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危重病的会诊和抢救病例2
一例黄疸病人的会诊和抢救记录
患者姚勇卿,老年男性,因“身目黄染、恶心欲吐1周,伴尿黄、粪色灰白2天”入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可,恶心欲呕,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右胁肋部及腰部隐痛,无发热寒战,无腹胀、消瘦,无尿频、尿急、尿痛,眠可,胃纳一般,小便黄,大便次数稍多,量少,质软,色灰白。
舌脉: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
病情较重,入院后马上予辅助检查:腹部B超:1、胆总管上段明显扩张、肝内小胆管稍扩张、胆囊肿大图像2、右肝内小胆管结石图像。
不排除胆囊结石。
腹部CT:1、肝内胆管、肝总管及左右肝管、胆总管上段扩张3、肝右叶点状高密度影,拟为肝内胆管小结石或钙化灶。
肝右叶点状高密度影不能排除肝脏肿瘤或者肝吸虫,继续观察病情,必要时复查腹部CT。
急查生化:TB 132.2 umol/L,DB 95.3umol/L ,IB 35.9umol/L,ALT 448.5U/L,GGT 1833.6 U/L,ALP 407.9 U/L,TBA 77.8umol/L,AST 149.7U/L,GLU 6.29 U/L。
追问病史,患者2年前体检时发现有胆囊结石。
房耿浩主治医师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会诊后提出意见如下:考虑阻塞性黄疸可能性大。
引起阻塞性黄疸的原因是不排除是胆囊结石。
同时指示予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患者系老年男性,以身目黄染为主要表现,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应属于中医“黄疸-阳黄”范畴。
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故《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本病黄疸-阳黄,证属湿重于热,故以健脾利湿,清热利胆为法,方用茵陈四苓汤加减:茵陈2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0g,炒白术15g,郁金10g,川楝子10g,佛手10g,陈皮5g,藿香20g,佩兰15g,厚朴15g,枳壳10g。
西医方面治予护肝退黄,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使用熊胆胶囊,甘草甜素,还原型谷胱甘肽,苦参碱,门冬氨酸钾镁等。
如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没有好转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经住院治疗5天,症状有所好转。
但第6天病情有所加重,黄疸加重,大便干结。
复查生化示:TB 140.20 umol/L,DB 112.30umol/L ,ALT 86.2U/L,GGT 258.2U/L,AST 73.0U/L。
房耿浩主治医师指示中医治以利湿退黄,通腑泄热,方用茵陈四苓汤合大承气汤加减:茵陈20g,猪苓10g,茯苓30g,泽泻10g,炒白术30g,郁金10g,川楝子10g,佛手10g,陈皮5g大黄10 g芒硝10 g,枳实10 g,厚朴15g,虎杖10 g,。
西医方面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
治疗3天后患者黄疸减轻,二便调。
患者经住院治疗10天,症状明显好转,无发热,黄疸消退。
复查生化示:TB 30.10 umol/L,DB 11.20umol/L ,ALT 36.4U/L,GGT 56.2U/L,AST 33.0U/L。
第11天治愈出院。
出院后予熊胆胶囊口服,嘱多饮水,饮食宜清淡,注意预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