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xx 太极拳老六路三年之感悟习练杨式老六路太极拳的前两年,我在家门口跟一批老太婆学会了简化24 式、杨式48 式、42 式拳,32 剑、42 剑以及可以比划下来杨式传统85 式拳,当时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呢?心知对已经会的拳路没有一套可以拿得出手,可又不知如何再深入,处于习练太极拳的一段迷惘期。
苍天有眼,2011年5月得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开始了迄今三年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学习。
使我一步步懂得太极拳、认识太极拳。
我觉得能结识庄锡成这位太极拳“明师”,可谓三生有幸!更荣幸的是2014年10月2日被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传人庄锡成老师收为弟子,得列杨式太极拳门墙,进一步开拓了习练传统杨式太极拳的视野,庄锡成便成为我的授业师傅。
追随庄锡成习练李和生传杨式太极拳三年多,自觉与自己前两年的太极拳水平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最大的收获是“得窥大宝、得悟大道,虽未及登堂入室,但已进太极之门”。
正如同庄锡成之语“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太极拳”。
虽自身根基浅薄,悟性不敏,练功不苦,但得登太极大道以来,不敢说“三年一小成”,终是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今不揣浅陋,落于笔端,算是习练老六路三年的一个小结吧。
通过自己习练太极拳老六路三年的经历来说,若想真正修炼太极正道,非有明师指引带路不可,想通过“研究书本、看录像”学习太极拳,学到的只能是“肢体太极拳”,不可能学到中国传统太极拳的真谛。
那么,授拳者云云,谁是明师呢?明师的标准就是既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前辈的拳论,又能身体力行的做出来;而且确实是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引、化、拿、发于无形无像,既能言传,又能身教才可称为“明师”。
否则,可能只能称为“名师”、“名家”,并无“明师”之实。
而且,我觉得“明师”往往是可遇不可求。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指出了习练太极拳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我觉得追随明师习练太极拳,在着熟和懂劲这两个阶段是须臾不能离开老师的言传身教的。
这是因为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且每层功夫又有每层的感悟,不能凭自己想当然来练拳,不能按照录像学拳架,死读拳谱识拳理。
稍偏即谬,“真理再过一步就是谬误”。
必须在明师时时刻刻地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身练心悟,通过不断地交流沟通检验,虽不敢说最后达到多高的水平,肯定是在太极正道上步步前进提高!三年的传统太极拳学习,感悟体会颇多,若林林总总顾及的太多,显得繁杂,所以就习练太极拳的入门筑基阶段谈四点自己的感悟,谬误之处难免,请前辈及同道指正。
一、要以太极拳的思想重新认识“松”我们学练太极拳之初,甚至是在习拳之前,已经知道习练太极拳时身体要“放松”。
前辈的拳论中有很多谈及“放松”的地方,老师授拳也是不断的强调身体要放松、放松••…。
但是,习拳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我们与一些功夫比我们高的同门相比,“松”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松”往往只是不使劲,肌肉放松而已,这样的结果是别人稍用力就能把我们按住,不能动了,稍微的想抗住对方又变成了“顶”。
而功夫深些的同门,他们的“松”我们是按不进去的,但又觉不到顶。
而按在老师的身上呢?会觉得像一个空洞,要把自己吸进去一样,心里感到恐慌。
为什么都是放松,但却有不同的效果呢?我认为太极拳的“松”字是很有讲究的。
而且,不同的功夫层次有着不同的意境及修炼方法,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我们要以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松”,不能以我们几年形成的惯性思维来认识“松”。
非此难登太极正道。
我们可以见到有的人习练太极拳练了几年、十几年说起“松”来除了人云亦云,就是不知所云,也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即是练一辈子太极拳,也只是在太极拳的“门槛”外徘徊。
在太极拳“放松”方面的习练,我学习了前辈的拳论和一些名家的论述,感悟比较深刻的是:1、《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内劲核心的感悟》,通悟太极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三步功法。
2、李和生的《杨式老六路太极拳内功解秘》的太极松功。
3、魏树人的《杨式太极拳述真》讲到的松、散、通、空和内三合,外三合的内外相合。
4、祝大彤的《太极解密十三篇》和《太极拳内功解密》,其中谈到的全身各关节、各部位进行放松的心法及习练方法(“九松十要”),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5、解守德的《太极内功心法》,谈到了放松的层次及操练方法。
6、张义敬、张宏的《太极拳理传真》谈到了“学太极拳,要找到那垂直于地面的自然松沉之力,…•而不是平行于地面的横力”。
庄锡成老师讲放松”时,除了对各大关节的放松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以外,对于身体整体的感觉是“全身各关节、各部分、各块肌肉都要分量一致,无偏重、无滞涩”。
习练传统太极拳三年来,我对习练太极拳“放松”有一个重新认知,渐有所悟到有了一些体会的过程,总结成三句话:(一)习拳之初须松开习拳之初要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做到向外的“松开、松散”。
松乃蓬松也”。
我们日常状态下理解的松往往是“松懈、松软”。
所以,习练太极拳就要以太极拳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松”,不要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来认识、理解太极拳之“松”。
(二)登堂入室要松沉在“松开、松散”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松柔、松沉”,这是一个较漫长的阶段。
因为能较好的做到“松柔、松沉”,是我们在通过“慢、匀、轻”的盘架过程中,不断的克服、纠正自己身上的“偏、滞、散”等毛病,逐步达到“圆、整、活”而带来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的盘架子我们已经能做到了外形的基本准确,在此基础上心要更“静”,细微的体察自己身上的“僵、滞”之处,行动时有无扭曲之病。
按照“九松十要”的要求,进一步求的中正安舒。
一举动便要意在先,逐渐的我们会体察到自己身上的松沉力、弹簧力。
(三)一生练功求松空我现在只能意会到这是习练太极拳的方向,只是在老师的身上体会到了“松空、松无”的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离这个层次还很遥远,所以不敢妄谈。
只知在太极大道上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二、松肩坠肘的练法练出松肩坠肘的目的。
一是手臂练出沉来。
二是练出手臂的撑劲,三是练出手臂的气来。
就手臂而言,有三种地方产生力量。
一是肌肉,二是筋,三是关节肌(关节之间的肉体组织,有人说叫环形肌)。
太极拳要求松肩坠肘,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为的就是体现和增加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
我们一想到用力,就会想到肌肉,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人体用力的组织。
由于筋和关节肌,在平时用力的情况下,被肌肉力隐藏起来,使人体会不到,那么通过松肩坠肘,就要把被隐藏起来的筋和关节肌给扩大化,最终显现出来。
在练拳当中,只有不断地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才能显现筋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并且逐渐增大筋和关节肌的力量。
通过松,它们之间属于肌肉力慢慢的递减,而筋和关节肌的力慢慢的逐渐递增。
我的体会是,练出松肩坠肘,手臂就会觉得沉重,其实,这就是突显和关节肌的用力程度,而减少肌肉的用力程度。
这时就如同筋带动骨头在做动作,而肌肉就如同沙袋一样包裹在筋和骨头的外面,一旦练出筋和关节肌的力就能体会出这种沙袋的重量。
什么是撑劲呢?我的理解是,由于手臂放松练出沉来,手臂会下拉肩部,肩部放松会下拉脊椎,如同沉重的手臂通过肩挂在脊椎上。
由于腋下要求有空档,造成手臂尤其是肘部向外,那么沉重的向下的手臂,再加上肘部向外的力,二者的合力交汇混合,加上含胸拔背,形成向下向外的撑劲。
练出手臂的沉来,就会有肩关节开了的感觉,那么,肩关节开了就会感觉到是关节肌和筋在用力的引导手臂做动作。
肩关节放松在外形上的反映就是杨澄甫先生所首先提出,近代1925 年至上世纪末百年间被各太极拳家的著作纷纷奉为经典引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的“沉肩坠肘”。
通过实践探究可以知道: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之所以能够具有使得攻击者“终不得力”和“处处落空”的效果,除了手臂对于其动作不能有主动用力而始终象软鞭子似的外,还必须使得肩对于手臂的动作,仅仅是提供身躯力量传递至手臂的输送通路,是不给予主动力量的,或者说就力量的提供与支撑而言,肩就象是不存在似的。
“不存在似的”也就是“空”的。
因此,练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者之肩关节放松也可以称为“空肩”。
这就是说:如果肩关节放松没有“空肩”的效果,那就不是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
比如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没有“空肩”效果的,因此气功锻炼的肩关节放松与太极拳锻炼的肩关节放松是两回事。
太极拳的肩关节放松也就是“空肩”究竟是怎样的呢?我的体悟是:(1)要做到“空肩”,就必须做到所有手的动作都是“其根在脚”与“主宰于腰”的。
太极拳的“其根在脚”、“主宰于腰”,从力学角度说,是说所有手的动作其力量都主要是腰脊以反作用的形式传递提供给手的,腰脊的力量则是始于脚的;这样,手的力量运动方向与身躯的力量运动方向往往总是相反的,这样,手臂向各方向运动与身躯的关系、身躯之朝向运动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运动方向的一侧的关系,就象是被推着行驶的手推车之朝向行驶方向的一侧与背向行驶方向的一侧的关系似的,或者就象是飞行的火箭与火箭喷发力的关系似的。
(2)要做到“空肩”,很多动作之胯与手臂的体位运动方向应该是相反的,并且手臂与肩的运动是由胯(髋关节)之以被动为主的运动所带动的。
(3)太极拳的“空肩”与全身各种要领都有整体关联影响,比如身躯的中正自然竖直是“空肩”的重要条件,如果动作中顺肩而肩向动作方向倾斜领先,这一肩是不可能“空肩”的。
三、练拳盘架时刻不离“中”(一)习拳之初“中”是关键习练太极拳之初,我们都想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尽量把动作做“圆”,但往往越是心里想把动作做圆了,动作却越是做不圆,非顶即丢,非凸即凹,“软、塌、丢、瘪、扭、晃”之病处处可见。
前辈拳论对习练太极拳者要求“立身要中正安舒”,外示中正,内求安舒。
我的体会是:中正是我们把动作做“圆”的根本。
试用太极拳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正之“中” 字。
“中”字由一个“口”字和一竖组成,先从平面上来理解“中”字。
“口”字表示我们动作要做成的圆,可以把它想象成腰圈或是胯圈,其半径要比我们的腰、胯略宽,初始时以半径为60〜80厘米比较适宜,以后随着功力的增长半径还可加大。
“口”字中间无任何笔画,说明在意念上我们的身体要“中空”。
老师常说“我们的身体从上到下要像一个通道一样空”。
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周身一气,上下相随。
中间一竖,就是我们真正要做好太极之圆的“中轴”,是我们避免“软、塌、丢、瘪、扭、晃”之关要。
其关要之点是做圆之前先要有“轴”,有此“轴”,才有此弧此圆,无此便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规无矩,难成方圆。
中间一竖,上面是一向上的箭头,意味着我们要做到“虚领顶劲”,下面是向下的箭头,意味着我们尾闾向下松沉。
上领下沉之意可使“轴”竖直起来,勿使弯曲、松懈。
上箭头短,下箭头长说明我们上领三分下沉七分,老师谓之“上三下七”。
静态时(无极势),此轴与我们身体的中线(百会〜尾闾的垂线)重合。
动态时,此轴多为我们重心脚脚踝至百会的连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