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
四、理想的美育,应该是“艺术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
五、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立体美育,应该树立大美育观,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美育模式,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示范美育”,紧紧依靠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精神美育”,应该注重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八、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创造美育”,应该注重在美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创造的冲动与欲望,享受创造的快乐。
一、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让学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0世纪是人类征服自然成就最辉煌的世纪。
我们的科学技术成就几乎是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
但是,20世纪也是人类破坏自然“成果”最“辉煌”的世纪一一河流与空气的污染、森林的毁天、酸雨的肆虐、臭氧层的破坏……也在这个世纪登峰造极。
这一切,毫无疑问与我们缺乏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和审美情趣有关。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家王微曾谈到自然美对于精神超脱和心灵解放的意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非常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美的观念的源头,美存在于自然中,自然美高于人工美。
他还认为,人生来就与自然有者息息相通的密切关系,对大自然怀有深沉的热爱,人是最善于感受大自然之美的鉴赏家。
确实如此。
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本山山水水都具有美的含义,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它们可以让人们忘掉生活的烦恼,唤起对生命和爱的渴望。
理想的美育必须走出书本的“小天地”,融入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它的温馨,感受它的灵气。
自然美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愉悦乃至生命的滋润。
那秀丽、清雅、柔和的景色,如水的月光,碧绿的菜田,消滑的溪流,鹅黄色的柳丝,让人感到安静、舒适;那汹涌的大海,奔腾的长江,陡峭的山崖等壮丽、粗犷雄伟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
人们不禁会赞赏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但现在我们的学生离大自然何其远矣!当我们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所谓“美育”时,学生早已不懂什么叫“两个黄鹏鸣翠柳”,不懂什么叫“炊烟四五家”,不懂什么叫“惊涛拍岸”,也不懂什么叫“春风亲吻草地的和煦”和“秋雨敲打树叶的凄婉”………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深有感触地写道:“大自然中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推动无生界以入于有机界,从有机界以至于最高的生命理性、情绪、感觉。
这个活カ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更饱含深情地说:“我竭力要做到的是,让孩子们在没有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儿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一大自然这本书。
…到田野、到公园去吧,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聪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
我千百次地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酒动,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
几童思想的本性就要求有诗的创作。
美与活的思想犹如阳光与花朵一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诗的创作始于目睹美。
大自然的美能锐化知觉,激发创造性思维。
我强烈地呼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全身心地去阅读大自然、没有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亲近,没有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和谐、不可能有真正理想的美育!目前,在自然美育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
一是担心学生走近自然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而“封杀”所有的各种亲近自然的行为,有些地方甚至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学校不得组织此类活动。
二是总希望每一次野外话动都有“教育意义”---“了解家乡的巨大変化”呀,“感受祖国山美丽”呀,“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呀,等等。
此外,这样的郊游要求对于学生还往往承担着写作文的“重任”。
如此一来,对自然美的感受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其实,不用那么多“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自然的接近、对自然美本身的感受就是教育。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命美育”,应该引导和教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著名诗人顾城有一句广为传诵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句话曾经为复且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大专辦论赛夺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曾经给很多失去生活信心的年轻人以勇气和力量。
但是,这个歌唱生命的人,最后却沦为摧残生命的凶手-一用斧头砍死了自己的妻子,又自在新西兰激流岛的一棵树上。
一个创造出美丽诗句的人,却丧失了美丽的生命,其本质还是缺乏真正的生命意识。
用生命美育这门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姚全兴的话来说,它“使人们对生命意识和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之力和生命之美的关注,对生命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认识,达到更高更新的层次”。
通过生命美育,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本身就是美的,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
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我们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区,但因为都是“人”,我们便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是的,就每个具体的人而言,其生命在浩瀚的宇宙中不但是短暂的而且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每一个生命所铸造的个性是绝对独一无二的,而且每一个人的生命也是绝对不可替代的一一每一个人的生命由此而显出其神圣。
正是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而且色彩斑斓。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
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
我们还应该从生命美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个人如果对生命没有起码的热爱和珍情,那他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的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或者在严酷的升学竞争中训练明天孩子的“生存能力”,即使有所谓“理想教育”,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以及“读书就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之类的“切身利益”诱导,还有各种暴力凶杀电影、电视、卡通漫画的耳濡目染…于是,在儿童精神的天空中没有了追逐鸟儿的云彩,在少年心灵的原野上没有了随风起舞的花朵;于是,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对生命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以及对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于是,小学生向同学的心脏捅出了尖刀;于是,中学生向母亲的头颅举起了榔头!持刀杀人的孩子当然是极少数,但小小年纪便“看透了世界”,“看破了红尘”,因而变得冷酷起来,这样的孩子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本来应该是享受生命的年龄,却表现出了对生命的令人震惊的麻木乃至蔑视!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拼命”,你还指望他能珍惜什么或者对自己对亲人对自己周围的人有什么起码的责任感呢?对生命的热爱,不仪仅是对人自己生命的热爱,还包括对地球上所有生灵的明护与疼爱。
我常常看到天真无邪的孩童欣赏昆虫之间的厮杀,欣赏蚯蚓被踩成两截之后的挣扎,欣赏受伤后的无助的颤抖……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在学校表现如何品学兼优,我认为其人格构成都是有缺陷的,因为离开了对生命本身的热爱,很难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美的心灵。
台湾一个收养流浪犬的网站在首页上写着这样一些文字:“长期以重摔、活埋、电击等残酷捕杀方式处理流浪犬问题,为群众提供了极恶劣的示范:对弱势生命可以任意欺凌、伤害:凡是看不顺眼的对象一--杀;对我们生活构成干扰的对象一一杀:我们认为没有价值的对象一一杀!倘若受此观念引导,人们对于有血、有肉的生命遭遇伤害而哀嚎、惨叫,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因此,真正欣赏生命美的人是不会虐待动物的,他甚至能超越一般意义上的以人为中心的“环保”观念,而把一切生命都视为美的对象。
生命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特别是要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挫折,他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他都能享受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乐趣。
这应该是我们的生命美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三、理想的美育,应该是“生活美育”,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与生活的主人贝多芬的交响乐至今还在震撼着人类的灵魂,而创造出如此壮丽旋律的贝多芬首先是一个感悟并享受生活之美的人。
他说“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须知说这话时,贝多芬的两耳已经失聪。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对生活美的留恋,贝多芬很难创造出《命运》《英雄》等不朽乐章。
生活如此之美,但不热爱生活的人是很难被生活之美所感动、所激动的。
法国文学家加缪的小说《局外人》,描写了一个叫莫尔索的公司小职员,他在生活中对一切都是冷漠的、麻木不仁的,甚至在恋爱时,在死亡时,也都是如此。
这种感官的迟钝症和心理的“不感症”,使人的生活变得异常地贫乏、单调和枯燥,也使人越来越远离他人、远离社会、远离自然、远离整个世界。
我们的教育要防止培养出今天的“莫尔索”!我所理解的“生活美育”,就是将学生审美的目光引向生活本身,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进而热爱生活并产生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的欲望。
但是,我们现在的美育恰恰忽略了生活美育。
现在不少学生小小年纪便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什么都“没劲”,一遇挫折便唉声叹气:“没意思,活着真累!”在他们的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他们便已经在精神上萎缩了。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当然可以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进行“挫折教育”等等;但我们还可以从“生活美育”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生活的乐与苦、成功与失败、高歌猛进与低吟徘徊、轻舟已过万重山与东风无力百花残…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一个善于领略生活之美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哪怕是在逆境之中。
面对同样的境遇,对生活的不同感受便使不同的人达到了不同的境界。
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生活的美就在生活本身而不在生活以外。
这就是生活的美!还要告诉我们的孩子,生活的美不等于生活的完美,生活的阴影、曲折与困境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生活应有的色彩,而且,我们每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动也在创造着生活的美。
如此引导孩子在生活的不经意处感受到美的震撼,进而产生奋进的勇气,这就是“生活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