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践活动之寻找身边的手工艺

实践活动之寻找身边的手工艺

寻找身边的手工艺
1.地理环境: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省会城市济南市。

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

陆地南北最长约420公里,东西最宽700余公里,面积15.7万平方公里。

境域东临海洋,西接大陆。

水平地形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东部的山东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遥遥相对,庙岛群岛(又称长山列岛)屹立在渤海海峡,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处,扼海峡咽喉,成为拱卫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门户。

西部内陆部分自北而南依次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

山东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自东南向西北纵贯鲁西平原,黄河在境内自鲁西南向东北斜贯鲁西北平原。

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宁等城市设有机场,山东的航空企业开辟航线290多条;山东铁路以京沪、胶济线为主体,与京九、菏兖石两线形成两纵、两横铁路干线;山东公路交通居全国首位,高速公路贯穿全省各市,县乡公路实现村村通;山东拥有沿海港口26个,开通有国际国内航线,构成了境内海、陆、空立体交通。

2.传承: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

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

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

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

扫帚与笤帚有所不同。

扫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种大的,用来打扫院子及面积大的场地及马路。

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头扎的较小的那种,用来打扫屋子。

今天,欧洲、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广泛应用一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发展农业提倡种高粱,于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国。

有一天,哈得里的一个老农夫需要一把新扫帚,他砍些高粱秆,用绳子扎了一个,既耐用又好用,于是大家争先效仿,开始用高粱扫帚,从而使美国出现了高粱扫帚制造业。

直到现在,扫帚仍在应用。

现在的扫帚已多种多样,以棕制为主,许多功能则已被吸尘器代替。

3.步骤,工序:
(1)原料:扫帚用的原材料有高梁穗、金丝草、竹梢、扫帚草等。

(2)步骤:
1、凡扎小头或大头的管帚均用散穗的高粱糜子,将其籽粒摔净,去掉叶鞘及箭杆下面的节,然后把中散穗同直千穗(中间有硬芯)分开,挑出中散穗的糜子,在扎笤帚时做外皮,直千的糜子做骨架用。

2、然后把挑选好的外皮用的中散穗箭秆用手工刀破成两半。

将准备作笤帚芯的直千穗的箭秆从穗头根部切掉,切掉的箭秆可留作串盖帘用,笤帚把的中间可用一般秫秸充填。

3、再将整理后的糜子平铺在硬实的地面上,用石磙子碾压,压软为止。

4、再将糜子用水湿润(将糜子放在盛水的缸中或掸水、沾水),湿润时间约1
小时左右。

5、准备好扎结笤帚的用具。

做一把笤帚需要糜子0.5公斤、铁丝7百克。

6、取一根长四米、粗3~5毫米的油钢丝绳,将其一端系在屋内的一个往脚或门框上,另一端系在走杆中部。

走杆后面一端系一条宽7-10厘米、长80-90厘米的胶板带,另一端是可挂可摘的环勾与走杆一端相连。

在扎笤帚时,将走杆带系在腰上,取3~4棵芯糜子,再拿4根皮糜子,夹一根作秸,用油钢丝勒紧,压入22-25号铁丝勒第一道,每道绕两圈铁丝。

第二道拿4根芯糜子、2根皮糜子、1根秫秸,续在第一道后边,勒法和第一道相同。

第三、四道同上。

第五道即最后一道拿4根皮糜子、1根秫秸、两边各加四根皮糜子,勒两圈,然后向上每隔3~5厘米勒一道。

共勒15~17道。

7、将扎好的笤帚用刮板会掉糜壳,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需用硫磺熏蒸灭菌。

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半米深的坑,把一块硫磺放在碗里或铁盒内,其坑上用木棍等挡架,架上交叉放着笤帚,数量可在百余把,其上盖上塑料布,点燃硫磺后,大约熏蒸1小时即可出售。

(3)工艺流程
选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分选后平铺在地上→压软→掸水润湿→扎结勒紧→去掉糜壳→硫磺熏蒸→成品。

4.作品功能: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