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是如何搞垮苏联的?①
鲍利斯·叶利钦,1931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农民之家。
1950年考入乌拉尔基洛夫工业学院建筑系学习。
毕业后先后当过工长、工段主任、总工程师、总经理,1968年改做党务工作,1975年升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书记,1976年再升为州委第一书记。
1981年在苏共二十六大,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中央总书记。
4月间,叶利钦在地方上调到党中央任建设部部长。
仅隔3个月,他就擢升为中央书记,仍然是主管建筑业。
到年底12月,戈氏又改派他出任首都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
1986年2月,他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激烈批评官僚主义和特权,博得热烈掌声,结果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叶氏在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期间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颇获市民好评。
他还发表《批评无禁区,公开无限制》一文,鼓动新闻界要敢于刊出反特权、反官僚的言论。
苏共中央书记利加乔夫等人对他大为不满。
利加乔夫认为叶氏反特权是一种政治投机,目的是为自己捞取声誉和名望,结果会使党的威信大受损害。
在1987年10月举行的中央全会上,叶利钦公开指名道姓批评利加乔夫,还指责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得力,速度太慢,缺乏集体领导等。
叶利钦的这些过激言行传开后博得群众好评,然而却得罪了最高领导人。
这使得他不但三次失去了在中央全会上补为政治局委员的机遇(1987年1月、6月和10月),反而丢了乌纱帽。
1987年11月他被解除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1988年2月又被免去政治局候补委员,转而担任苏联国家建设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这使他感到莫大的委屈。
1988年6月苏共举行第十九次代表会议时,他认为这是为自己争取平反的好机会。
没有料到他在会上为自己申辩和对党的工作的批评意见,遭到利加乔夫等很多人严厉的抨击。
会后,叶利钦深切感受到,他要想在党内爬到权力的高峰已经没有指望。
从这时起,他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逐步转向自由主义,而且越走越远。
从1989年至1991年,三年之中他分三步攀登上俄罗斯总统的宝座。
第一步,争取在最高苏维埃中立足并且安营扎寨。
戈尔巴乔夫在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上公开转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后,决定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②要建立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从中再产生最高苏维埃作为常设机构;要扩大民主,修改现行的苏联选举制度,允
①摘自高放:《苏联社会矛盾和叶利钦搞垮苏联的步骤----苏联解体10周年的回顾与沉思》,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12期。
选入时略有改动。
②十月革命前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是要把在苏维埃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拉下马,由布尔什维克党取而代之;戈氏重新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名为实现党政分开,改变党的领导方式,实则放弃党对苏维埃的领导;叶利钦利用这个口号,要求彻底确立苏维埃的全权,进而夺取苏维埃的领导权,把苏共变为在野党。
许不受限制地由选民提出候选人,广泛和自由地讨论候选人,按照平等竞争原则,进行差额选举。
这给予了叶利钦一次空前难得的机会。
他从1988年12月起就处心积虑地投入了苏联人民代表的竞选。
在1989年3月26日的选举中,他击败了苏共莫斯科市委支持的一些候选人,以89.44%的绝大多数票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
5月他递补为最高苏维埃代表,并且出任民族院建设和建筑艺术委员会主席,7月进而在最高苏维埃中组织“跨地区代表团”,意欲在最高苏维埃中拉帮结派同苏共中央分庭抗礼。
第二步,1990年1月,叶利钦建立了苏共“民主纲领派”,极力反对以党代政的极权主义权力体制,主张把苏共改造为“议会党”。
戈尔巴乔夫虽然谴责叶利钦的派别夺权活动,但却接受他们的某些纲领。
2月间苏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向苏共二十八大提出的纲领草案竟同意修改宪法第六条。
为了加强对最高苏维埃的控制,戈氏竟决定苏联实行总统制,并于3月间当选为苏联首任总统。
5月间,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又当选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叶利钦7月在苏共二十八大上宣布退党,要利用反对派组织向苏共夺权。
他还利用苏联的民族矛盾,以各加盟共和国争主权为名,反对联盟中央和苏联总统发号施令,极力要把苏联改造为松散的邦联。
第三步,通过竞选当上俄罗斯首任民选总统。
1991年4月间“民主俄罗斯运动”推荐叶利钦为总统候选人,5月间俄共支持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为总统候选人。
参加竞选者还有四个人,即自由民主党主席弗·日里诺夫斯基,克麦罗沃州苏维埃主席阿·图列耶夫,伏尔加—乌拉尔军区司令、上将阿·马卡绍夫和苏联安全会议成员瓦·巴卡京。
戈尔巴乔夫由于已经是全苏联总统,所以没有参与竞选俄罗斯总统。
这六个人中有四人是俄共党政军官员,四人得票相加,占总票数的30.82%,而叶利钦一人得票占总票数的57.35%,可见俄罗斯大多数人民确实已经抛弃了俄共。
俄罗斯占苏联版图四分之三,其经济实力和人口均占苏联一半。
叶利钦当选俄总统,这表明苏共已经失去了半壁江山。
叶氏当选后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尚未宣誓就任就急忙再次访问美国,向布什总统信誓旦旦地保证俄国将沿着美国人的足迹向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制度前进,声称俄罗斯已经扔掉了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决走向民主和自由,决不走回头路。
他于7月10日就任总统后,即连续采取三项措施,迫使苏共自行解散。
首先,20日他签署第一号总统令,实现国家机关非党化,禁止俄共在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中拥有基层组织并进行政党活动。
于是,俄共也陷于分裂。
其次,在联盟中央权威岌岌可危的情况下,8月19日苏共中央保守派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接管国家全部权利。
8·19事变只经历两天即被粉碎,这是叶利钦对苏共保守派的一次重大打击。
最后,8·19事变后,8月23日叶氏进而发布一系列停止俄共活动和限制苏共活动的决定。
戈尔巴乔夫眼看苏共大势已去,他为保住自己的苏共总统地位,竟于8月24日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
至此尚有近1500万党员完全丧失了执政地位。
叶利钦搞垮了苏共之后,紧接着又采取三个措施进而搞垮了苏联。
首先,他下令从9月15日起将苏联财政部、国家银行和外经银行三个机构转归俄罗斯的机关管辖,同时还接管俄联邦领土上的苏联海关。
即是说,他抢先接管了苏联的财政权力。
其次,叶利钦利用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与各族人民的矛盾,刮起了瓦解苏联的旋风。
8·19事件后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已13个宣布独立,只剩下俄罗斯与哈萨克,眼看苏联即将全部瓦解。
叶利钦趁机胁迫戈尔巴乔夫把苏联变为邦联,戈氏又作了让步。
最后,正当戈氏积极着手拟定一个以联邦为基础的信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时,叶利钦又背着戈氏,与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和新当选的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举行三方密谈,要组建类似欧共体那样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告“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已不复存在”。
戈氏得知后即恼火又沮丧。
这时叶、戈双方都在各自争取军队支持,形势相当紧张。
部分将领曾向戈氏表示要用武力来保卫苏联,竞被戈氏拒绝了,他又一次退让了,说要通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来解决问题。
可是叶利钦却抢先一步,他暗中联络了11个加盟共和国首脑于12月21日在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开会,经过协商一致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独联体,苏联停止存在。
这样,苏联最高苏维埃只好于12月25日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接受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次日宣告苏联解体。
可见叶利钦当选俄总统后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久最终搞垮了执政74年之久的苏共和存在69之久的苏联。
【思考讨论】
1、谁应该为苏联剧变负责?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为什么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政党下台、
政权易帜?
3、中国长期以来学习苏联模式,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没有发生政权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