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汇编

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环境布置设计方案汇编

科学发现室环境布置设计方案
科学发现室是指在幼儿园设立的专供幼儿进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场所,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通过自身的探索,主动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获取广泛
的科学经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为幼儿创设了一间独特的科学
发现室,幼儿在这里可以充分动手动脑,亲自操作实验,是他们自由的发现空间和真正
的探索天地。

一、科发室创设目标
在科学发现室创建过程中,大家充分认识到科学发现室不能仅仅成为孩子活动的一
个区域。

形成以围绕“玩转科学”为中心,以“保护好奇、支持探索、鼓励表达”为宗
旨,以提高幼儿“兴趣、探究、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创建主题,致力于让科学发现室既
是“做中学”、“动手做”的游戏活动场所,又是材料库及成果展览室,更是幼儿科学启
蒙活动的快乐天地。

二、科发室空间、区域及功能划分
1、创建有主题的科学发现室
科学发现室不能仅仅成为孩子活动的一个区域,其创建与使用要结合幼儿园的发展实际。

将科学发现室划分为六大区域,即阅读学习区、探操作索区、生活体验区、材料
陈列区、陈列观察区、交流展示区。

把主题分成重点研究和自由探索两种形式,一个阶段内重点研究3至4个主题,并将重点研究的主题纵向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各区分别有自己的主题内容,如“好玩的水”、“轱辘滚”、“运动和力”、“空气和风”、“快乐连接”、“平衡小站”、“有趣的管道”等。

每个区域既有独立的任务目标,又有互相连接的节点,避免幼儿盲目选择和重复操
作。

如在“平衡小站”的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能够完成的目标,制定了主题游戏的目
标和计划,并将主题划分成探索区、制作区、分享区和体验区等。

幼儿进入科学发现室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自由选择主题游戏,并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
动。

在这里,幼儿不仅动手,而且还要动脑;教师在与孩子共同探索的过程中也不断积
累,获得成长。

2、科学发现室的空间设置
我们也要考虑科学发现室的空间布置。

空间布置得当,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学发现
室的空间,而且可以使每个幼儿都能静心从事自己的事情,而不受外界的干扰。

在进行空间布置时,要注意考虑以下几点:
(一)动静分区合理。

科学发现室中的活动,也有“安静型”和“运动型”之分。

在进行空间布置时,要进行合理分区,可以把安静的桌面操作区和科学图书区放在一起,而避免和容易发出噪音的活动靠近。

(二)同类的材料靠近摆放,比如有关光学的材料可以放在一起。

这不仅便于幼儿
有目的地选择材料,也便于他们认识这些材料之间的联系。

如果同样的材料有若干份,
也要放置在一起,这样可以便于选择同样材料的幼儿进行相互交流。

(三)要保证幼儿进行桌面操作的空间。

每个幼儿进行操作的桌面大小要适宜,避
免互相干扰。

(四)有的材料在布置时要考虑邻近水源和光源。

比如,有的活动中需要用水,这
种材料就要邻近水源摆放,而有生命的物质就要摆放在临窗光线好的地方,以便生物的
生长,而光学材料也要邻近光源摆放,以便幼儿操作。

(五)要考虑到室内和室外空间的有机结合和充分利用。

比如那些可能会干扰别人的活动材料,可以放置在门边,在活动时可以扩展到科学发现室的门外进行,以免影响
他人。

3、创设可变化的活动空间
科学发现室是孩子主动探索、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投放的设备应该为幼儿充分活动、自主发展提供保证。

我园大胆创新,利用玩具柜等设备创设了富有变化的活动空间。

教师设计了适合科学发现室内不同主题与活动区使用的柜子,包括开放式的和半开放式的。

这些柜子都是可活动的,我们根据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将这些柜子摆放在科
学发现室的不同区域内,既可以任意变化、组合,也能够对活动区域进行分割,从而最
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柜子的功能。

一般来讲,低矮的开放性橱柜方便幼儿自己取放材料,有利于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所以,在科学发现室里我们多选用这一类橱柜。

开放式的橱柜下面是存放活动材料的封
闭柜子,便于材料的调整与更换。

教师还需要在玩具柜内摆放科学区的材料,小型操作材料,如:平衡小玩具、小灯泡、干电池等,可以按主题存放在筐子或者托盘里,贴上标签后再摆放到橱柜中。

有些需要幼儿合作的活动内容,我们提供了大型的操作桌和操作场地。

一些大型的操作玩具,如辘轳井、压力井、水车等,就直接摆在了地上。

因为科学活动内容丰富,有的需要水,有的需要电,有的需要黑暗或光照,所以,
我们注意将相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水源或电源的地方;有些弯管实验、传声筒实验材料
等直接固定在墙上;连接的玩具、齿轮等可以固定在箱子里面……合理的摆放、布局,
富有变化的空间更加方便和适合孩子使用。

三、围绕主题投放多类型活动材料
幼儿开展活动,主要是依靠材料来进行的。

根据主题目标和计划,对科学发现室的
材料进行适量的投放,其中大部分活动材料是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自制的成品和
半成品,如纸筒卷、饮料瓶、石头、种子、线绳等。

我们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百宝箱”,鼓励幼儿将收集的废旧材料投放到科学发现室里使用。

如:在科学发现室开展的“好玩的水”、“快乐连接”、“平衡小站”等几个主题活动中,主要投放了两类材料:一类是操作型的材料,如水车、套环、陀螺、平衡玩具及各
种操作工具;另一类是制作活动中需要的辅助性材料,如筷子、纸板、饮料瓶、橡皮泥、石头等。

“平衡小站”中的“蔬果桌”,我们用孩子们熟悉的土豆、苹果等搭建,“平衡玩具”是孩子们收集的各种一次性纸杯、网球、纸板、瓶盖等。

幼儿在运用自己所熟知
的物品进行探索时兴趣浓厚,百玩不厌。

此外,我们投放了许多便于孩子观察的动物标本、植物根与叶的解析图片、人体模
型等,还有孩子可以动手操作实验的显微镜、溶解器及与声光电有关的操作材料等。


料的丰富性使孩子们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既打开了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大门,又满
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加之教师在活动中给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孩子能很快理解一
些科学现象与原理。

我们把材料进行科学摆放,分类型、分难度、分年龄段、分层次地投放,以适应不
同年龄段、不同兴趣、不同能力的幼儿。

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主题目标
计划和幼儿兴趣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与更换。

“多类型”的活动材料,使科学活动室更
具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

四、布置“会说话”的文化墙
要成为学前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科学发现室要有自己的文化体现。

在各主题活
动区域中,墙面上展示的是与主题有关的各类知识,如“平衡小站”内展示的是有关平
衡的图片,杂技、平衡木、天平称等,就连进区卡也是与主题有关的平衡小熊。

科学发现室的墙壁悬挂着孩子参与实验探究、操作过程、实验结果的照片,每张照
片下面附有孩子的语言或说明。

我们还在探索区提供实验操作步骤和方法的示意图,在
制作区和拆装区提供制作的流程图。

制作流程图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制作方法,这样既缩短了教师反复讲解的时间,又增
加了幼儿自由探索和自我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更重
要的是,在看示意图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发展了自主学习
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分层次”科学使用与管理
科学发现室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要成为实实在在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因
此我们制定了使用制度、活动时间、分配规则等。

例如:科学发现室中的所有材料按照
年龄进行分层标记,一个星星代表的是小班、两个星星代表的是中班、三个星星代表的
是大班,每一种材料都有纠错标记,孩子们在进行活动中不会混淆,取放有规则,教师
指导目的性更加明确,在使用的工具托盘上用工具图片进行对应,在不同的主题区域中
用主题特色标记图进行对应。

标记的使用,让不同年龄和水平的幼儿都能够轻松地将操作材料“对号入座”,让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形成了良好的操作习惯。

每一个主题教育我们都投放了大中小3个年龄班的材料,每一类材料都是由易到难,例如“管道连接”主题活动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了3种操作材料,小班的玩具管道连接、中班的大型号吸管和小铁珠、大班粗细不同的吸管和大小不同的铁珠以及PVC 管道和弯头。

能力强的孩子掌握了自己年龄段材料的操作后可以尝试难度大的操作,能力弱的孩子可以从最基础的操作开始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科学发现室真正体现了关注全体幼儿,
无论是能力弱的孩子还是能力强的孩子都能够“吃饱”。

科学发现室供全园幼儿共同使用,所有教师都是管理者,每一位教师在活动结束后
自觉带领孩子进行整理。

对于使用完的材料,教师要及时修补和再次投放,这种有效循
环使活动室内的材料实现了集中与共享,既避免重复投放的资源浪费,又让材料更充分
地发挥其作用,使各种资源能够取得最大效益。

总之,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活动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形式,科学发现室能够给孩子
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实验材料,孩子们通过亲身操作,会感
受到科学教育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

而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学发现室的教育优势,更
深入地挖掘其教育价值,开展更多富有创意的教育实验,创建更富特色的科学发现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