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有效对话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对话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

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

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

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

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

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

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

应该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

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

”因此,我们应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

在有效对话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

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

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二)有效对话的实施途径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

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

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

(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

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

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2)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对话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

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

②认真听,注意力集中。

③积极响应,认真思考。

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是:①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②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2.创设情境,引发对话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

(2)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

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

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以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3)创设活动情境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此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

这其实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3.抓住时机,积极维持对话(1)在学生生疑时,引发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排除疑点,豁然开朗,一旦帮助学生闯进了学习的难关,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2)当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对话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因为这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

虽然学生的感悟往往比较浅,但教师还是应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

(3)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点拨对话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相同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视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碰撞的基础,也是实现沟通、培养多元意识的契机。

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三)有效对话的模式要把对话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势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与整合,在加强听说读写,学习语言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基础上,使之达到优化与高效。

1.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用于文本——言语作品,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

它以学生自读为主。

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既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又要有“量”的保证,要让全体学生个个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结合原有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等)产生新的感知。

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激起学生的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动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言语表达,使言语充满个性化,以触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

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2.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

对这些话题,我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地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而是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要让学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领悟一般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语感心理图式,为言语形式的能力迁移做好铺垫。

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像,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3.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

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中间包括双重的言意转化,即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言语作品的“言”进行对话,进而在对言语还原的基础上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转化为读者自己的“意”,此为第一重转化;接着,学生把“意”转化为独特、规范、鲜活的“言”,此为第二重转化。

同时,学生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

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后产生的个性感悟,就是“双重转化”“自我建构”的结果。

对这“五彩缤纷”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并通过美读对个性感悟加以内化、加深。

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价值取向时,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通过言语产生再感悟,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总之,只要是价值取向内的个性感悟,教师都要尊重、鼓励、欣赏。

这样,学生在多向对话中通过言语作品享受鲜活的言语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感受言语习得、精神发育、情感净化和语感的积淀、广化、美化和敏化,并从中达成师生共识体谅,形成一种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理性宽容的人文情怀、生命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