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住区指标体系研究报告组长:黄雪瑞组员:牟爽陈慧珍严娟马帅目录1生态居住区概念及相关概念1.1生态住区1.2可持续住区1.3绿色住区1.4低碳住区2生态住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案例2.1生态住区评价体系的发展概况2.2美国LEED2.3英国BREEAM2.4日本CASBEE2.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6《绿色社区考核指标与评价标准》2.7《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8《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2.9实践案例2.9.1瑞典马尔默Bo01生态住宅示范区2.9.2杭州江南春城·白云深处绿色生态住宅区3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3.0自然生态环境3.1交通3.2居住指标3.3能源利用3.4废弃物管理3.5建造技术3.6住区综合管理能力3.7信息化参考文献任务分配1生态居住区概念及相关概念1.1生态住区生态住区是以生态学及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城市人类居住地。
是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理论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型技术为手段,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资源、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冲击,营造自然、和谐、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达到一种稳定、平衡、有序的状态,既能满足整个居住区内部系统的生态平衡,又能保证同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其特征归纳起来有发下几点:第一,尽可能节约资源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体现“5R”原则(Revalue Renew Reuse Reduce Recycle)即再评价、更新改造、再利用、减少消耗、重复利用;第二,保护生态系统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第三,对人的健康无害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绿色建材和低污染无毒的材料。
1.2可持续住区“可持续性发展”最初是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即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型发展的演进。
在联合国发展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是这样阐述的:“这是一种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
住区的可持续设计应当符合以下的原则:(1)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原则:居住区的建设和规划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尊重自然,避免人类活动对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是人类与自然共存共生;(2)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发展原则:居住区既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能创造最适宜的人居环境又要符合城市的长远发展,同时生态环境设计能适应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3)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提高现有的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倡4R原则,即减少使用(reduce)、回收利用(recover)、重复使用(reuse)、循环使用(recycle);开展节能减排节约资源,降低住区的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改变住区的能源供给结构,提高住区的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对城市的能源需求。
(4)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延续乡土化的地方文化传统,充分利用地方资源;(5)住区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应保证住区阳光充足、空气无污染、无噪声,进一步提高住区的生活舒适性,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使居住者有强烈的归属感;依据这个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于的住区的发展模式,“可持续住区”的涵义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住区居民适宜住房的保证;二是居民安全和健康的保障;三是人与城市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四是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五是住区的基础设施和住区能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1.3绿色住区绿色住区作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是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在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最和谐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多级传递、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和多学科现代科技成就,根据地域环境和资源(自然与人文)状况,强调优化整合住区的功能结构,在时间上具备动态适应性,经济上以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效益,技术上以绿色适宜性技术为支撑,在使用中能够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维持,同时具有满足全面生活需求、高效和谐、自养自净、无废无污、节能节地、文脉延续等特性,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的一种新型住区。
“绿色”作为一种能够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均有所体现。
比如人们常说的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城市、绿色建筑等。
绿色文明的发展方式摒弃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更加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
而绿色住区概念的提出同样借用了“绿色”的象征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讲,“绿色住区”与“生态住区”的涵义基本相同,只不过“绿色住区”的使用更加通俗,更加贴近大众而已。
1.4低碳住区是指在社区内除了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也希望透过生态绿化等行动,达到零碳排放量的目的。
低碳住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能源结构的循环,领先的小气候和可持续能源的社区。
传统意义上的绿色生态住区包涵了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一是选址与住区环境、二是能源消耗、三是室内空气质量、四是住区水环境、五是材料与资源。
而“低碳”住区将这五个部分用低碳这一根主线串联起来,通过对住区项目的最终碳排放效果进行评价,用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量化数据来反映住区技术的集成和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的最终效果。
与绿色生态住区通过各个单项技术的综合评估相比,单一数据的考量具有直观了然的优势。
在这里可以把“低碳”住区的内涵归纳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住区。
而“低碳”住区的外延可以用住建部提出的“四节一环保”来论释。
作为目前住宅小区建设评估的最高标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以及环境保护很好地反映了“低碳”住区的特点。
通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设计策略营建的住区毫无疑问也是符合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
式,而可持续发展是目标。
2生态住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践案例2.1生态住区评价体系的发展概况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就开始了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990年,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BRE)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体系,也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编写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问世,目前被美国48个州和国际上7个国家所采用。
由日本政府、企业、学者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与2002年推出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效率评价体系CASBE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System for Building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不仅可以用来指导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还可以用于确定建筑物的环境标签等级,为能源服务公司和建筑更新改造活动提供咨询,指导建筑行政管理等方面。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atural Resource Canada)发起并领导了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用以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
其参与的国家由最初的14个增加到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目的是编制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和认证系统,使得有用的建筑性能信息可以在各个国家质检交换,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和参照性。
此外,还有德国的生态建筑导则LNB、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工LE、瑞典的Eco_ Effect、法国的ESCALE、中国香港的HK_ BEAM以及中国台湾的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等等,都为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建设部科学技术司于2001年5月27日正式通过了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编制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2001年9月底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公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2年、2003年和2007年三次修改再版。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生态住宅和绿色建筑的深入研究,在2007年第三次修改中,将其更名为《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同时对原有的评估体系和具体评分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006年,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其他一些研究院共同编制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在此基础上,2007年由建设部促进中心、依柯尔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08年6月,建设部科技司委托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部分(规划设计部分)》。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条件都不相同,建设部也希望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本框架上,根据各地的情况,各地推出符合地方特色、更定量化及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性标准。
如浙江省2006年10推出了《绿色建筑标准》,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年7月编制的《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2008年3月的《广西绿色建筑标准审核稿》,等等。
2.2美国LEED美国的“能源与环境设计领袖(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冶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体系。
它是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nited State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USGBS)于1998 年正式推出,目的在于通过创造和实施广为认可的标准、工具和建筑物性能表现评估标准,从而鼓励并加快全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建造与开发技术的采用[10] 。
经过10 余年的发展,LEED 已经开发出适应于不同类型和生命阶段建筑的一系列评价工具。
目前对于LEED 的研究性文献很多,而LEED 由于其评价体系结构简单、完整、清晰,易于使用者从宏观把握等优点而被广泛认可和采用[1]。
2.3英国BREEAM英国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方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
它是由英国建筑研究所(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BRE)于1990 年开发的评价系统,体系的目标是减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体系涵盖了包括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