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听民声访民情情况报告篇一:云南四群教育民情日记随笔云南四群教育民情日记随笔编者按:自“四群”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云南省会泽县各级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走进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以民情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现选编部分民情日记,供交流和学习。
4月13日星期五晴今天,我到距乡政府9公里的“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鲁纳箐村下大村子走访调研。
先后到了王顺发、马吉能等7户农户家,每到一户,我都与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把他们反映的问题和存在困难一一记录下来。
通过实地走访,我对做好新形势的群众工作有了更多想法。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海乡部分边远地区群众贫穷落后的面貌仍然存在:有的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00元,人均有粮不足200公斤;有的地方水、电、路至今未通,群众出行难、用电难、吃水难、住房难问题依然突出。
联系对象王顺发老人吃水要徒步6公里去背;马吉能一家4口人挤在不足15平方米的低矮石板房内,连续5年没有养过一头猪??群众贫困的生活令人同情,也更应引起我们这些干部的重视。
回到乡政府后,我协调相关部门划拨资金4.5万元,解决王顺发等群众的用水难问题;协调资金2.5万元,帮助马吉能家新建住房,预计5月底可搬新家。
(大海乡包祥英)4月23日星期一晴朝阳村的旱情时刻牵动着我的心,今天,我再次来到这里查看灾情,商讨解决办法。
71岁的年老党员王开文,5个儿女均外出打工,老俩口种着烤烟5亩、玉米2亩,老伴长期患有疾病,不能做重体力活,全家的生产全落在他一人身上。
老王一见到我,就反映天不下雨,烤烟栽不下去。
1篇二:“听民声、观察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活动调研报告倾听民声,传达民意——我的大走访调研报告大走访活动的开展不仅向我们传达了深入基层、执政为民的理念,更让我们在实践走访中真正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这样拉近了党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群众利益无小事。
”这句话不应该流于形式,它需要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践诺。
此次大走访的经历更加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也有太多的群众需要我们关怀。
自镇党委开展“访民情、汇民智、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大走访活动以来我积极按照上级要求投入到大走访的队伍中,对鲍桥村的一些群众进行了走访,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现将相关体会汇报如下:一、大走访活动的基本情况虽然我来到基层已经一年多了但是仍然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的一些情况了解掌握的还不够,所以我特别重视这次大走访活动,想从中真实地了解农村现状,增加自己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让自己更好的融入到农村中去。
现阶段的大走访我共走访了五个村民组共21户,包括贫困户3家,五保低保户4户,退职村干部3户,老党员4户,一般家庭7户。
每到一户我都及时在记录本上记录下谈话内容和村民反映的基本情况。
在我走访的过程中每到一户我都认真向群众介绍我镇党委开展大走访活动情况,向他们分发《致全县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积极向群众宣传我党的的方针政策,11月份恰逢我镇“三险”坐收,由于今年是我县推广农村养老保险的第一年,很多群众对此政策一无所知,存在很多疑虑,在我走访过程中经常有村民向我询问养老保险的问题,这些我都一一向他们解答。
开展大走访活动以来我认真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一、走访中发现的问题随着中央政策对农村的不断倾斜,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农村的各项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我村“两委”班子努力下,鲍桥村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改善、生产生活发展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通过大走访也了解到存在一些问题。
(一)鲍桥村弱势群体令人堪忧。
根据从马营长那里了解到的信息,鲍桥村共有五保老人28人、低保46人、残疾人将近50人。
这些数量仅仅是民政部门统计的符合条件的家庭,还有些群众家庭经济困难但是因为救助名额有限没能受到上级救助。
在我们村低保户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走访的洪庄村民组谈圣仓一家。
他家一共四口人就有三个人都是盲人,属于国家一级残疾。
家中只有他一人劳动力,妻子无法正常劳动,大女儿辍学在家,小女儿还在上学,两个孩子都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学习,还需要谈队长的照料,谈队长平时既要干活维持生计又要照顾妻儿,生活异常艰辛。
谈队长一家是鲍桥村弱势群体的一个索引。
通过走访也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虽然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仍然有一些人他们却仅在生存的水平线上挣扎,他们贫困、凄苦。
当我亲眼见到并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现状时我的心被震撼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党员年龄偏大,党员干部后备队伍培养发展不足。
鲍桥村60岁以上党员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再加上大部分年轻党员基本上是流动党员长期在外务工,所以每逢村里召开党员大会能到场参加的几乎全是60岁以上老人。
由于这些党员本身年迈身体行动不便所以对于开会有时候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
(三)村里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鲍桥村仅有郭庄村民组的通组公路硬化完成,其他村民组通组公路均亟待硬化。
其次是生活用电问题,随着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家用电器的增多,原有的农村电网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需求。
虽然今年年初我村刚在大兴圩新增了一台160千伏的变压器,也进行了相关电网改造,但是这仅仅解决了部分群众的用电问题。
还有一部分群众反映农业生产用水不方便问题,希望兴修水利工程从而方便农民生产用水。
二、相关措施通过这次大走访活动,了解到部分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为更好服务百姓,让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群众满意,我认为今后基层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首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除了积极向民政部门为贫困村民争取救助外,经常性开展党内温暖工程,对特困群众进行救助。
其次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内形成党员牵头群众互帮互助,“一帮一”帮扶行动。
虽然村里定期在七一、春节期间采取慰问、走访等形式对困难群众进行帮助,但是杯水车薪,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实施救助计划。
如除了帮扶外村里的零工可以优先雇佣村里困难群体,为他们牵头联系用人单位企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救助,他们才能真正的脱离贫困。
(二)加强党员后备队伍建设。
多留心鼓励村里年轻人入党。
村两委对各自包片的村民组的村民组可以说非常熟悉,平常多留心,一旦发现不错的符合入党条件的青年应当积极推荐其入党。
经常走访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
此次书记大走访当我们走访到刘庄刘队长家时,在交流谈话中他就向我们积极推荐了他们村民组一个年青优秀的青年入党,村里采纳了刘队长的建议,已经计划将该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由此可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多倾听他们的推荐,有利于村里党员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三)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奖补工程项目更好的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鲍桥村村两委始终把民生工程的建设作为村级工作的重点来抓,因为民生工程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仅是近年一年村里就完成了村址路和郭庄村民组道路硬化工程,兴修关家塘、刘大塘两口当家塘,新建圩拐进水涵,落实聚贤园生活污水排放工程,完成桑树村民组的电网改造。
可以说这些民生工程的落实正是解决农民切身利益,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当然,这些民生工程只是方便和满足了部分群众的要求,还有一部分群众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要让民生工程的成果真正惠及更多的人需要时间和过程,只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听民声访民情情况报告)持续的进行民生工程的建设,就一定能让民生工程的光泽惠及越来越多的人!三、通过这次大走访,结合以上的问题,我将尽力做到:(一)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由于自己基层工作时间短,农村的工作又复杂多变,我应该要向镇、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
特别是加强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篇三:荆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荆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活动的情况汇报根据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以下简称“大走访活动”),我委认真响应,积极部署筹划,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力推进“大走访活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充分认识开展大走访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过程中,专题强调“大走访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市直人口计生系统的每个干部党员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感。
使他们认识到,开展大走访活动是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是完善学习实践活动整改措施、提高整改实效的重要措施。
具体到人口计生工作上也使大家认识到,大走访活动是进一步查找和解决影响我市人口计生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全市人口计生系统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准确把握开展大走访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推动各项工作健康进行市人口计生委大走访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