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所谓群体性事件就是指群众性矛盾纠纷事件,它的参加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社会复杂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群体性纠纷不断涌现。
深入研究分析新时期下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寻找妥善处理的办法,已成为当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新时期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城市群体性事件和农村群体性事件,城市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在职工利益受到侵害,企业改制时,职工利益得不到维护、社会保障得不到落实和居民对自己在市政建设中拆迁安置补偿不满而造成的群体性矛盾。
农村群体性事件主要表现在由于乱收费使农民负但过重,乡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实损害群众利益,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费用没有如期兑付或没有全部兑付到户而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山林、土地权属不清等原因引发的矛盾。
其主要特点是:一是聚众性。
群体性事件一般是触动相当部分人员的利益而引发,如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山林土地纠纷都涉及相当多的人员,一旦他们的利益受损,即使部分人不愿上访闹事,但在其他人的煽动下也随大流,参与上访闹事,因此这些事件都表现人多势众的“聚众性”。
二是多元性。
群体性事件涉及面比较广,常引发多种利益的矛盾纠合在一起。
一般来说都有人操纵,有的是泄私愤,有的是图报复,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少数人鼓动跟着起哄,有的甚至是在群众中集资形成上访“专业户”,还有的是集资请“代言人”,使这些纠纷形成多元化。
三是突发性。
一些纠纷起初是涉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在处理过程中极易触动一个地段利益,特别是在信息网络不够健全的地区由于信息不灵,群众纠纷起来后,思想准备不足,感到突然性。
四是反复性。
群体性纠纷错综复杂,要经过调查,经过研究才能慎重处理。
而群众往往等不得,要求当即表态,当即解决问题,以“到市里、省里甚至中央上访”为由进行要挟,重复上访。
聚众闹事的方法事实上确实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与落实,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部分群众“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
而一些问题久拖不决,甚至造成长期积压,也是造成群体性事件反复发生,为同一事件反复上访、闹事的重要原因。
如近年来二次入伍退伍士兵因对退伍后的待遇不满,曾多次到玉林市、自治区上访。
五是针对性和对抗性。
当前,群体性事件往往把矛头直接指向党委和政府,以达到向党委政府施加压力,按照自己的心理预期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群体性事件与一般的个别信访案件不同,参与者情绪激动,带有激烈的对抗性质,稍有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更加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二、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造成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既有表面原因,也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只有认真探究新时期群性事件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根据本人在基层工作实践经验,新时期群性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不依法行政,是引发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就个案而言,也许行政执法部门并未存在执法过错,但仍然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其根源在于:长期以来,行政执法部门部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滋生的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的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衙门”作风、“四难”现象。
这类不依法行政的种种行为,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侵害了群众的利益。
行政执法案件越集中的区域,伤害越深,矛盾越多。
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越扩越大,矛盾越积越深,一旦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或有把柄被抓住,就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加上群众情绪激动,从而导致矛盾在短时间内激化进而酿成群体性事件。
此外,一些领导干部在压力下有大干快上,追求政绩的愿望,为了所谓的政绩,违背科学发展观,脱离实际,不顾民意,硬性推行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项目”;一部分干部蜕化变质,贪污腐化,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公正形象,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2、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导致行政执法成为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的爆发点。
一方面国家逐步推进法制化进程,社会各个领域的法规建设日益完善,行政执法力度加大,触及少数人个人利益、眼前利益的事情增多,行政执法部门处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前沿。
特别是一些地方社会风气、党风的败坏,腐败现象的恶化,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问题的屡禁不止,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等等,又加剧了干群矛盾。
由此,行政执法部门时常处在社会矛盾交织的风口,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行政执法人员就成了各种矛盾渲泄的对象。
执法过程稍有不慎,即便是毫无过错,也容易爆发群体性事件。
3、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滞后于国家法制化建设进程,增大了爆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
目前,对农村群众的法制宣传还存在较大的盲点,特别是部门行政法规的宣传力度、广度、深度,远远不如刑法、民法等一些普及性法规的宣传。
不少农村群众认为,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你政府就拿我没办法。
而这些部门法规往往又与群众的日常生活、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若群众不能理解你的执法行为,必然产生对立情绪,而导致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4、少数人居心不良,蛊惑人心, 混淆视听。
群体性事件一般以拆迁补偿安置、劳力安置为核心,直接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只要有人出头煽动蛊惑,群众就会起来。
幕后操纵者也是形形色色,有的对干部有意见,有的报私仇;有的想出头,证明自己的能力;还有的想从中牟利。
而真正群众不懂法或知之甚少的群众被迫参加随大流。
有些地方出现了部分人员为达到泄私愤、报复他人和社会等目的而煸动闹事,甚至出现了敌对分子利用人民内部矛盾插手制造事端的现象。
5、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由单一趋于多元。
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生机和活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人政治观念经济化、宗旨观念利己化、纪律观念自由化,对党和政府不信任。
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往往采取一些极端手段。
还有一些人,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只要权利不愿尽义务,采取闹事的方式来实现过分要求。
三、正确处理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针对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特点,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加以防范和处置。
1、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
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有多种途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发展经济,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减少群体性事件的治标之本;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是减少群体性纠纷的重要途径;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治本之策。
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我区也采取了一些正确有效的方法:如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等等。
但从工作的实践看,在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中法制宣传教育手段发挥着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角度看,法制宣传教育手段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对立情绪,而且有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减少出现反复的后遗症。
二是从预防群体性事件的角度看,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具体化,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党政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和人民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利能力,是一种治本方法。
三是从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成因看,大多源于一些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个别工作人员处理问题不当或不能依法办事,许多群众法律知识不强,一旦发生矛盾,极易引发群体冲突。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能够增强广大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广大群众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认识,使广大群众明白依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止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当前,社会矛盾较多,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复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普法的重点是镇、村两级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直接和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干部,他们的言行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2、认真做好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排查工作。
只有做好排查,掌握信息,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是坚持定期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进行全面深入的排查,不留死角,做到“三查清”:即查清是否有新的群体事件出现;查清旧的群体事件处理是否落实;查清调处工作有哪些不到位。
二是坚持排查工作与责任制的落实相结合,对排查出的重点单位、重点问题、重点人,落实责任制和稳控措施,主动化解。
公安、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不稳定因素的信息收集和报送。
特别是在特殊敏感时期,要坚持日查日报制度。
同时,拓宽信息渠道,及时掌握不稳定因素的发展动态,为预防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如:2006年3月上旬,城西街道新团村8、9、12组群众因土地征用补偿款未落实酝酿大规模上访,我区查实此信息后,我区迅速派出公安干警、有关街道、单位的干部一起深入村、组、征地现场了解情况,耐心细致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以大局为重,不要集体上访。
最后经过协调市国土部门于2006年3月21日将征地补偿款拨到了居民小组的帐户,成功化解了一起即将发生的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
2006年,我区先后9次对全区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摸底,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逐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责任人,并跟踪督查落实,督促有关单位处理或协调有关单位处理了多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认真解决群体性事件。
新时期下,群体性事件比较多,如何找到重点、难点,先以突破解决尤为重要。
具体工作中,在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实事求是办事的同时,要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作为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把积极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做到“四个到位”,即政策落实到位、问题处理到位、思想疏导到位、稳控措施到位。
二次入伍退伍士兵群体上访是自治区、玉林市也是我区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有关领导还亲自接待上访的二次入伍退伍士兵,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
去年,我区针对生活困难的二次入伍退伍士兵,采取积极措施积极为二次入伍退伍士兵排忧解难,对凡是符合低保条件的二次入伍退伍士兵全部纳入低保;并积极从40、50工程中安排二次入伍退伍士兵实行再就业;逢年过节还组织有关人员对二次入伍退伍士兵进行慰问,并针对生活特别困难的二次入伍退伍士兵发放特殊救济金。
这一做法,有效稳定了二次入伍退伍士兵的情绪。
4、查准根源,正确对待,及时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