;(二)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三)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四)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范围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程序和先后顺序;(五)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六)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七)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种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八)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九)质量控制及检验:明确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验收程序及指标;(十)安全及环保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卡控措施;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控制要点,制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对涉及铁路、公路、航道、高空作业等安全重点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