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本. 第一章 绪论 第1节 太阳能及光伏发电 1、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球的能量为1.7*1014kWh,若到达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按5%计算,则每年发电量可达7.4*1013kWh,相当于目前全世界能耗的40倍。 2、太阳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有光热利用、光化学转换、光伏发电三种形式。 3、Wp(峰瓦)为太阳能装置容量计算单位,是装设太阳能电池模板于标准状况下(电池温度25℃,大气质量为AM1.5时的光谱分布,光谱辐照度1000W/m2)下最大发电量的总和。 第2节 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1、光伏发电基本原理 光伏发电的基本原理是“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效应”),是指光照使不均匀半导体或半导体与金属结合的不同部位间产生电位差的现象。“光伏效应”首先是由光子转化为电子、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其次,是电压及电流回路形成的过程。 光伏发电利用太阳能电池(一种类似于晶体二极管的半导体器材)的光生伏特效应直接把太阳的辐射能转变为电能。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征和二极管类似,可以用简单的PN结来说明。当具有能量的光子射入半导体时,光与构成半导体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电子和空穴(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的电荷),如半导体中存在PN结,则电子向N型半导体扩散,空穴向P型半导体扩散,并分别聚集于两个电极部 WORD版本.
分。若太阳能电池两端接负载,负载有电流通过。单片太阳能电池是一个薄片状的半导体PN结,标准光照条件下,额定输出电压为0.5V左右,为了获得较高的输出电压和较大的输出功率,需将多片太阳能电池采用串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使用。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随光照强度不同呈现随机性特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安装方式下,同一块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功率也不相同。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首要部件是太阳能电池。
2、光伏发电系统类型 两种常用的分类方式: 1)运行模式 按照光伏运行模式划分,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为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1)独立光伏发电系统 也叫离网光伏发电系统,是未与公共网相连接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控制器、蓄电池组成,若为交流负载供电,还需要配置交流逆变器。包括边远地区的村庄供电系统、太 WORD版本.
阳能用户电源系统、通信信号电源、太阳能路灯等各种带有蓄电池的可以独立运行的光伏发电系统。
(2)并网光伏发电系统 是指发出的直流电能经转换后直接接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带蓄电池和不带蓄电池两种。带蓄电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具有可调度性,可以根据需要并入或退出电网,同时兼具备用电源功能。 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按容量和接入方式不同可分为大型集中式并网光伏电站和小型分布式并网光伏两种,大型集中式并网光伏电站的主要特点是,将所发电能逆变升压后直接输送到电网,由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小型分布式并网光伏的主要特点是,靠近用户侧接入,所发电能可就地消纳。同时,分布式光伏还具有投资小、建设快、政策支持力度大等特点。 WORD版本.
2)接入特点 (1)污染小,环保效益突出。 (2)覆盖面积大,能量密度低。1MW光伏电站占地约需1万m2。 (3)间歇性。 (4)随机性,地域依赖性强。 (5)成本高。水电装机成本为7-10元/W,火电装机成本为3.5-4.5元/W,而光伏发电装机成本为9-15元/W。这也是制约光伏发电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光伏发电接入不同可分为集中式光伏发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其各自特点如下: (1) 集中式光伏发电特点及优缺点 名称 特点 优点 缺点 集中式 所发电能被直接输送到大电网,由大1、选址灵活,光伏出力稳定,削峰作用明显。 1、依赖长距离输电线路送电入网, WORD版本.
电网统一调配向用户供电,与大电网之间的电力交换是单向的 2、运行方式灵活,相对分布式光伏可以更方便进行无功和电压控制,易实现电网频率调节。 3、建设周期短,环境适应能力强,不需要水源、燃煤运输等原料保障,运行成本低,便于集中管理,受到空间的限制小,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扩容 易出现输电线路损耗、电压跌落、无功补偿等问题 2、大容量的集中式光伏接入需要有低电压穿越(LVRT)等新的功能
(2) 分布式光伏发电特点及优缺点 名称 特点 优点 缺点 分布式 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1、分布式光伏发电不受地域限制,在偏远山区、岛屿等地1、分布式光伏接入将向电网输送 WORD版本.
电系统,遵循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 可以局部缓解用电紧状况。 2、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配电网,要求尽可能就近消纳所发电能,能减小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电能,引起配电网潮流复杂化 2、分布式光伏接入影响单向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3、分布式光伏给传统配电网运维检修带来困难
第二章 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 第1节 并网逆变系统 1、 光伏逆变器 光伏逆变器是一种由半导体器件组成的电力调整装置,主要用于把光伏发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一般由升压回路和逆变桥式回路 WORD版本.
构成。 逆变器一般包括三部分:逆变部分、控制部分和保护部分。逆变部分的功能是采用功率开关器件实现DC/AC逆变;控制部分的功能是控制整个逆变器工作;保护部分的功能是在逆变器部发生故障时起安全保护作用。 (1) 集中逆变器 多组串联的光伏组件并联后接在逆变器的直流输入侧,再通过逆变器变换为交流电并入单相或三相电网。由于只有一个逆变器,系统设计成本低,但光伏组件的输出不平衡使系统损耗较多,且单逆变器结构使系统可靠性下降。目前主要应用于大规模的光伏电站。 (2) 组串逆变器 光伏组件被连接成为几个相互平行的组串,每个组串都单独连接一台逆变器,故称为“组串逆变器”。该类逆变器主要应用于大中型 WORD版本.
光伏电站、较大型用户屋顶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和城市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 (3) 组件逆变器(AC光伏模块) 每个组件连接一台逆变器,交流侧并入低压电网,并对各个组件实现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增加了逆变器对组件的匹配性。主要应用于小型光伏发电。 逆变器不仅具有交直流变换功能,还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太阳能电池性能和系统故障保护功能,主要包括最大功率跟踪控制、防孤岛保护和低电压穿越等。 2、 最大功率跟踪 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的目的是实现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输出。该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寻优过程,通过对当前光伏电池输出电压U与电流I的检测,得到当前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然后怀前一时刻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相比,取两者中较大的值;在下一周期,再检测U、I进行比较,取较大的值,如此循环,便可实现MPPT控制。 WORD版本.
MPPT控制算法有多种实现方式,常用的有恒电压跟踪法、扰动观察法、增量电导法及模糊控制算法。 (1)恒电压跟踪法 工作原理:室外温度一定时,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的分布几乎存在于一垂直线两侧,即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对应某个恒定电压,只需找到Umax并控制光伏电池使之输出恒定在Umax即可。实际上这是把MPPT控制简化成稳压控制。 优点:控制简单易实现、可靠性高,能提高光伏电池20%的效率。 缺点:忽略了环境温度对光伏电池输出电压的影响。 恒电压跟踪法不适合温度变化较大的场所。 (2)扰动观察法 简称PO法,原理是先给一个扰动输出电压信号(UPV+ΔU),然后测量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变化并与扰动前的功率相比 WORD版本.
较,如果大于之前的功率值,表明扰动方向正确,可继续向同(+ΔU)方向扰动;如果小于之前的功率值,则往反(-ΔU)方向扰动。 优点:结构简单,测量参数少,通过不断扰动达到最大功率输出。 缺点:初始值UPV和跟踪步长ΔU值的选取,对跟踪精度和速度有很大影响,而且在光伏达到最大功率点处扰动仍会继续,使其有可能在最大功率点附近振荡,导致功率损失,降低光伏电池的效率。 (3)增量电导法 简称IC法。与扰动观察法的区别是避免了盲目性。 (4)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模糊控制 3、 孤岛效应与防孤岛保护 当光伏发电系统正常工作时,逆变器将发出的电能输送到电网。在电网因故障断电时,如果系统不能及时地检测到电网状态而继续向电网输送电能,则此时光伏系统构成一个独立供电系统,此现象称为孤岛效应。 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大电网发电系统停止运行导致整个电网停电,但是光伏并网系统仍开关连接在大电网上,继续向电网供电并超出一时间段(如2S) (2)大电网或配电网某处线路断开或开关跳闸,造成光伏并网 WORD版本.
系统与所连接负载(可能包括配电网上的部分负载)形成独立供电系统,并可能进入稳定运行状态。 (3)光伏并网系统开关自主或意外断开,但并网发电系统与本地负载仍孤岛运行。 孤岛效应会对整个电网设备和用户设备造成影响,甚至损坏设备,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孤岛效应发生时,无法对逆变器输出的电压、频率进行调节,一旦出现过压、欠压或过频、欠频时,易损坏用户设备。 (2)如果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同时接有负载,且负载容量大于光伏系统容量时,一旦孤岛效应发生,就会产生光伏电源过载现象。 (3)对电网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孤岛效应发生时,若二次合闸会导致再次跳闸,损害光伏发电设备和逆变器。 因此,为防止孤岛效应带来的危害,逆变器必须具有在规定时间脱离电网,以避免孤岛效应出现的防孤岛保护能力。此外,并网逆变器具有的其他基本保护功能有:输入电压、欠压保护,输入过流保护,短路保护,过热保护,防雷击保护,输出过压保护,输出过流保护,过频、欠频保护等。 4、 低电压穿越 低电压穿越,即当电网故障或扰动引起逆变器并网点的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的电压跌落围和时间间隔,光伏发电系统能够不间断并网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