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总:中国史阶段特征梳理

汇总:中国史阶段特征梳理

1 高二历史素材 中国史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阶段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分封制、宗法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 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距今一万年左右,处于刀耕火种阶段。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图画文字)。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 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局面之“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基本线索】 2

1、 政治方面: (1)政权总体稳定,但有不安定因素。本阶段先后经历了秦朝、西汉、东汉三个时期(公元前期221年至公元220年),政治上实现了“大一统”,政权稳定。 (2)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构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此外还制定经济措施、文化措施等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西汉建立后,在沿用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又着手采取措施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2、经济方面:秦朝统一后,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产。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实行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的经济恢复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到汉武帝时,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3、文化方面:思想上秦朝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由于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得到加强,科技文化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当时世界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突破了东亚的文化圈,远及欧洲和非洲。 第三阶段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三国:公元220——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6——公元316年;东晋:公元317——公元420年;南朝公元420——公元420年;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基本线索】 1、 政治方面: (1)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国(魏、蜀、吴)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最终由北周统一了北方,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2)政治制度: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分的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强大,他们在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皇帝需要依靠士族巩固政权。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3)政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地主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上改革鲜卑旧俗。孝文帝的改革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的进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2、经济方面: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吴、东晋、南朝各政权统治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北方在孝文帝改革后,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这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文化方面:由于各族人民大融合,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这一时期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出现了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科学家祖冲之、贾思勰,书法家王羲之,画家顾恺之,田园诗人陶渊明以及民歌等。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来自佛教、道教的挑战。 3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雕刻艺术也显示了辉煌的成就。 第四阶段 隋唐(581——618——907年) 【总体概况】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时期。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农耕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商业发展仍受时空限制。隋唐时期,科举制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阶段特征】 (一)政治方面 1.国家统一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开创和完善了科举选官制度;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二)经济方面 1.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方面,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2.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 3.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三)思想文化方面 1.佛、儒、道三家思想均有所发展,儒家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领域。 2.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浦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 第五阶段 宋元(960年——1368年) 【总体概况】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商业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兴盛,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阶段特征】 (一)政治方面 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三冗”现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但收效甚微。 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 (二)经济方面 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 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4

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三)思想文化方面 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是我国古代最优秀。 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第六阶段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总体概况】 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理学仍占主流地位;科技文化处于专制社会末期的总结阶段,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色彩。专制制度走向腐朽,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阶段特征】 (一)政治方面 1.明初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强化皇权;明成祖设内阁,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加强管辖。 2.清初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时设南书房,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将决策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二)经济方面 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 2.明代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缓慢发展。 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许多工商业市镇;以徽商与晋商为代表的区域商人群体形成。 4.明清政府继续实行专卖制度,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外贸易逐渐萎缩。 (三)思想方面 1.儒家思想从理学发展到心学,封建理学占思想主流地位。 2.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否定君主专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四)科技文化 1.传统科技处于总结阶段,出现了《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巨著。 2.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小说,四大名著等作品适应市民生活需要。 3.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戏剧繁荣,“国粹”京剧出现并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简述: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止(1840-194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们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