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2一、填空题1.一般来说,某地点的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减小。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及设计工作寿命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双指标划分为4类。
4.震害调查表明,凡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接近时,会导致建筑物发生类似共振的现象,震害有加重的趋势。
5.为了减少判别场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饱和沙土液化的判别可分为两步进行,即初判法和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根据房屋的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分别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构造措施要求。
8.为了保证结构具有较大延性,我国规范通过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强锚固的原则进行设计计算。
9、震源在地表的投影位置称为震中,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11、丙类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结构类型查表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15.地震反应谱的定义为:在给定的地震作用期间,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最大速度反应、最大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17、柱的轴压比n定义为:n=N/f c A c(柱组合后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
18、建筑平面形状复杂将加重建筑物震害的原因为:扭转效应、应力集中。
19、多层砌体房屋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的水平刚度(楼盖类型)和各墙体的侧移刚度及负荷面积。
二、选择题1.地震烈度主要根据下列哪些指标来评定( C )。
A.地震震源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B.地震时地面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C.地震时大多数房屋的震害程度、人的感觉以及其他现象D.地震时震级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该地区的土质条件和地形地貌3.描述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 D )。
A. 加速度峰值B.地震动所包含的主要周期C. 地震持续时间D. 地震烈度7.大量震害表明,多层房屋顶部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等,它们的震害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
在地震工程中,把这种效应称为( B )。
A.扭转效应B.鞭端效应C.共振D.主体结构破坏9.在利用反弯点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时,当梁的线刚度k b和柱的线刚度k c之比大于( B )时,节点转交θ假定等于零。
.3 C13.地震系数k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A )/A.地震基本烈度B.场地卓越周期C.场地土类别D.结构基本周期15.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 e有何变化( A )↓,F e↑↑,F e↑↑,F e↓↓,F e↓16.抗震设防区框架结构布置时,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A )A.柱宽的1/4 B.柱宽的1/8 C.梁宽的1/4 D.梁宽的1/817. 土质条件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很大,土质越松软,加速度谱曲线表现为(A )A.谱曲线峰值右移B.谱曲线峰值左移C.谱曲线峰值增大D.谱曲线峰值降低19、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D )】A.最顶层B.中间楼层C. 第二层D. 底层21.场地特征周期T g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C )A.地震烈度B.建筑物等级C.场地覆盖层厚度D.场地大小22.关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构造柱的作用,下列哪句话是错误的( D )A.可增强房屋整体性,避免开裂墙体倒塌B.可提高砌体抗变形能力C.可提高砌体的抗剪强度D.可抵抗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造成的破坏~24、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的大小除了与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B )A.场地平面尺寸B.场地特征周期C.荷载分项系数D.抗震等级25震级大的远震与震级小的近震对某地区产生相同的宏观烈度,则对该地区产生的地震影响是( B )A.震级大的远震对刚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B.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C.震级小的近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大D.震级大的远震对柔性结构产生的震害小29.考虑内力塑性重分布,可对框架结构的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B )A.梁端塑性调幅应对水平地震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B.梁端塑性调幅应对竖向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C.梁端塑性调幅应对内力组合后的负弯矩进行D.梁端塑性调幅应只对竖向恒荷载作用产生的负弯矩进行30.钢筋混凝土丙类建筑房屋的抗震等级应根据那些因素查表确定( B )A.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层数B.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C.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层数D.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型和房屋高度32.《抗震规范》给出的设计反应谱中,当结构自振周期在~Tg之间时,谱曲线为(A)A.水平直线 B.斜直线 C.抛物线 D.指数曲线33.表征地震动特性的要素有三个,下列哪项不属于地震动三要素(D )(A. 加速度峰值B.频谱特性C. 地震持时D. 地震烈度34.框架结构考虑填充墙刚度时,T1与水平弹性地震作用F ek有何变化(A )↓,F ek↑↑,F ek↑↑,F ek↓↓,F ek↓35.楼层屈服强度系数 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薄弱层的位置为( D )A.最顶层B.中间楼层C. 第二层D. 底层36.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 ek的大小除了与质量,地震烈度,结构自振周期有关外,还与下列何种因素有关( B )A.场地平面尺寸B.场地特征周期C.荷载分项系数D.抗震等级三、简答题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答: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须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受损坏,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按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的地震动参数进行弹性状态下的地震效应计算,经效应组合后,采用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验算,并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按第三水准罕遇地震作用进行薄弱层或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满足第三水准防倒塌的要求,常称为变形验算。
2.建筑场地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答:选址时宜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当无法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地措施。
,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4. 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条件。
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底部剪力法适用于计算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5.在利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时,为什么要对梁端弯矩进行调幅~答: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的梁端负弯矩较大,导致梁端的配筋量较大;同时柱的纵向钢筋以及另一个方向的梁端钢筋也通过节点,因此节点的施工较困难。
即使钢筋能排下,也会因钢筋过于密集使浇筑混凝土困难,不容易保证施工质量。
考虑到钢筋混凝土框架属于超静定结构,具有塑性内力充分布的性质,因此可以通过在重力荷载作用下,梁端弯矩乘以调整系数β的办法,适当降低梁端弯矩的幅值。
8、什么是地震反应谱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它们有何关系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最大加速度反应与其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叫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以S a(T)表示。
设计反应谱:考虑了不同结构阻尼、各类场地等因素对地震反应谱的影响,而专门研究可供结构抗震设计的反应谱,常以a(T),两者的关系为a(T)= S a(T)/g9、什么是时程分析时程分析怎么选用地震波选用地震加速度记录曲线,直接输入到设计的结构,然后对结构的运动平衡方程进行数值积分,求得结构在整个时程范围内的地震反应。
应选择与计算结构场地相一致、地震烈度相一致的地震动记录或人工波,至少2条实际强震记录和一条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10、在多层砌体结构中设置圈梁的作用是什么设置圈梁作用:加强纵横墙的连接,增加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与构造柱一起有效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有效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地基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作用。
11、抗震设计为什么要尽量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如何满足这些原则“强柱弱梁”可有效的防止柱铰破坏机制的出现,保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不会整体倒塌;“强剪弱弯”可有效防止脆性破坏的发生,使结构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强节点弱构件”,节点是梁与柱构成整体结构的基础,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使节点的刚度和强度大于构件的刚度和强度。
[13、简述底部剪力法的适用范围,计算中如何鞭稍效应。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适用范围: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
为考虑鞭稍效应,抗震规范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不应往下传递,但与该突出部分相连的构件应予以计入。
15、多层砌体房屋中,为什么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楼梯间横墙间距较小,水平方向刚度相对较大,承担的地震作用亦较大,而楼梯间墙体的横向支承少,受到地震作用时墙体最易破坏2)房屋端部和转角处,由于刚度较大以及在地震时的扭转作用,地震反应明显增大,受力复杂,应力比较集中;另外房屋端部和转角处所受房屋的整体约束作用相对较弱,楼梯间布置于此,约束更差,抗震能力降低,墙体的破坏更为严重17、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饱和砂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完全消失,土体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
影响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土的组成,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埋深,地下水位的深度,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18为什么要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间距(1)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横墙抗震能力减弱,横墙间距应能满足抗震承载力的要求。
)2)横墙间距过大,会使纵墙侧向支撑减少,房屋整体性降低(3)横墙间距过大,会使楼盖水平刚度不足而发生过大的平面内变形,从而不能有效地将水平地震作用均匀传递给各抗侧力构件,这将使纵墙先发生出平面的过大弯曲变形而导致破坏,即横墙间距应能保证楼盖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所需的刚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