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

最苦与最乐
一、导入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

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

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

论据:证明论点的理由根据。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类。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作者、字词、词解
四、整体感知
1.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填空。

2.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五、谈苦
1.作者通过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对比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的吗?作者先用设问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观点,并一一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引起读者兴趣,给人新奇之感,显得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用原文回答。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4.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5.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用了什么来概括?
作者用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二部分
一、论乐
1.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作用:形象生动地论证了尽责任之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境界。

(引用论证)
3.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言谈谈你的理解。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苦中有乐,苦乐循环。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给这一句补充一个名人事例。

示例:司马迁正是因为要完成父亲的遗志,忍住了宫刑的苦痛,完成了《史记》。

二、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说说引用的作用
引用名言的作用:
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对比论证)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证明了什么内容呢? “卸却责任”和“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证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
“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三、探究
1.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2.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四、主旨
本文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背负应尽而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1.积累关于“苦”“乐”的成语、俗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
苦中作乐、先苦后甜……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2.读完全文后,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②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③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3、齐读少年中国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