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举”:高考与中国社会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有30年。
高考制度一直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
三十年来,每一次高考,每一次变迁,都牵动着全社会的心。
然而,高考恢复30年来众多弊端凸现:高校学费猛涨,贫困学子无力承担高额学费;大规模扩招导致高校负债运营,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全国高考录取线不一导致高考移民问题等等。
高考必须改革,但改革之路何在:一考还是多考,甚至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高考国家和时代的拐点1977年8月,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
时任武大副教授的查全性在会上坦言直陈:必须立即改进大学招生办法,恢复高考,邓小平当场拍板赞成。
当年冬天,我国就进行了首次高考。
恢复高考后,全国50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而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经历了人生中最具变革意义之一的挑战。
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
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
录取比例:29:1资料显示,当年570万考生大军一下子涌进了考场,而被入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试题:各个省负责出题1977年的高考不是由全国统一负责出题的,而是把命题权放到了各个省。
1978年的第二届高考国家收回命题权。
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从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至今已近30年。
对于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来说,它都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恢复高考制度,给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权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
高考制度的恢复打破了出身论,使人们平等地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拾回三样东西重写公平两字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止于高考本身。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拾回了三样很重要的东西。
稳定: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了普通个体通向上层的一个发展通道,这是中国社会形成“稳定结构”的主要原因,它给普通人一个机会,可以通过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
价值观:恢复高考相当于拨乱反正,重新肯定了知识的价值,这对当年社会风气的扭转起了很大作用。
科学与民主:恢复高考使整个社会的思想架构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的轨道上。
这对高等教育后来二三十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中国产生延续五四启蒙思想的人才,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百废待兴到不断改革进步高考30年5个关键时段高考30年5个关键时段30年,从百废待兴到不断改革进步,承载了太多历史使命的中国高考制度一步步成为着整个社会的润滑剂。
30年的变迁,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迁,在争议中发展,从未停止。
1977年12月10日关键词:恢复无需再赘述这样一个时间、这样一个决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意义,恢复,是一切的开始。
大事件:1977年12月10日恢复的高考,考试办法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文理分科。
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
但是,由于准备工作来不及,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
文理两类都只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
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万,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了刚刚恢复的高考,两次总计1180余万人的招考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考试史上的纪录。
1983年—1985年关键词:修复如果说,1977年的恢复,是一个新希望的开启,那么从此之后的数年间,从各个环节不断修复和完善已经中断长达11年的高考制度,成为中国教育部门的当务之急。
大事件: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
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又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
这样,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就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除了招生制度发生的根本转变,在会考制度和考试方法上的改革,也已逐渐呈创新之势。
1984年,上海开始着手进行高中会考制度的试点改革。
而针对传统高考命题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1985年从美国引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1985年以后,高考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减少高考科目的方向发展。
先是将理科7门、文科6门各减为3+2共5门,上海则实行3+1共4门的方案。
同样是在1985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工作。
1988年—1993年关键词:标准在不断完善之中,高考制度逐渐加快了标准化改革的步伐,并以1993年为界,完成了其从实践到实施的过程。
大事件:1989年,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经过在广东省的试行后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四年的成功试验。
1989年8月,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3年,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多次讨论和试验后,规定标准分数制度由省级常模量表分数、等值量表分数和等级量表分数组成。
1996年—1999年关键词:涨,长是“涨”,也是“长”。
众多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均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从免费到收费,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到大规模的扩招初现,进入到20世纪,无论是在入取数量上,还是学校的收费水平上,都已全面与社会与时代的变化“接轨”。
大事件:首先是入学费用的增长。
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
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到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了收费上学,标志着招生并轨改革的落幕。
而这一时间段,1999年广东省又试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根据考生的报考学校要求再从其余六门科目中另选“X”科(因96.53%的考生将“X”选为一科,该方案几乎变成了“3+1”模式共4门)。
此后,3+x在中国全面铺开。
考试的时间,也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1999年12月18日,教育部决定2000年1月19日-21日在北京、上海、安徽三地市进行春季高考的试点。
随后衍发的扩招,成为中国高教史上,另一个备受好评,但也饱经争议的制度。
2001年—2007年关键词:开放重新恢复后一步步走向而立之年的高考制度,开始以开放的姿态增添了诸多自主与人性的制度。
没有人能回避高考制度发展至今所存在的弊端,正如没有人能否认这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方式带给整个社会的发展之路。
高考,争议着、继续着、改变着。
扩招所带来的教学资源的扩大让更多的人有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机会。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而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
2007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
被动被考生选择的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高校生源的构成更加多元和具体。
考生们也有了更多的选择,2003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赴港念大学,在2006年形成了一个小高峰。
自主,还体现在了考试的内容上,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2006年的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作文,更是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
而社会越发展,考试也越来越不成为一项“严酷”之事。
还是在2003年,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高考第一次从炎炎的7月,提前了整整一个月,从此改为6月7日。
高考改革在广东:“3+X”引发中学教学革新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省率先实施了“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2000年后,广东省“3+X”改革科目进一步调整为“3+综合能力测试+X”。
高考改革使广东全省普通中学的教学思想、管理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送走2001届高三毕业生,新学年开学还没几天,广东实验中学的校长 锦科就忙活开了。
学校正计划着在刚入学的高一年级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试验。
第一期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以广州市“一日游”旅游路线为线索,选定研究课题,考察广州市的城市风情和旅游资源。
对于将要开设的这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
锦科说:“可以说,这是‘3+X’改革的结果。
”广东从1999年开始实施“3+X”改革,特别是从去年开始,高考增加综合能力测试,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这样一来,中学长期文理分科、单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研究性学习成为实施教学改革的措施之一。
”对此,广东省考试中心招生考试部副主任黄友文说:“广东实施‘3+X’到今天整整三年,各学校的教学改革也逐渐步入正轨。
但高考改革刚出台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1999年在全国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中,广东率先实施“3+X”高考科目改革试验方案,由此揭开了牵动人心的改革序幕。
接下来的三年,对所有关注高考的人们来说,都是不平静的三年。
与传统的高考模式相比,“3+X”方案中“X”的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给了高校和考生极大的自主权。
然而,1999年广东高考改革第一年,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可选择性对当时的中学教学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中学原有的教育资源是按文理分科的教学要求来配置的,实施“3+X”后,在打破文理分科,由学生按各自的个性、特长要求自由选课的变化中,不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场地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匮乏,在指导学生选课及安排学生选修的过程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龙头”学校之一的广东实验中学,在改革的过程中确实碰到不少实际问题:学生选择的“X”考试科目出现不同的组合,排课表有困难,教室安排也有困难,都需要一一设法解决。
还有一些学校,因为教学资源的不足和应试的需要,而强迫学生改变选修意向,甚至将“3+X”曲解成“3+1”,动员学生只选考一门,有的甚至禁止学生选报两门。
据调查,仅深圳市将“X”等同于“1”的考生就占到考生人数的96%。
广州市的情形也大致相同。
一些教育条件严重不足的农村中学,这种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对此,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刘育民认为,许多人仍然用应试教育的那套办法来应对高考改革,因而产生了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他说:“这更坚定了我们进一步改革的决心。
‘3+X’的方向没有错,但改革有一个摸索、试验的过程,必须认真总结1999年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扩大‘X’的内涵和外延,真正运用好高考这支‘指挥棒’,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彻底扭转应试风气。
”于是1999年高考后,广东省2000年高考“3+X”改革科目进一步调整为“3+综合能力测试+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