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课堂PPT)

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课堂PPT)

38
艺术特色
1、夹叙夹议,主旨鲜明。作者以 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叙述 时声情并茂,感人至深。叙述中 始终围绕“在困境中”的“发愤 求进”,适时加以议论,突出文 章的主旨。
39
2、语言平实,极富教益。作者自
始至终以一个长着的身份,以平和 的语气、平实的语言,想青年娓娓 道出自己的不寻常的经历,但从中 蕴含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希冀,给 人以榜样,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终 身的教益。
1928年,王维克学成归国,先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授。 1929午,王维克回乡结婚,家乡人士盛情挽留他担任了金 坛县立初级中学校长。
15
早在1923年,王维克曾在该校当教员,做过华罗庚 的班主任,很赏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和他学习的勤 奋、刻苦。
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 “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 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 “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 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 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 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 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 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 没人才啊!”
17
王维克出任县立初中校长,华罗庚正失学在家,王维克把他 请回学校担任会计,兼教初中补习班的数学。这对处于辍学、 失业和贫病交加的华罗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久华罗 庚又染上可怕的伤寒,王维克几次登门探望,月薪照发,华 罗庚教的课程由王维克代上,王维克王维克的“偏心”触犯 了一些人,他们向县教育局长告了一状,说王维克任用仅初 中毕业不合格人员,是“用人不当”,“亵渎”了中学教员 的称号。一时议论纷纷,王维克在这种情况下,愤然辞职, 只身去湖南大学执教。
课文结构简析
30
第一部分
1自然段 点出作者自己的“自学”经历。
31
第二部分
2-14自然段
第 2 自 然 段 把 自 己 的 经 历 即 中 在 “三劫”,并明确演讲的目的— —要青年人从中得到“借鉴”, 要珍惜良好的环境,努力学习。 这一段是下文“三劫”的总起, 下文分说“三劫”。
“三劫”证明了遇到任何恶劣条件,在任 何困境中,仍要努力学习,刻苦,发愤。
34
“三劫”,是在“文革”时期。遭 到诬陷和打击,仍发愤钻研,理论 研究和实践取得成果,被国外同行 称赞。
35
分为三个层次:其一,尽管人格受到 了极大的“污蔑”,当在排除了人为 设置的种种障碍后,始终不放松对数 学的理论研究。
其二,利用出国机会,向别人学习, 主张“弄斧去找班门,下棋去找高 手”。
42
埋头苦干是第一, 发白才知智叟呆。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
43
13
因为这是在金坛中学演讲,自然要多 提母校的老师。
其次,王维克对华罗庚有知遇之恩, 没有王维克,就没有华罗庚。王维克 的鼓励,使华罗庚对数学有了浓厚的 兴趣;王维克的聘用,使得华罗庚能 有钱养家,得以钻研数学。那么,这 个王维克,是何许人呢?
14
王维克 (1900—1951)翻泽家,浙江金坛人,其父亲是 前清秀才, 1925年,到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数学、 物理、天文,历时三年。是居里夫人唯一的—名中国学生。
10
于是,熊庆来开始四处寻找华罗庚。那段日子,华罗庚得 了伤寒病,卧床整整一年才脱离危险,那场病让华罗庚落 下终生残疾。1931年,熊庆来终于找到了华罗庚,并在清 华大学热情地接待了他。那时的华罗庚身体瘦弱,面黄肌 瘦。尽管如此,他却在交谈中与熊庆来对答如流。跟校方 商量后,熊庆来破格聘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担任算学系办 公室助理员,允许他旁听大学课程,算学系的图书馆也归 他管。
32
“一劫”,是讲述作者“早年碰到 的困难”。具体困难有:学历低、 失学、 “不合格”的教员。作者 以这些亲身的经历证明了“学习要 自己努力,努力就可以很快上去”。 作者对青年人提出“做个懒人可不 行,要加强努力,在赶得上”的殷 殷教导。
33
“ 二 劫 ” , 是 在 抗 日 战 争 期 间 , 在 十 分贫穷的恶劣环境下,作者完成了高 质量的科研论著,因此当上了美国的 “洋教授”。这充分证明了“在艰苦 环境里,由于坚持不懈,有了成果, 人家还是不得不承认的”。
11
这其实是变相给了华罗庚接受教育、进 行自学的机会。华罗庚以他的勤奋刻苦, 很快接触、学习了世界各国的数学理论。 在清华工作了5年,就把清华大学算学 系图书馆里的书差不多看完了。在国外 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他被破格任 用为助教。又一年升为讲师。
12
从以上介绍看,熊庆来无疑是华罗 庚的伯乐,可是,本文只字不提熊 庆来,反而详细写了王维克,韩大 寿,想想为什么?
其三,谦虚学习,寻找差距,在任何 条件和困难面前,在顺境和逆境面前, 都极“有信心”。
36
第三部分
15-17自然段 最后的三段文字转入了“现在这么
好的环境”。作者以一个设问句承 上启下:“那么,我们是不是还会 有困难呢?”作者提出,任何时候 都会遇到困难,当任何困难不会比 以前遇到的更严酷。
37
在成绩面前不能满足,做学问没有止境。 作者提醒自己,要“不空不松,从严以 终”,这又何尝不是对青年人的要求呢? 作者在最后一段文字中总结了自学成才 的四条经验:一要踏实,二要有计划, 三要多想多练,四要知难而进,锲而不 舍。
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28
知难而进(zhī nán ér jìn):迎着 困难上。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 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埋头苦干(mái tóu kǔ gàn):专心一 意地刻苦工作。
29
23
1978 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 副院长。
1982 年,出席在日本举行的 国际数学大会时,不幸猝然病 逝。
24
预习检查
1、字词梳理
劫难 jié nàn :灾难;灾祸。 历经劫难。 劫数 jié shù :一种宗教用语,原指极漫或事当镜子,对照自
19
20
1934年成为文化基金会研究员。抗 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授。其 间写有《堆垒素数论》专著,并开展 了矩阵几何和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21
1946 年去美国,任普林斯顿大学客座教 授。
1948 年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任教授。 1950 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
40
小结
该演讲是华罗庚1981 年在金坛为 勉励中学生发愤读书发表的演讲。 从他的演讲里,我们可以看到自我 的努力和坚韧可以达到目标和走向 伟大,巨大的艰难困苦能够成就宝 剑的锋利与光辉。
41
华罗庚是我国家老一辈科学家里非常 杰出的代表,然而他却只有初中毕业, 并因家贫患病而落下跛脚的残疾,但 是,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因 此而发奋努力,刻苦钻研,而最终达 到我们很多常人都没法达到的高度, 在36岁时聘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 教授,后成为中科院的副院长。
16
王维克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华罗庚的数学才能后,尽心尽力地栽 培他。王维克本人博学多才,家里藏书丰富,华罗庚成为他家 的常客,他或是借书,或是请教问题,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和 耐心的指点,在恩师的教导下,华罗庚开始专心钻研数学。
到年终考试时,王维克对他说:“你不必考了,因为考你的问 题别人做不出,考别人的问题不值得你做,我给你拟一个论文 题目,你回家去做吧。你的数学终归是一百分,终归是第一。”
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 25
头衔 tóu xián :职务和级别的名号总称。 幌子huǎng zi:幌 ,帷幔。 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假借
的名义。 炫耀 xuàn yào 警惕 jǐng tì :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
敏锐的感觉。
26
成语梳理
班门弄斧 (bān mén nòng fǔ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 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8
华家并不富裕,在当地开了家小店, 冬天卖棉花、夏天卖草席,有时也卖 些针头线脑,小箩根就在店里帮忙。 可他酷爱读书,从小对算术感兴趣。
1925 年 , 15 岁 的 华 罗 庚 初 中 毕 业 , 家 里勉强凑齐了学费,送他到上海“中 华职业学校”读商科。可是没过多久, 家里就筹不出学费了,只好辍学回家。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 事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主任。 1958 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22
1967 年 开 始 研 究 优 选 学 , 写 成 《 优 选学》和《优选法平话》,并到全国 各地开展推广运用统筹法和优选法工 作。这期间,华罗庚教授还与王元教 授合作开展了近代数论方法在近似分 析上的应用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被 称为“华—王方法。”
9
1927 年 秋 , 和 吴 筱 元 结 婚 , 婚 后 受 恩 师王维克聘请,在金坛中学当会计兼 教员。华罗庚开始钻研数学,1929年 上海出版的《科学》第15卷第2期刊登 了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 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清华大学算 学系(即数学系)教授熊庆来看到了此 文。问周围同事:‘这个华罗庚是哪 国留学生?’没人能够回答。再问: ‘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同事们 仍是面面相觑。”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好:喜欢;高:过高;骛:马 快跑,引申为追求;远:过远。意为:脱离实际去追求过高的、 难以实现的目标。
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 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7
勤能补拙 (qín néng bǔ zhuō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
18
王维克学识渊博,早年就是中国科学社、中国物理学会、 中国天文学会以及稍后成立的中国自然科学社的会员。
相关主题