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
王二厢联合小学刘少峰教育也是数学教学任务之一,始终贯穿整个小学教育之中的。
在教材当中没有单独的内容进行教学,都是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进行教育的。
(课件主题图)在这一幅主题图中出现了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小气象站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意识,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貌,出现垃圾筒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境可以用来培养合作的意识。
老师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总之,这部分内容看起来简单但非常重要,对以后进行正式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老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不仅要知道学生是否能进行口头的数数,而且还要了解每个学生能否正确的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但是准备课就是准备课,虽然在这里教材给出了1—10个数,如果学生不能全部的认识它们,也不能很好的数数时老师也不能拔高要求,因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正式教学这些内容的。
第二单元比一比:(课件比一比)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单元的具体编排。
首先来看比多少,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和具体呈现,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掌握一一对应的比多少的方法。
首先教材设臵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6—7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的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小朋友对这个故事已经非常熟悉了,教材就接着这个故事设计了生动的情节,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学习当中来。
教材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搬砖的比较,小猪与所扛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也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如何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来比多少。
这部分教材还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比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个葫萝卜四只矮凳,教材还给出了一个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比较,让学生感知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教科书第8页安排了两个“做一做”,第一题是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的进行比较,第2题也是通过实际操作来比较物体的多少,左边两个学生是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而右边两个学生可能是直接看出来的,也可能是通过数数数出来的。
教材这样呈现是提示老师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老师不必强求一定要用哪种方法来比较,只要是正确的比较就可以了。
练习当中教材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是属于比多少的变式练习,公鸡和鸭子首尾对齐,但只数不同。
学生不能直观地通过一样
长来比较数量,要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用虚线连起来;或者通过“数”的方法,直接数出各种动物的数量来比较,都是可以的。
第2部分内容,比长短、比高矮。
长. 短”和“高. 矮”都是关于物体长度的比较,“长. 短”是横向的长度比较,“高. 矮”是纵向的长度比较。
在实际教学中比长短和比高矮可放在一节课内。
(1)比长短。
进行长短. 高矮的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接比较或者间接比较的方法。
直接比较时把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从而获得比较的结果;而需要借助格子。
虚线或其他工具等中介物的帮助来获得比较结果的,就是间接比较。
比长短的例题给出的都是直接比较的方法,没有介绍间接比的方法,但在练习中就渗透了间接比的思想。
如第12页的第5题,是借助格子进行比较长短的。
同时这一题渗透了用相同单位比较的思想,为教学长度单位做准备。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表述,如:红铅笔比绿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
教科书第12页第6题:这是比长短的一道变式练习题。
教材呈现了一条弯曲的蛇和一条伸直的鳄鱼,并头尾对齐。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鳄鱼是伸直的,蛇是弯曲的,如果蛇伸直身体一定比鳄鱼长,是常识的渗透。
老师还可以用绳子进行演示一遍,学生会更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