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水工作成效
我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治水、管水、节水工作,通过采取工程节水、结构节水、管理节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1.用水总量有效控制。
通过重点管控农业用水、减少高耗水行业用水,2011年以来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5至17亿m3之间。
农业用水量从2011年的14.5亿m3下降到2015年的13.1亿m3,累计下降10%;工业用水量从2011年的1.27亿m3下降到2015年的1.08亿m3,累计下降15%。
衡水用河北省3%的水资源,支撑了6.1%人口、3.8%GDP 和12%粮食生产的用水;用全国0.02%的水资源,支撑了0.33%人口、0.2%GDP和0.66%粮食生产的用水。
2.用水效率明显提高。
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用水定额从2005年的75 m3降到2015年的21.6 m3,农业综合灌溉毛定额在200~250 m3/亩之间,人均用水量徘徊在350~400 m3之间,低于全国平均人均用水(不含生态环境用水)
438 m3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持续降低,由2005年的305 m3/万元降为2015年的118 m3/万元。
3.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
扎实开展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
积极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从严查处非法取水、排污等行为。
强化取用水刚性约束,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促进水资源科学配置。
4.水权水价改革稳步推进。
着眼建立反映市场供求、水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结合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行“一提一补”农业节水机制的指导意见》,探索推广了“一提一补”水价改革,即:实行先缴费,后浇地;按价提费,按亩返还。
“一提”,在水价(提水成本)基础上加收0.2元/立方米。
安装计量设施的按水量计收水费;未安装的按电量计收。
“一补”,财政补助0.1元/立方米,加收的水费与补助的资金构成节水调节基金,98%为精准补贴资金,2%为
奖励资金,按面积平均返还用水户。
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发布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公告并召开动员大会,均已成立县级农民用水户协会并开设账户,均已开始实行农业水价改革新政策。
工业用水推广差别水价制度,城市居民用水实行阶梯水价制度,城市非居民用水推广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各行各业水价改革全面实施。
11个县(市、区)完成了水权确权登记工作,发放农业用水户水权证97.47万套。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市的基本市情水情。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损害等新老问题交织并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所面临的突出安全问题。
1.高耗水产业比重大。
从农业看,农业用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小麦、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用水占农业用水
总量的80%左右,而且高耗水作物分布在地下水超采区;从工业看,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化工、火力发电、食品、纺织、制革等高耗水行业偏重,用水量占工业用水总量的70%以上;从服务业看,洗浴和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发展过快。
一、二、三产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力不相匹配,给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2. 用水方式还较为粗放。
全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720万亩中,仅50余万亩实施了喷灌、微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大水漫灌现象依然存在,计量设施安装率低;对水是有限资源的认识较差,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和单位对节水工作重视不够,浪费水、污染水的现象还存在,城镇管网漏损率为20%左右,与10%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仅70%,农村节水器具普及率仅30%。
雨水、中水开发利用程度低。
3.节水法规不够完善。
近些年来,尽管我市出台了一批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办法,但与“三条红线”管控相匹配的节水制度体系还不健全,特别是综合性的节水管理规定尚未出台,节水还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支撑。
同时,过去制定的
有些节水管理规定,也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不相适应,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存在治水管理体制不顺、取用水监测手段落后、区域水利执法能力薄弱等问题。
4.节水利益调节机制尚未建立。
水资源要素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水资源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
水权水价改革深层次矛盾突出,现行水价与我市水资源稀缺程度不相适应,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的机制尚未形成,已制定出台的水权水价改革政策全部落实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节水成本远高于取用水水价,节水内生动力不足。
5.“节水优先”尚未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虽然全社会爱水、惜水、节水意识已明显增强,但对水危机、水忧患、水安全的认识仍然不足,长期形成的不良用水方式和习惯没有根本转变,节水还没有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节奖超罚不到位。
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还不够深入扎实,节水制度和常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公众参与互动不够、成效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