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成分是肌原纤维,有明暗相
间的横纹,故又称横纹肌。
骨骼肌的收缩受人的意识所
支配,为随意肌。
是人体运动的主要肌肉。
2、心肌:肌细胞呈短柱状,有很多分支互相连成网状。心 肌的收缩缓慢而持久,不易疲劳。具有自动收缩的能力,但不
受人的意识所控制,为不随意肌。
3、平滑肌:肌细胞呈长梭形,主要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血管
受控部分
+机能活动
-
负 反 馈 信 息(活动减弱)
作用: ①负反馈:保持稳定。
②正反馈:不断加强。
正常机体中有大量的负反馈机制(血压调节,
体温调节等),正反馈机制很少(排尿反射、分
娩等)。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图
谢谢大家
阈强度是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又称为阈值(是一个抽象的标准)。 我们把各种客观存在的刺激和这个标准去相比: 正好等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强度大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强度小于阈强度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 组织的兴奋性高低与阈强度之间呈反比关系。 神经、肌肉和腺体称为可兴奋组织,因为兴奋性 特别高,受刺激后可产生特殊反应。
K+
N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
Na+
(2)动作电位(AP):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上爆发一次快速、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 ①上升支(去极化时相) 零电位 + Na 内流。 能够使钠通道完全开放的膜 去 复 极 极 电位临界数值,称为阈电位。 化 化 ②下降支(复极化时相) 阈电位 K+外流。 ③钠-钾泵运转 RP 将膜内、外Na+、 K+的浓度恢 复到原来静息状态的水平。 有效刺激
反射弧: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中 枢
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 先天性;个体性;反射弧固定;数量有限 条件反射:
后天性;种族性;反射弧无限;建立在非
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二)体液调节
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慢、大、长)。 调节过程: 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靶组织→生理效应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称为激素。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受神经的调节。 这种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合调节方式,称为神 经-体液调节。
(三)肌组织 A.由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 织,并含有血管和神经. B. 特殊概念: 肌细胞→肌纤维; 肌细胞膜→肌膜; 肌细胞质 →肌浆 C. 分类: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模式图
三种肌组织结构模式图
1、骨骼肌:肌细胞呈细
长的圆柱形,细胞内的主要
(三)自身调节 调节特点:自身调节的幅度、范围较小,灵敏度低。 它是机体调节的辅助方式。
二、人体功能的调节与反馈
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 部分的活动。 控制方式 1、正反馈控制系统 2、负反馈控制系统 控制部分 受控部分
+
控制部分
+机能活动
正 反 馈 信 息(活动加强)
2、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①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接 受刺激并传给中枢;②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将冲动传 给效应器;③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连接感觉和运动神 经元。 根据神经元末稍释放的神经递质分类: (1) 胆碱能神经元 (2) 肾上腺能神经元 (3)肽能神经元
3、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长突起外包神经胶质 细胞构成。 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和无髓神经
1冠状面(额状面) 2矢状面 3水平面(横断面)
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特征是: 新陈代谢、兴奋性。 四、新陈代谢 生命物质或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 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的自我更新过程。 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生命体征:
呼吸 (R) 脉搏 (P) 血压 (BP) 体温 (T)
5、突触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 的一种特殊的细胞连接结构,起着信息传递的作用。 ① 电突触:(缝隙连接) 电流可迅速通过缝隙连 接而传递信息。
② 化学性突触:以化学物 质(神经递质)作为细 胞间信息传递的媒介。
6、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 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的作用。
三、器官与系统 在人体,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结合起来,构 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如脑、心、肺、肝、
腺可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单层扁平上皮模式图
单层扁平上皮光镜图 (表面观;肠系膜铺片,镀银染色)
单层扁平上皮(血管内皮)
单层立方上皮
肾小管 HE染色
单层柱状上皮
小肠
(二)结缔组织
组成:由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和散在其中的少量细胞构成. 特点:
1. 体内分布广泛,形态结构多样,种类繁多。
胃、肾等。一系列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的
器官组合起来,共同完成某一方面生理功能,构成
系统。人体可分为九大系统,即运动系统、神经系
统、感觉器、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第四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概念: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人体的各项功 能进行的调节过程。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各种 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精确、作用局限而 短暂(快、小、短)。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均可 均可
均 可
2、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受体是指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一类
特殊分子,它能选择性地与激素等化
学物质结合而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RP):细胞在安静(未受到任何刺 激)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称为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是: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 学平衡电位。
2. 细胞少,间质多。 3. 有血管分布。
疏松结缔组织:连接、防御、营养和修复等
固有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等功能
脂肪组织:储存脂肪、支持、缓冲、保温 网状组织:为血细胞发生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结缔组织 软骨组织:与软骨膜共同构成软骨 骨 组 织:构成骨,具支持、保护和运动等作用 血 液:运输、维持稳态、防御与保护等功能
动作电位可以沿细胞膜向前传导。 沿着神经纤维(神经细胞膜)向前传导的动作电位,称为神 经冲动。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点是:双向性和不衰减性。 (3)几个常用的术语: ①极化: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稳定的内负外正 的状态。 ②去极化:膜内电位的数值向减小的方向变化。 ③反极化: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反转,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 外负。 ④复极化:去极化后膜电位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过程。 ⑤超极化:膜内电位的数值向增大的方向变化。
六、适应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体按外部情况来调整内部关系的生理特性。 七、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称为内环境,也即细 胞外液。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内环境的稳态。 如内环境的稳态受到破坏,就会引起疾病,严重 时会危及生命。因此,内环境的稳态是维持机体的 正常功能,保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纤维(传导速度慢)。
特点:神经纤维常集合成束,在中枢内称为传导
束,在周围部称为神经。
功能:传导兴奋(冲动,也即AP)。
4、神经末梢
定义 : 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在全身各组织器官内形成 的结构,称为神经末稍。
按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末稍:感觉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与所在组织形 成的结构,也叫感受器。可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 转化为冲动传向中枢。 运动神经末稍:是运动神经纤维终末分布到肌组织和腺 体的结构,也叫效应器。可支配肌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
(1)临床死亡:呼吸、心跳停止。(可逆) (2)生物学死亡: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停止。(不 可逆)
五、兴奋性
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机体、组织、细胞等
电、温度、压力、 化学刺激
可感受的内、外环境变化 刺激
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 外部活动的改变 反应 兴奋 抑制
衡量组织或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强度。
八、生殖
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 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体后代的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也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二节
一、细胞
细胞
人体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组织 器官 系统 人体
细胞是人体最小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膜:以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 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线粒体:细胞功供能站 核糖体:参与蛋白质合成 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与运输 溶酶体:清除异物 中心体:参与细胞的分裂 3、细胞核: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壁内。收缩缓慢而持久,有较大的伸展性。也属于不随意肌。
(四)神经组织
人类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 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神经组织是构成神经系统的 主要成分,主要由神经细胞(神 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神经元的形态各异,但都 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①胞体:是神经元的营 养和代谢的中心,能合成神经递质等;②突起:分为 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功能是接受并传导刺激; 轴突只有一根,其功能是将冲动(AP)从胞体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