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说课稿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课高一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过渡: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分析四个主要部分: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

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人类生产活动,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过渡: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过渡: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如下: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教学重点:
(1)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分布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确定的依据是:这两个内容是学生要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地质灾害的关键,是掌握防灾减灾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应重视的热点内容,所以反它们确定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地防御地质灾害
确定的依据: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寻找、探索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并服务于社会是一个急于解决的问题,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

过渡: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掌握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谈谈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和依据
(1)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直观演示法: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及防御等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资料图片或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的知识印象加深。

(2)列表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

本节课有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如地质灾害中的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通过利用列表比较法进行教学。

可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记忆。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参与为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学法指导
(一)学生的状态分析: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内容了解较少,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学法指导为:
1、教给学生列表进行知识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2、让学生学会利用地质防御的知识解决现实社会地理问题。

3、让学生学会查找资料、自主学习。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在教师的要求、指导下,着重观看相关录像,分小组到阅览室、图书馆、电脑室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

2、课内活动:学生阅读课文、观察课件演示、小组讨论、代表总结、课堂练习等。

四、教学过程分析:
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应以了解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提问上节所学,引出陆地环境变化,有时表现非常剧烈,破坏了环境,形成灾害,然后采用多媒体放映让学生观看08年四川汶川地震录像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录像,然后提出课题:通过我们认识到这些灾害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认识这些灾害并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设计,有得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

(一)主要的地质灾害(15分钟)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所以要求学生务必弄懂。

教学中对出现的四种地质灾害分详讲和略讲两种方法,地震详讲,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略讲,因为它们的成因危害有些相通之处,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综合。

在授课中主要采用自制教具和多媒体演示法进行教学。

1.对地震的形成用自制教具一根小木棒或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地震其实就是岩石受正反两方面力的挤压作用,超过一定的承受程度而发生断裂产生震动,或由板块和板块相互碰撞而产生的震动。

演示:木棒断裂的震动很小,但人感到手麻,如果岩石发生断裂震动,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就产生了地震。

2.震源、震源深度、震中和震中距、震级,由多媒体进行演示,然后解释震级是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一般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大危害越大,一般3级以下的人无感觉称为微震;5级以上会造成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如汶川8级地震和玉树7.1级地震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危害,破坏性极强。

3.地震带的分布:利用多媒体演示外加不同色彩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如唐山、邢台、苍山、台湾等)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如汶川、玉树的地震)两大地震带之前经常有地震发生。

随后利用多媒体演示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冰岛火山喷发和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图像,略讲火山、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分布地区。

在这一内容里,演示法的使用使繁杂的内容条理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衰亡和理解,突破了重点
(二)地质灾害的关联性(8分钟)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加深对地质灾祸关键性内容。

四种地质灾害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阅读分析的基础上,用列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使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使学生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12分钟)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为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讨论教学法。

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地震发生时,防灾减灾的纪实片,教育学生如何做到震时防卫,以便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然后,通过讨论法让学生观看火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避防图像,让学生带着责任主动阅读课本知识并组织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的防御意识。

通过演示和分组讨论,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同时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不同的观点,培训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巩固与练习(3分钟)
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3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

屏幕出现课堂作业,学生做后同位之间进行交流。

4、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2分钟)
用多媒体课件小结所讲的主要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结构,增加学生印象,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完成新课教学。

另: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

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概念、规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图。

五、说课综述
以上是对《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

结束语: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或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