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绪论一西方美学史重要名著: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鲍桑葵:《美学史》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克罗齐:《美学史》彼得基维:《美学指南》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汤森编:《美学经典选读》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理士多德:《诗学》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绪论二西方美学史思想的发展1.本质论--- 认识论----- 语言论2.历史发展:古希腊——中世纪——启蒙运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哲学重点掌握:(1 )文艺复兴首先,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历史的开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最后,美学概况: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家包括笛卡尔、布瓦罗,这些都是古典主义也即唯理主义一派,还有霍布士、培根、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
(2 )启蒙运动首先,启蒙”(enlightenment )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
启蒙理性的另一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
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想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家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
其次,启蒙理性是评判的标准,也是时代的标志,它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正式开始。
现在人们把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最后,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家是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人,也成为整个西方美学史发展的顶峰。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美学起源的文化土壤1、希腊人将表象与现实,将意象与它所代表之物的关系这一深刻的问题提了出来(1)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思考希腊人在他们的观念和偏爱中,以及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中,保留了某些古老成分一一其他信仰和血缘关系的残余。
希腊宗教并不是一个整体。
它是一种崇高的、幸运的、如神一般的超人的宗教;它是有人性的拟人的,充满着光明和生机,而没有魔法、迷信、对鬼神的信仰与神秘感。
(2)模仿模仿是随着酒神祭祀的礼拜和神秘一齐产生出来的,在它的最初的意义之中,模仿”的代表着由祭司所从事的礼拜活动,主要是为了显示内心的意象,并不表示复制心外的现实,因此主要用来指舞蹈、哑剧和音乐。
到了公元前5世纪,模仿”一词,从宗教转为哲学意涵,开始指示对外界的仿造,主要包括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者说,在艺术中我们模仿自然,在纺织时我们模仿蜘蛛;后者主张,绘画和雕塑制作出事物的形影,模仿出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认为模仿乃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
2、希腊人给荷马与赫西俄德打上智者与教师的印记,并将诗人的伟大与认识的价值联系起来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希腊文学的历史揭示了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个人开始分析和品评人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3、艺术家创造力的性质与源泉诗歌来源于神,主要目的是给人快乐。
诗歌所给予人们的愉快极大,但与饮食所给予人们的愉悦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也没有高低之分。
同时,诗歌也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诗歌来自神, 它的作用于酒的作用没什么两样;它的主题与历史的主题没什么差别,它的价值类似神的声音、酒和历史的价值。
第一章第二节理式论:柏拉图认为,理念(ideas)或形式(forms)不是人心、以至神心中单纯的思想(当然,神圣的思想有赖于它们)。
他认为理念或形式是自在自为的,有实体性;它们是实体,是实在或实质的模式,即万物原始、永恒和超越的原型,先于、脱离和独立于事物而存在,不像事物那样受变化的影响。
论述摹仿:(1 )专注于摹仿形象与它们(声称)再现的世界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是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远不变,为两种较低级的世界所自出。
(2)专注于摹仿在心理学上对其受众的寓意和效果总之,摹仿诗人既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理性的部分,他的艺术也就不求满足这个理性的部分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情感的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
第二早第节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一、哲学思想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继承首先要重新考虑超越的理念问题。
柏拉图似乎把后来亚里士多德所称之为永恒的形式者至于星体以外,把它同实际的经验世界隔离开来,并贬低经验世界为纯粹现象。
其次是有关占第二位的因素、即柏拉图式的物质概念,需要更精确地予以规定,以使它成为令人满意的解释原则。
形式和物质之间的鸿沟需要弥合。
2.四因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找原因。
质料、形式、动力、目的,被亚氏确定为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四种内在原因,俗称四因”所谓质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质”即构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质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所谓形式因”是指事物的限” 或为整体,或为组合,或为形式”用以指称事物是什么”因而也是事物的本质规定(定义”)。
所谓动力因”是指使一切的质料取得一定形式的驱动力量,是变化或静止的最初源泉”所谓目的因”是指一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所追求的目的,即做一件事的缘故’。
”3.逻辑学:逻辑学的主旨是分析思维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取得知识的过程,它是正确思维的科学。
思维是推理的或科学的论证,从一般推演出个别,从原因推演出受制约者。
推论由在语言中称为命题的判断所组成,判断乃由表述于项中的概念所构成,亚里士多德讨论了判断的性质和种类、它们彼此之间不同的关系以及各种论证;为这种过程下定义并加以分类,这大都为现在的形式逻辑教科书所采用。
在逻辑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未做详尽的研究。
不过,他研究了狭义的概念、即定义和定义的通则,也研究了最高级的概念、即范畴。
二、《诗学》结构(1 )六分法的观点:《诗学》现存26章,按内容可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第二部分(第4-5章)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的发展;第三部分(第6-22章)详细地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写作和风格等;第四部分(第23-24章)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第25章)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第26章)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2 )五分法:(3 )三分法:第一部分(第1-5章)主要分析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媒介和方式:由于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也就形成艺术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第6-22章)分析了悲剧的定义及其特点第三部(第23-26章)分析了悲剧与史诗的异同三、摹仿1.摹仿”:艺术创造世界(1)摹仿的种差:对象不同(好人或坏人);媒介不同(颜色、声音、节奏、语言或音调);方式不同(叙述或表演)(2)摹仿的心理根源:首先,是出于人的天性其次,音调感和节奏感(3)诗的真实性:诗人的职责不在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是可能的事。
诗人与历史学家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是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四、悲剧1.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摹仿的媒介是言词与歌曲,摹仿的方式是形象,摹仿的对象是情节、性格和思想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是:情节、性格、思想、言词、歌曲、形象3•情节(1)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简单情节与复杂情节,也即简单的行动”与复杂的行动”突转、发现、苦难(3)悲剧所分的段落,即开场”、场”、退场”与合唱部分3.悲剧效果及其审美意义(1)过失说:一方面祸不完全由自取,他说,不应遭殃而遭殃,才能引起哀怜”,另一方面他又要求祸有几分由自取,悲剧主角的遭殃并不由于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火或弱点,所以在道德品质和正义上并不是好到极点”,也就是说,和我们自己类似”,才能引起我门怕因小错而得大祸的恐惧。
(2 )卡塔西斯:净化或陶冶数百年来,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理论出现了多种各不相同的解说。
这些解说按其主导倾向大致可以划分为道德的、审美的、心理的和医学治疗的四种类型。
第二章第二节朗基努斯:(1)《论崇高》首先,崇高风格的构成掌握伟大思想的能力”,强烈深厚的热情”,修词格的妥当运用”,高尚的文词”和抱前四种联系成为整体的”庄严而生动的布局”。
前两种因素要靠自然或天资,后三种要靠艺术或人力。
这五种因素有一个共同基础”,那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
全书就是按照这五种崇高风格的来源顺序讨论的。
其次,崇高风格的培养他主张读者从具体作品中体会古人的思想的高超,情感的深刻以及表现手段的精妙。
长期地这样沉浸在古典作品里,就会受到古人的精神气魄的潜移默化,或则说,得到灵感”,在狂热中不知不觉地分得古人的伟大”。
(2 )朗吉弩斯的理论贡献:首先,朗吉弩斯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其次,朗吉弩斯明确提出严肃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感情,崇高的风格三者必须统一起来阐释理论:基督教承认神性文本的某种双重性,这为他们自己设置了复杂的问题。
《圣经》作为神圣的文字本身要求阐释的方法和体系的发展,使之变得的可理解、可接受。
(1)寓言化方法的发展早期教父奥利金在阐释《圣经》的过程中,认识到不仅需要历史的学识、文本的批评和哲学的思索,还需要寓意方法,最终到中世纪成为《圣经》注释的标准方法(2 )词语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首先,圣奥古斯丁认为文本的真正潜在意义总是对有很好准备的读者显现,这个读者必须有正确的精神,有关于自然科学和修辞学知识;其次,卡西安提出经文意义层次的四重区分,也即文字层、寓言层(典型层)、比喻层或道德层以及秘奥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