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氾.南(Fàn) 函.陵(Hán) 夜缒.而出(zhuì)B .佚.之狐(Yì) 杞.子(Qǐ) 若不阙.秦(quē)C .逢.孙(Féng) 寡.人(guǎ) 共.其乏困(gōng )D .戍.之(shù) 鄙.远(bì) 肆.其西封(sì)2.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越国以鄙.远 鄙:以……为边邑B.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助C.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D.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敢以.烦执事②以.乱易整B. ⎩⎪⎨⎪⎧①郑既.知亡矣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 ⎩⎪⎨⎪⎧①且.焉置土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 ⎩⎪⎨⎪⎧①无能为.也已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失其所与,不知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 .行李..之往来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下列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①秦军.氾南 ②且贰.于楚也 ③既东封.郑 ④越国以鄙远. ⑤阙.秦以利晋⑥国危.矣⑦君亦无所害. ⑧以乱易.整A .①③⑤⑦B .②④⑥⑧C .①③④⑤D .②③⑤⑥7.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B .是寡人之过也C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D .夜缒而出8.下列“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A .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 .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 .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D .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二、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B .共.其乏困 共:供给 C .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D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不求闻达于.诸侯 B.⎩⎪⎨⎪⎧焉用亡郑以.陪邻越国以.鄙远 C.⎩⎪⎨⎪⎧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D.⎩⎪⎨⎪⎧将焉.取之子亦有不利焉.11.烛之武的话中能够体现外交辞令的委婉表达方式的一项是()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很高兴,不仅撤了兵,还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之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遭到了晋文公的强烈反对。
C.晋文公认为秦穆公有恩于己,因为如果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就不会有今天,即不能回国为君。
D.晋文公还认为,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三、同步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 .多行不义,必自毙.毙:倒下 C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D .隧.而相见 隧:隧道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C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D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亟请于.武公以其无礼于.晋 B. ⎩⎪⎨⎪⎧姜氏何厌之.有邻之.厚,君之薄也 C. ⎩⎪⎨⎪⎧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以.其无礼于晋 D. ⎩⎪⎨⎪⎧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吾其.还也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姜氏因为生庄公时难产受了惊吓,便厌恶郑庄公,喜爱共叔段;欲废长立幼,帮助共叔段夺权。
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 .共叔段建设城区不按法度,“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最后竟公然出兵攻打郑都,夺取王权,是膨胀的私欲使他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
C .郑庄公深藏不露,工于心计。
对姜氏和共叔段的图谋不动声色,听之任之,直至养成其恶,便“大义灭亲”。
发誓后又和母亲“隧而相见”,入隧而赋,这又暴露了他伪善的一面。
D .本文结构完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个性鲜明。
写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正面描写,写姜氏和共叔段的密谋及活动则通过文中其他人物的对话来侧面表现,文字十分简洁。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19. 学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有位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郑文公知错能改纳谏任贤下联:20. 下面是一段关于《左传》的作者的探讨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左传》的作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第二》中说是左丘明。
唐代赵匡首先怀疑“左氏”非左丘明,清代姚鼐进一步提出:“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他还提出《左传》的作者可能是吴起。
还有人主张为刘歆所作,不过这些怀疑之说都没有充分的根据。
关于左丘明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公冶长》。
唐代孔颖达认为姓左名丘明(《春秋左氏传序疏》)。
清代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经义考》)。
清代俞正燮又认为姓邱名明,左是左史之官(《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
至于其生卒行事,史皆不详。
《孔子家语·观周》说:“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未知所据。
不过一般论者据《左传》所记事实,都认为作者的生活年代要比孔子晚。
①②③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1.B A项,氾.南(Fán);C项,逢.孙(Páng);D项,鄙.远(bǐ)。
2.B济:渡河。
3.D D项,①做;②给予。
A项,介词,译为“用”。
B项,副词,已经。
C项,连词,况且。
4.C A.“说”通“悦”;B.“已”通“矣”;D.“知”通“智”。
5.D A项中的“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现代汉语中指请客的主人;B项中“行李”指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C项中“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现代汉语中是“认为”;D项中“有益”古今义均指有好处。
6.C①名词用作动词,②数词用作动词,③名词的意动用法,④形容词用作名词,⑤动词的使动用法。
⑥⑦⑧无活用现象。
7.C C项与例句同属宾语前置句。
A项为状语后置句;B项为判断句;D项为省略句。
8.B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的”;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9.C厌:满足。
10.B A.介词,对/介词,在。
B.均为连词,表顺承。
C.代词,那件事/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D.疑问代词,哪里/语气词。
11.B12.B子犯请求攻打的是秦军,而非郑国。
13.(1)晋国,哪里有满足的啊?(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