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鲁迅、文学研究会影响下的乡土小说一、概述:第一个十年兴起的乡土小说,主于鲁迅影响下形成,于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其主要作家多来自文学研究会及与之倾向相近的语丝、未名社的成员。
代表作家如彭家煌、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等。
此派作家以问题小说为借鉴而克服其短处,更多地从生活经验出发,以现代意识和真切生活感受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其等所熟悉的题材,显示出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而于此流派兴起之时,受到周作人、茅盾、鲁迅等大家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提倡乡土文学,认为乡土文学是新文学于本国扎根之重要创作,且乡土文学所呈现的地方色彩较好地克服了小说概念化的弊端,甚至以其本民族特色而促使中国现代文学获得立足全世界文学的地位。
然而对乡土小说形成起释放作用及产生深远影响者,当为鲁迅。
鲁迅可谓是乡土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吶喊》、《彷徨》中即显示出乡土文学的特点,简言之,一是显示出生活的生动性;如《故乡》中描写的杨二嫂,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乡村市镇小市民的形象。
二是内容的深刻性;正如鲁迅虽描写乡土人事却更近一步表现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如《离婚》中的爱姑面对七大人的行举,于此上乡土小说作家多未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揭示,然而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对传统宗法制乡村弊端陋习的批判,具有颇强现实意义。
三是高超的细节刻画;如闰土索要的烛台,吕纬甫所说的飞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苍蝇等,这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器物及细节意象,使得小说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
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二)、为现代文学提供多样的风俗题材;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注重描绘风习人情,涉及到各类风俗题材。
作家描写风俗,一是为了揭示残忍的宗法思想,如蹇先艾的《水葬》便写出贵州边远地区抓住小偷便要绑上石头将之沉入江海的野蛮风俗,于中表现出作家对封建冷酷习俗的鞭挞。
二是为了反映具民族、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及生活方式。
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写道的“冥婚”,这类习俗虽落后愚昧,但称不上残忍可怕,反增其特色。
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流派开拓了风俗这一新的审美领域,对于促进新文学自觉描绘风俗、加强对文学民族风格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三)、促进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乡土小说作家注重客观地描绘各地农村的现实生活,尤注重对其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王鲁彦多描写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对当地地方风物及浙东风俗环境进行真实的观照;又如彭家煌擅于描写湖南闭塞农村士绅和乡民的生活;台静农多以故乡安徽的人事为题材。
(四)、逐渐加深的现实主义倾向;乡土小说流派于促进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一定贡献,一则由关心个人感伤情绪向关注社会民众;二则由书写浪漫理想转向探索社会现实;三则由简括式叙述方式转向加强对场景、人物细节的描写;四则由以展示情绪、情节为重心转向以刻画人物为重心;如王鲁彦的《柚子》以当时长沙地方军阀行刑杀人为题材,表达出对军阀视人命如草莽的愤怒,亦揭示出围观者的麻木自私,于暴露社会黑暗中充满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或是蹇先艾的《水葬》,揭示出闭塞农村的农民灵魂的堕落,以期引起疗治国民精神痛苦的意义。
整体上呈现出向客观写实乃至讽刺的发展趋向,加强了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
总体而言,乡土小说自2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其创作潮流,为其时期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描写知识青年狭小天地的题材,进而扩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使作家更多关注社会、民众、加深新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为此后乡土文学发展开辟道路。
此后,无论是三十年代中长篇的乡土题材创作,或是四十年代具有地区特色的流派的发展,均以二十年的乡土小说作为基础而进一步提升。
三、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鲁迅可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真正以普通劳动人民为创作人物的小说家。
他从反对封建思想革命的角度,第一次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及现代意识,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麻木、愚昧而又艰辛的生存状态作现实主义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遭受的精神奴役和创伤,表现了中国思想革命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透露出睿智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浓重深沉的忧患意识。
如《故乡》中活泼可爱的小闰土,由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竟使正植中年的他变得“像一个木偶人”。
然而最为震撼人心的不是闰土的贫苦,而是他一声“老爷”所显示出的心灵的麻木及人与人之间的“可悲的厚障壁”。
又如《祝福》里那个唯求作稳奴隶的祥林嫂,却连最卑微的愿望也无法实现,最终带着灵魂有无的疑问及巨大的精神恐怖走向封建伦理早为其挖好的坟墓。
鲁迅对于笔下的农民形象的情感态度是双重的,一方面“哀其不幸”,以一种特别的敏感力去感受农民的痛苦,真诚同情农民的贫苦生活;另一方面“怒其不争”,以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和现代意识剖析农民深沉的心理结构中的劣根性。
正如鲁迅写阿Q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积淀而成的奴性灵魂的代表,他的奴性人格具有两重性,“是羊,也是凶兽”。
而其“精神胜利法”是其奴性的鲜明表现,他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善于忘却,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在幻觉的世界中变现实的真实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
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看,阿Q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侧面,显示出人难以摆脱生存困境的悲剧。
(二)20世纪30年代,茅盾、叶紫、王统照等作家响应左翼文学的号召,积极反映现实的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创作出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
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反映当时农村“丰收成灾”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示了农民的苦难。
如王统照的《山雨》写富裕农民奚大有一家的不幸,又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紫的《丰收》等。
30年代的小说,作者多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从不同层面反映濒临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真实地表现农民觉醒成长的不同程度。
如叶紫笔下的洞庭湖畔的农村,农民开始觉醒自觉反抗,显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深刻历史性。
(三)40年代赵树理在解放区崭露头角,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是继鲁迅后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的叶紫、茅盾、沙汀等人,大多以人道主义的阶级观点去发现农民,其笔下的农民主被视为值得同情与怜悯的对象。
赵树理继承并推进此文学传统,采用与农民平视的角度,深入农民生活,展示劳动者在逐步打破枷锁的过程中所焕发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
赵树理深切明白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在于政治上受到迫害,经济上受到剥削,更有精神上受到奴役。
故而他在观察及描写农民时多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
但因赵树理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彻底翻身的新道路,故而赵树理的创作主要表现中国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所实现的精神翻身,表现为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及人的地位和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并于此过程中显示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由于时代的进步,解放区的农民获得了初步的民主翻身,故而赵树理小说中不仅批判老一代农民的消极面,更着力塑造占据主导地位的光明面和新生的农民形象。
如《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是建立在一种对新的民主社会的理想渴望之上,是带有更多社会变革色彩的爱情,因而他们为爱情的斗争被赋予政治的内涵。
【附注】:乡土文学发展脉络切入点—于不同历史文化阶段中注重文学发展的不同侧面及所承担的文化意义;20年代:属“人生派”写实小说潮流的一部分;笔下乡村生活及人物多带“国民性弱点”,多表压迫、不平或批判愚昧落后,及挖掘民族精神创伤;30年代:主力为京派,多教授学者,有对宗法农村的美化与理想化。
用“梦”和“真”构成文学图景,与现实相比照,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40年代:新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背景;着重摹写新农村、新农民,更质朴而明朗;专题二京派一、概述:京派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于三十年代持续活跃于北平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文学流派,于周作人、沈从文影响下,与海派、左联成三足鼎立之势。
主要阵地如《骆驼草》(废名、冯至)、《大公报·文艺副刊》(沈从文)、《水星》(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文学杂志》(朱光潜);于散文和诗歌方面代表为周作人、俞平伯、田园三诗人;理论方面代表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小说方面代表为废名、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萧乾;二、发展脉络;(一)废名;废名可视为京派小说最早的一位作家,早年多尝试以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描写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农村生活,表现出静美环境与淳朴古风。
如《竹林的故事》,以环境与人物构成对应关系,以竹林的葱绿形成象征境界,为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作衬托,表现出其借鉴古典诗歌的含蓄留白特点而转化为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的创新。
此后随着审美意识的变化,作品中的田园牧歌意味渐浓,着力刻画农村之幽静,与显示平和人性之美。
以《桃园》为代表,作品语言简洁奇僻,意趣古奥悠远,风味平淡朴讷。
(二)沈从文;沈从文收到废名小说的影响,借鉴其手法而加以健全,促使京派创作得以丰富发展。
沈从文可谓是京派最杰出的小说家。
早期创作受郁达夫影响而多写知识分子的苦闷或是都市人的无聊款空虚,然失却力度而避免乏味。
至1929年前后创作出《龙朱》等一系列小说,开始自觉运用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既扩大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广度,又增进了小说开掘生活的深度。
一方面深化写实性作品,另一方面也尝试废名的“抒情诗的笔调”,且运用民间文学笔法创作具有传奇性的故事。
总体而言此时期作品表现含蓄而意蕴深沉,将原有的湘西题材创作推向新的境界。
沈从文对京派的贡献可简归为如下三点:(1)以新奇而相对宽广的题材拓宽京派创作;相较于废名影响下的青年创作题材过于狭窄之弊,沈之创作则显得“宽而且优”。
其笔下的湘西世界,既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社会,也是正接受外来冲击而引发古老传统被急剧损侵行将崩溃的社会。
于其创作中,既可见对生命原始强力的赞美,如《龙朱》,也可见对淳朴民性的展现,如《边城》,以及对封建宗法制度下人民悲剧命运的描写,如《长河》。
甚至是塑造出空虚无聊的都市世界以烘托出湘西世界,总体而言沈从文创作中蕴含的现实内容更为丰厚。
(2)拓宽京派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境界;废名出开创以简练文笔表现和平宁静之美的艺术手法,然失之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